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 来源:中小学教育
  • 关键字: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 发布时间:2022-09-21 20:01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可谓风起云涌,异彩纷呈。人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对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这样的改革一直偏重于阅读教学,搞得一些观摩活动也多侧重于阅读教学。而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作文教学,却很少有好的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长期以来,在作文教学中出现的学生“不愿写”、“没的写”、“不会写”问题,困扰着广大教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培养习作兴趣

  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喜好、思维、性格。作文教学中不论是校内的作文指导,还是校外的生活练笔,教师都要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观察角度、自己的观点、想法和自己独立的风格,而不能人云亦云——既体现《大纲》要求:“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只有这样,学生真是的内心世界才会得到展现,才会将积极的情绪外化为良好的实践,才能将“要我写”变成“我要写”。在不断的求异、求新、求真中,才会激起学生们要表达的欲望,在潜移默化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除了教师创设能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真情实感的情境,激发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外,我认为作文教学的内容、形式、时间都要立足于学生兴趣的基础上,突出一个“活”字。如教材规定一些学生不熟悉或不感兴趣内容的作文,教师可以进行调整,改写学生乐意写的内容。还可以灵活地调整作文时间,切准学生的兴趣点,即兴既写,不必非等到作文时间到了才写。另外,作文课应打通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的障碍。使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学生在有丰富的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有兴趣地上作文课。总之,关键在于一个“趣”字,培养学生对习作的兴趣,首先在于老师的激趣、导趣、创趣,时间长了,学生有了习作的成功感、喜悦感,自然不会“谈写色变”,而会爱好写作。

  二、积累生活素材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提到:“能不拘形式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而见闻、记实与想象是不可分割的,见闻是想象的基础。试想一下,一个不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人,又怎么会有合理、丰富的想象呢?面对学生“没的写”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写作状况,生活素材的积累,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平时的生活素材该如何积累呢?那就要做到多看、多听、多做、多读,还要勤于动笔。

  (一)、多看、多听、多做

  要想写出记实作文和生活见闻,就要把平时多看、多听、多做与练笔结合起来,注意积累直接生活素材。多看一看你最喜欢或最感兴趣的人、事、景、物,听一听你最想知道的新闻、新事、知识,亲身体验一下你最想参与的活动、比赛等,所有这些深入生活方方面面的经验,都是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的具体表现。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看到了、听到了、做过了就作为一次小练笔随手记下来。不要求有多么完整、多么形象生动,而是有感既写、有思则发。还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别人不易留意之处,向别人不曾想到之点,做到细心、耐心、有心。

  (二)多读

  多读,指阅读课内外不同种类的书籍。读是积累间接生活素材的很重要的手段。不要强调学生只读作文书,提示学生学习写作方法,而要依据学生兴趣,广泛阅读,当然读后不要忘写读后感。读后感不必非有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眼光,写出明白或懂得了什么即可。因为毕竟读书、写读后感是积累生活素材的间接手段而已。如我班学生在读自然科学书籍时从中懂得:“猫是食肉动物,但为什么有时却吃土呢?原来猫有时肚子里不舒服,吃土有助于消化。”由此我想到当他写一种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时,肯定会比其他人的文章更有说服力。有的学生在读儿童版的古典名著《红楼梦》时说:“开始不想读,也不愿读,后来只是尝试每天读一点,读懂为止,最后钻进去了,终于看明白了。”当然,学生对古典名著的理解肯定逊色于成人,但既然他看明白了,就肯定了他用现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对比而感悟到了文中的某些内容。即使少得可怜,但也说明了他多少了解到一些封建大家庭的黑暗面,这不也是积累了生活的写作素材吗?还有的学生读了《世界之谜》中提到飞碟的有关问题,真是问的我瞠目结舌,不过也有欣喜的一面,发现了问题不也是学生读书的成果吗?我相信他写想象作文时一定有内容可写了。还有的读游记、读古诗等,总之都或多或少地间接积累了生活素材。

  三、注重语言积累

  作文实践还告诉我们,小学生作文教学,不太在乎作文知识的全面介绍,也不太在乎作文开头、结尾的技巧,过度、照应的技巧,布局谋篇的技巧,语法修辞的技巧。这些技巧对于小学生作文来说,似乎有空中楼阁之感。没有扎扎实实的语言基础,必然会导致空中楼阁的摇摇欲坠。鲁迅先生在一封信中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由于自己作文是因为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其实,别说名师巨匠,就是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教育工作者,有谁不是由于大量读写而学会读写的呢?由此看来,小学生的语言积累对于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是非常重要!怎样进行语言积累呢?要靠系统化、系列化的训练,要靠生活的积淀和间接的积极积累。

  (一)、依靠教材,扎扎实实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几乎都是名家名篇,结构严谨,自、词、句都经过认真推敲。这些文章正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范本。教师在指导学生学文时,一定要注意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学生对文化素养的感悟。这样学生从课本中收集到的大量语言文字信息,便在大脑中储存下来,长期积淀就为写作奠定了基础。我觉得与以往不同的是,(修订版)《大纲》对小学阶段的语言积累提出了更明确的量化要求,“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到背诵这条语言积累的捷径。实践证明,教材中某些篇章的背诵确实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在习作中总会发现学生得心应手地运用或创造运用教材中掌握的语言范例。

  (二)、拓展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在扩大阅读量中积累语言。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或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好书时,教师要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和教学需要,给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书目,以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教师在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兴趣的同时,还要注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

  1、浏览。在读与生活密切相关或熟悉的人、事、物的篇章时,应浏览全篇,对文章内容有个大致了解即可,不必字、词、句处处深究。

  2、选读。在阅读中,可选择符合自己实际需要或感兴趣的章节来细细品读,并将相关内容牢记在心。

  3、批注。当读到与自己情感发生共鸣的情节之处,不妨做一批注,写出自己的感触、见解、看法、评价。这样的批注即可针对书中的人、事、景、物来写,也可针对自己的学习体会来写,总之,形式可多种多样。

  4、摘录。对自己认为感触深、描写美的词、句、段、篇,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加以理解后,分类摘录在专用本上。因为再想一读为快、细细品味时,不一定能恰好找到如此切合心意的文章,不如分类摘录到本上,成为简便易找的语言积累资料。

  5、背诵。教材中的优秀诗文值得背诵,课外阅读的优秀诗文也不例外。虽然课外阅读背诵没有指定的量化要求,但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定期举办诸如“配乐欣赏”一类的活动,鼓励学生更多发现、朗诵、背诵课外的优秀诗文。长期坚持下去,我想定会发现“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的喜人现象。

  以上从培养习作兴趣,积累生活素材,丰富语言积累三方面谈了我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些体会。我想,学无定法、教无定则,作文教学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但无论作文教学以何种形式开展,这三方面无疑是学生写作的基本要求。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