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艺术综合素质的几点做法

  • 来源:中小学教育
  • 关键字:艺术,素质,学生
  • 发布时间:2022-09-21 19:59

  提高学生艺术综合素质,主要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大量见识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欣赏其中的精华,鉴别经典作品与一般作品的不同,从而让自己的艺术视野广博而深邃,艺术感觉脱俗而敏锐。

  要让学生大量见识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就是要开足艺术欣赏课程,给学生以充足欣赏作品的时间保障,一些学校认为开这些课程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关系不大,就减少这些课程的开课时间,这是急功近利的做法。

  要让学生大量见识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还得有丰富的资料库。除了订购《中学美术欣赏》《中学音乐欣赏》教材外,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下载大量的音频、视频来满足欣赏艺术的需要。我校有大量的此类资料:音乐歌剧《黄河大河唱》《黄河怨》小提琴协奏典《梁山伯与祝英台》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国》交响典《命运》等等300多张影碟和500G的相关音频、视频。美术与文化、美术和各个品类的100多张影碟和500G的相关音频、视频或网络链接。此外还有《肖申克的救赎》等500G以上的电视、电影资料或网络链接。

  欣赏其中的精华,鉴别经典作品与一般作品的不同,就要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欣赏是一种能力,是欣赏者对作品内涵意义及其价值的认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较高层次上欣赏艺术作品,欣赏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的。同时,欣赏允许欣赏者对作品有某种主观态度,需要情感和借助想象。而这些对于一个高中学生来说,还显得较有难度。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去欣赏作品,读懂、理解特定历史时期作品地内涵实则也是重点。这样,也才能渐渐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地能力,达到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

  我们采取比较鉴赏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比如音乐,同是通俗歌典,一般与经典的区别,区别在于旋律的优美,歌词不是特别的诗意,诗意于当时有创新意味。用外国与中国的音乐进行对比,古代的与现代的对比,歌剧与单曲的对比;各种乐器伴奏的歌曲的比对……使学生的艺术品味更加细腻。美术上,国画工笔与写意的对比,中国与外国画的对比,同一门类的古典与现代手法的对比……

  除此之外,我们还把音乐、美术与语文科的教学融合起来,给学生进行综合的训练,以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的性质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因其工具性,它连接着人的大脑,连着人的思维人对世界的反映;语文因其人文性,连着人对文化和历史的积累,从而与艺术有很多相通之处。文学艺术中的诗歌与小说其分不开,因此,我们进行了“语文与各学科融合教学实验研究的”课题,把语文和艺术的融合拉进高中课堂里。

  如我们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把语文与美术及影视视频融合起来。以此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设想诗文中描绘的美好画面,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文的意境,既给语文课堂带来了趣味,又能增强学生的画面感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对作者所处的环境和情景的沉浸感,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这样无疑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作者真实的内心,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例如,我们开设了《艺术通用的表现方法》课程,从美术与文学相比较的角度,用一个手法一个语文与几个美术例子的模式,形象生动的展现多种表现方法,感受它的表现手段和艺术效果,使同学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积累,使学生更深入掌握艺术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方法,从而提高触类旁通的能力。

  又如,借点染画法,明景情相生,理解感悟更直观深刻。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我们把点染借用到对古典诗歌的鉴赏中来,使学生明白,诗文中的点染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种情形在写景抒情诗文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观点或者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比如在学习柳永的《望海潮》时,先给学生看苏州、扬州的美景视频,得到整体感受,再用动画展示国画的点染技法对画作表现的影响,再联系该词分析何为点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点出了观点,以下再从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五方面进行渲染。这样经过语文与美术技法的融合讲解,学生脑海中自然地浮现出《望海潮》笔下环境美丽、经济繁荣、百姓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图景,感悟到词作中壮美繁华的意境,获得美的熏陶。

  再如:借留白艺术,明虚实相生,联想想象更丰富

  国画中,常用一些空白来表现画面中需要的水、云雾、风等景象,这种技法比直接用颜色来渲染表达更含蓄内敛。后来此技法渐渐被用到了其它绘画中,意即我们所说的留白。留白可以使画面构图协调,减少构图太满给人的压抑感。很自然地引导读者把目光引向主体。

  首先,用定义分析、画作展示让学生理解“留白”。比如,充分利用教室多媒体设备,放映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这幅画中,只见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

  在语文教学中,学习有关虚实相生的篇目时,可以联系留白艺术来强化学生的理解。如,柳永《雨霖铃》中,在上片实写离别情景之后,以虚写别后情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宕开词境,引导学生联系留白画法,在这虚实相生的写法中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在词作缠绵悱恻、凄凉清丽的意境中获得审美愉悦,对古人无边堤柳系离情、晓行夜宿催人老的仕宦羁旅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再次,在语文学习中,从考试应试、生活应用的角度,给学生传递“留白”理念,也即一种简单、安闲的理念。引导学生思考,在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怎样处理“忙”与“闲”的关系,如何平衡“铁肩担道义”与“为人生留白”的关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符合语文考试“立德树人”的选材标准。

  例如.“文”“画”转换,多彩课堂

  有画面感的诗文,可以鼓励学生执笔作画,将文字转换成图画,分组交流、评析,既活跃了课堂,又能加深对诗文的理解。有基础、有能力的学生,比如美术生,可以运用点染、留白等技法,画出诗文之美。

  比如,在学习《再别康桥》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任选一节诗,首先给每一节拟一个标题,比如《挥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倒影图》《撑篙漫溯寻梦图》等,根据诗意,展开联想和想象作画,再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这样一种语文与美术的融合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既有语文味,又增添了丰富的文化韵味,学生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涵养了人文气质。

  把音乐和音画视频融合到语文教学中,用音乐创设教学情境。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情感,增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用音乐来催化语文教学,无疑值得我们研究探索。课题研究表明,语文课堂中恰当地运用音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