初中物理问题教学法的应用

  • 来源:教育与社科
  • 关键字:物理,问题教学法,应用
  • 发布时间:2022-08-21 18:51

  【摘要】问题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可以起到引导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素养发展,应得到教师的积极运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教学法运用应注意避免几个问题的出现:问题不能吸引学生、问题难易不适宜等。因此,问题设计可在趣味性、层次性等方面去做文章,以保证问题教学法能够发挥其教育功效。

  问题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抛出问题(或由学生发现、遇到问题),然后围绕回答问题、解决问题来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多种教育价值:第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使之有更高的学习热情,学习过程中更专注、投入;第二,问题可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向、重心,并对其学习起到所示、点拨作用,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第三,问题相对于灌输式教学来说,是生为主体的、学为中心的,学生在独立进行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其多种素养(如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创新能力等)可得到有效培养,落实素养教育目标。

  一、问题法易出的问题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问题法,教师较容易出现的错误有两点:第一,问题没有吸引力。问题法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提升其学习主动性和热情,但是,有个前提是学生对问题感兴趣。教师认为只要随便提出问题,就一定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驱动作用,这是误判;第二,问题难度超出了初中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无法回答或解决,得不到结果或无法经历过程,也就失去了教育意义。这个问题在教学中经常出现,因为教师的物理知识水平远高于学生,在教学中很容易从自身角度考虑问题,而忽视学生的物理水平。

  二、问题法应用的策略

  (一)问题具有吸引力

  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是设置物理现象使学生遇到问题——比如展示两个不同材质小车在斜坡上滑动,从而引发学生对运动快慢与摩擦力间关系的思考),一般来说,教师会首先考虑问题是否指向了学习目标,也就是问题能够引出要学习的知识点,使学生通过问题最终掌握知识——这没有问题。但是,这往往会使教师过于关注于问题的导向性,忽视学生的心理、情感因素,所提出的问题专业性较强。虽然能够指向学习,但,常常因为学生对问题不感兴趣,而不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和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没有反应、不进行思考,而是静等教师“自问自答”——这样,问题法的应用也就没有意义,还不如直接讲授更节省时间。因而,在考虑问题导向性的同时,教师必须从学生兴趣的角度去判断,问题能否引起学生的关注。比如,在学习 “动与静”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科学家是怎样描述和研究运动的吗?”以这个问题引出“参照物、相对运动”等概念。但显然,学生对“科学家”怎样描述运动没有兴趣。而教师换个问法,“你坐在公交车上回家,前后的乘客都没有移动位置。但你明明是在向家的方向移动。你怎样通过手机告诉家人,‘我快到家了,正在路上’?想一想,你在表达的时候,加入了哪些元素?”这同样能引导出要学习的内容,而且,因为关联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会对这个话题产生探讨的兴趣。

  (二)问题具有层次性

  教师在提问时常常会忘记一个条件:自己是已学,而学生是新学,且初中学生的心智水平还没有达到成年层次。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自然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就能快速掌握一个系统的、或有难度的知识。当问题超出学生的解决范围时,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问题法有开始而没结局,二是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难情绪。所以,在提出问题时,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心智、能力水平,将问题难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既要有一定难度,引起学生的思考;又要让学生能够回答或解答,使问题法顺利推进并完成。遇到难度偏大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将之分解成若干有层次的小问题,降低每层难度。比如,在学习“速度”时,教师直接问,“怎样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就超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范围。因而,可以先问一个导出公式的问题,“我们小学时学过计算速度快慢的数学题,大家还有印象吗?计算一个人或一辆车的速度,公式是什么?”等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这个公式中包括几个元素?……速度、时间和距离……那么,根据这个速度公式,你能想到应该怎样来测量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吗?”前一个问题引出了“速度与时间、距离”的关系、列出了关键要素。再问第二个问题时,学生就能想到通过对“时间”和“距离”两个要素来测量速度。可以看出,前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后一个问题的条件。这样将一个问题分解为两个或更多层次的小问题,可保证学生能够顺利掌握知识,同时保障了问题法应用的完整性。

  综上所述,问题法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多元的,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素养。在应用问题法时,教师要避免两个问题的出现:问题不能吸引学生,问题超出学生解答能力范围。因而,问题除了要指向学习目标外,还要注意两点:一是问题要匹配初中生的兴趣取向,以保证其愿学;二是问题要符合初中生的思维、知识水平,以保证其能学。

  参考文献:

  [1]赵子隽.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与案例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11):165-166.

  [2]马红光.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48):196.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