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与班级文化融合创新研究

  • 来源:北大荒文化
  • 关键字:非遗文化,班级文化,创新融合
  • 发布时间:2023-08-10 19:57

  王子含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与艺术系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合称“文化遗产”。我国共有42 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册,居世界第一。42 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的见证。

  关键词:非遗文化;班级文化;创新融合

  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在国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释义是:“指各民族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者苑利为其给出的定义为:“人类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原汁原传承至今,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学艺术类、工艺技艺类与节日仪式类传统文化事项。” 黄虚峰在《文化产业政策与法律法规》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作了相应界定,提出非遗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其本身是非物质的,但又要依赖一定的物质载体得以体现,所以实物和场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如传统戏剧演出时需要行头、道具、伴奏的乐器,此为实物;演出需要舞台,此为场所。

  黄胜进认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资本,应加快从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本的转化 。张鸿雁、于晔以赫哲族“乌日贡 大会为例,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传承价值、审美艺术价值、经济开发价值、社会和谐价值。罗琳、张世均以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背景,分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诸多价值。韩基灿提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和谐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17]。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 需要从个体中概括出它们的共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区各地积极探索非遗进校园的手段和措施,加强保护和传承非遗,传承阵地不断扩大,非遗绽放出更迷人的光彩。

  蒙古族长调民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道· 乌图那生,每周五会去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查干库勒乡中心小学授课,兴趣班开办以来,累计培养100 余名学生。和静县第四中学常年开设江格尔、托布秀尔、萨吾尔登等课程,邀请民间传承人授课,使学生从小接受非遗文化的熏陶。克孜勒苏职业技术学院将非遗文化和职业教育有机结合,开设相关专业、建立非遗社团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柯尔克孜族刺绣研发中心”,让非遗文化在校园焕发活力。

  65 岁的王革常常奔波在乌鲁木齐市各校园之间,传授剪纸手艺。目前,作为新疆剪纸传承人的她,受聘于乌鲁木齐市9 所小学,为小学生传授折叠剪、平面剪等剪纸技法。她还为学生们举办小型剪纸作品展,在乌鲁木齐市群艺馆、乌鲁木齐市美术馆等场馆展出。

  非遗的持久魅力在于影响未来。文旅部下发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出,推动将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鼓励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编写非遗教材。鼓励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支持传承人参与教学,加强非遗师资培养。推动非遗进校园,支持学校开展非遗展示、展演、竞赛及互动体验活动。

  “非遗进校园活动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使非遗更好传承和发扬。”王革说,根据每个学校的不同特色,她会调整教学内容,还编写了一套剪纸教材,供不同年级学生使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非遗项目众多,该州文化馆非遗办干部田玲介绍,目前该州很多中小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了不同非遗项目的兴趣班,有蒙古族长调、江格尔、赛乃姆、萨吾尔登、蒙古族射箭、蒙古族摔跤等,其中萨吾尔登已被作为课间操在学生中广为传播。

  非遗进校园,为学生们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知非遗魅力打开了一扇窗。但时代在变、生活在变,走进校园的非遗怎样守正创新,让学生更感兴趣、更易接受呢?

  ,“ 传统的东西要保留,但是要有所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杨珊说,乌鲁木齐市第76 小学已经有上千名学生学习皮影艺术,并成立了皮影社团。2021 年,该校被评为新疆传统工艺传承基地。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杨珊在传统皮影的基础上融合创新,皮影定格动画就是将皮影和科技相融合的产物。“将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皮影人用定格拍摄的方式组成动画片,老师做音乐剪辑,学生后期配音,最后形成一部皮影动画。”杨珊说,学生们非常有成就感,从而更加热爱皮影艺术。

  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在21 世纪初才受到全球话语体系公认。但是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至今存在争议。无论是此前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还是国内学术界,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界定中的泛物质化。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出的定义:“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定义。

  与此同时,国际上掀起了一股关于非遗概念的研究热。学者 Janet Blake(2000) 从国际遗产法的发展历程、文化遗产与文化财的区分,文化遗产的本质,文化遗产、文化意识与文化权利等四个方面解析了文化遗产的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操作提供了一个立体型概念体系。Dawson Munjeri(2004)将非遗从基于西方代表作的狭窄定义,逐渐扩大到传统、技艺、精神、感情、历史与社会等方面的维度。随着遗产保护运动的深化与认知程度的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与保护体系逐步得以完善与修正。

  非遗文化传承的意义和目的在于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创新性,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雁. 非遗文化进入校园的途径浅谈[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0,34(06):144-145.

  [2] 丁华. 论非遗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J]. 大众文艺,2019 (15):1-2.

  课题:莱芜职业技术学院2022 年度学生科研项目《非遗文化与学前教育专业班级文化融合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2xsky37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