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案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 来源:教育与社科
  • 关键字: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运用
  • 发布时间:2022-08-22 15:06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受到了广泛关注。在该课程的具体教学改革中,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只有不断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作用,才能在不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道路上,逐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引入法治案例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更真实的教学环境,还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全面理解。本文通过分析法制案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价值,进而提出具体的策略。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法律和道德,还要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和道德素质。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引入法治案例教学法,可以深入分析当前的热点案例,帮助学生获得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蕴含的道德与法治知识,非常有利于学生吸收课程知识,积极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一、法治案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初中生很多认知习惯的养成来源于小学阶段,虽然已步入初中,但仍不可避免的保留着小学时期的状态、思想和行为习惯,一时还不能完全转变过来。心智发育的不成熟、法治意识的淡薄、缺乏社会经验等因素,都将成为学习法治相关知识的障碍。在教学中使用法治案例符合布鲁纳和奥苏贝尔代表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为学生创设贴近现实生活的法治问题情境,并注重对学生感知进行激发。案例通过图文结合的特点,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学生在对案例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推动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此外,通过案例,让学生置身于法治案例中,更直观地理解案例所反映的法治知识,通过案例分析、独立思考和一系列探究活动,独立总结知识点,增强记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此外,由于案件本身具有故事性的特点,案件的注入也可以为原本严谨枯燥的法律课堂增添一丝趣味性,营造更适合学生现阶段学习的愉快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积极与同龄人沟通,分享所学,并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寻找法律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二、法治案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掌握法治案例选取原则实现法治案例优化选取

  首先,坚持适龄原则。在选择道德与法治教学案例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心理承受力不强。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法治案例的选择和考虑。例如,在法治案件的选择上,由于犯罪分子的残忍手段,刑事案件总是充斥着血腥和暴力,刑事案件不适合进入初中 “法治与道德”课堂;第二,坚持真理原则。在坚持真理原则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质量检查:一是检查案例的选取,要有比较真实的性质、时间、地点、结果和过程;二是在发展性案例的运用中,尽量保持对案例本身的客观评价和运用,严禁将个人感受和判断结合起来;第三,坚持激励原则。教育的真正意义是用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在案件的整理、选择和编辑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注意以案育人、以案明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法律事件背后的意义和道路挖掘,最终以深刻的真理启发学生,内在化于内心,外在化于形式。

  (二)依托新兴媒体渠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及各种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图书馆、展厅、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和开发信息课程资源。”随着信息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纸质课程资源逐渐被网络和移动信息资源所取代。要充分拓宽案件收集渠道,结合并顺应时代潮流,依托信息化新媒体和自主媒体平台,收集与法治相关的案件,应用于课堂教学。例如,我们可以登录“两高”官方网站平台新华网进行搜索。教师也可以利用人民网、新华网等权威的官网、APP、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平台进行搜索,选取与教材中法治知识相贴近的,针对性强的法治案例进行辅助教学。具体的素材可以是来自中央一台的《今日说法》,中央二台的《经济与法》和《法制日报》的期刊案例等。

  (三)案例结合实践教学

  2017 年 8 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在实施途径和要求中的实践育人项做出如下要求:“利用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等开展法治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实际场景创建法治案例,走出校园,走进生活,亲自参观与法治教育有关的环境和场所,组织初中生参观劳教所、戒毒所、少年拘留所、派出所等。,或者参加法院、检察院公开审理案件,参加庭审,让学生置身“一审”现场,对整个案件的陈述和审理过程有非常真实的体验,从而接受真正的法律教育,引起精神共鸣。让人感受到有些违法犯罪行为并不是与我们毫无关系,而是密切相关的,有些侵权行为实际上就发生在你我身边,切实体会到学习法治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构建全面评价体系

  改变以往以纸笔考试的单一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做法,以分数来评判学生。我们应该关注学生学习和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要全面、科学、具体、真实地收集每个学生在德育法治教育过程中对法治知识的学习情况、习惯形成和认知情况,如对法治的态度,如何对待法治问题,以及在参与社会实践中运用法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时时评价”和“事事评价”中促进每个中学生全面、可持续、健康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生处于教育的关键阶段,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工程的生力军。在法律知识课堂上运用法律案例进行教育教学,对于引导学生认识依法治国的历史必然性,帮助学生增强法治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尊重、信任、学习、遵守和使用法律,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同时,这也是每一位道德和法律教师应该完成的使命。因此,我们应该将经过优化的法治案例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紧密结合,并加以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参考文献:

  [1]陈艳钦.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探究[D]. 西华师范大学,2020.

  [2]余国珍. 初中道德与法治法律板块教学案例开发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2020.

  [3]郑永恒.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法治意识培育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0.

  本文系:芜湖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法治案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K21009)研究成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