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
- 来源:北大荒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量感,培养,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7-28 13:50
仁增措
贵南县城关寄宿制小学
摘 要:在新课程要求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逐渐丰富了起来,教学手段也比以往增加了很多,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学,能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乐趣。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量感十分重要,量感,就是对于物体“量”的感觉。培养小学生的量感,能够帮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降低学习难度,感受到数学计量单位,帮助提升学习效率。量感是数学思维的发散,与数学思维息息相关,量感越好,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就越好,解题时也就能能了解题干。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量感,是数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小学;量感;培养;教学
前 言
量感是通过视觉或触觉,对不同物体进行大小、重量、速度等进行估计的一种感觉。在小学期间,学生数学课上要学习关于大小、长短、轻重等相关量词,这些量词的理解,都在训练着小学生的量感。通过数学课堂训练学生的量感,是新课标要求下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作为数学教师,要在课堂上设计关于“量”的相关内容,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量、感受量,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打好基础。
一、利用生活常见物品感受量
小学阶段的课程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利用生活中的资源来教课,不但可以使小学生快速投入到课堂当中,感受课堂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还能通过学习知识更好地应用于生活当中,对于学习和积累生活经验都有着很好的作用。在培养量感时,教师要利用小学生生活范围内的事物,以小学生认知内的物体作为举例,促进学生更好地感受量。在上课时,教师还要站在小学生的立场角度,观察量、思考量,用一些熟悉的事物,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构建起对于量的概念。如,在学习“毫米、分米的认识”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小学生们把自己的直尺拿出来,看一下直尺上的刻度。利用直尺的刻度来测量长度,是小学数学课中的常见行为,学生们看到1 毫米, 1 厘米,但是依然无法在脑海中产生具体概念,那么,可以让学生找一下身边1 毫米的物体,学生会发现,硬币的厚度大概是1 毫米,指甲盖的宽度大概是1 厘米,有了这种具体物体的对比,学生对于长度的概念就会逐渐清晰。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抛开直尺,大概猜测一下物品的长度,学生们会踊跃发言,自己的橡皮长度大概2 厘米、自己的铅笔长度大概1.5 分米等,在形成了表象认知后,去估测其他物品的长度时,就更加地贴切。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针对性地利用生活常见物品进行教学,让学生提升量感,提升估测量的能力。
二、在课堂开展实践活动感受量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除了课上讲述知识点外,在课后适当地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也是帮助学生提升数学能力必不可少的活动。在课堂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量感,可以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亲自感受,增强对于量的认知。量的概念较为抽象,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刚刚形成,要自己去进行体验,确实存在一些困难,为此,教师在课堂上适当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感受,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主体形式的表现。如,在学习《时、分、秒》这节课时,教师在教会学生认识时间之后,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教师喊“睁眼”,让学生感受一下,刚才闭眼的时间是多久?是几秒?还是几分钟?你是如何判断的呢?学生可能会说“是几秒,因为刚才听到窗外的鸟叫了几声,很短”也可能会说“是几分钟,因为我在心里默数,数了100 多个数”,无论是哪种回答,教师都可以给予学生支持和肯定,肯定学生利用自己的想法去探索量的行为,然后教师可以给出学生答案,并找出学生的错误原因,是对于1 秒的认识不清,可能把1 秒读的过久,也可能把1 秒读的过短。另外,一节课的时间是40 分钟,在这40 分钟里,自己能讲述一些知识点,再带领学生做一些练习题,但是有的学生会认为40 分钟很长,也有的学生认为40 分钟很快就过去。那么我们想一想,40 分钟可以做些什么呢?学生会发言“体育课的热身活动大概10 分钟,40 分钟可以做四遍”,还有的学生会说“40 分钟能演一集电视剧”,还有的学生会说“动画片20 分钟一集,40 分钟演两集动画片”。通过学生的实践感受,对于量感,就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三、利用物体的对比进行量的估测
小学阶段的数学,都是数学的基础,与生活中的内容息息相关,教师授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当中得以运用,做到活学活用,完成素质教育的要求。如果学习只是为了在卷子上得一个满意的分数,而实际上却无法应用,那么这样的教育也是失败的。所以,培养学生的量感,不能单纯的要求学生去感受具体的量,具体的大小,具体的重量,而是要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不使用工具,去估测出这个物体大概的量,通过感受不同的量,来记忆住这种感觉,从而更好地判断长度、大小、重量等内容。如,在教学《克和千克》这节课时,可以让学生先准备一瓶500 克的矿泉水,让学生先拿一拿,掂一掂,感受500 克在手里的感觉。然后让学生们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会说“我觉得这瓶水和我的水杯一样沉”,还有的学生会说“我觉得这瓶水,比我早晨喝的牛奶要沉一点”,还有的学生会说,我家里的满瓶洗发水比这瓶水沉。”通过这些描述,学生已经感受到了自己的水杯大概500 克,自己的牛奶不到500 克,自己的洗发水超过500 克。通过对比,大家对于量就会在心中有一个大概的概念,今后在生活当中,遇到需要测量重要而没有工具的情况下,学生就可以通过和具体物体的对比,来判断这个物体大概的重量。
结 语
综上所述,量感的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带领学生从课本走向实际的必然要求,小学生的年龄尚小,生活经验不够充足,对于身边的很多事物,不能够正确地判断其大小、重量、长度等,那么就需要数学教学,通过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量的概念的渗透,通过身边的常见物体,开展适当的实践活动,利用估测、对比等方式,让学生的量感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 洪龙居. 关于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分析[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7):128-130.
[2] 许文渊. 立足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J]. 考试周刊,2022(31):55-59.
[3] 连仁玲.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量感的培养分析[J]. 考试周刊,2022(50):67-71.
[4] 韩琳. 关于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分析[J]. 文渊(高中版),2021(6):2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