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分析

  • 来源:辅导员
  • 关键字:小学,课堂教学,渗透
  • 发布时间:2023-09-02 11:45

  雷小平

  (灵溪镇第二小学 325800)

  摘要: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启蒙的重要时期,德育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使学生的人格更加健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教师应当将德育真正渗透进课堂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德育教育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意义,以身作则,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将学科知识与德育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

  关键词:德育教育;小学;课堂教学;渗透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小学课堂之中的德育教育受到了大众的重视。小学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小学课堂的教学之中,有效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在很多的学科中都存在着德育的内容,教师应当充分掌握教学的契机,将学科与德育骄傲与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一定的道德意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1.德育教育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意义

  德育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它是一种最基础的教育。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为人处世的原则,使学生拥有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遵循自己内心的道德[1]。在道德素养的不断提升中,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更加积极的发展,使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目标,朝着正确的方向学习、努力,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德育教育充分渗透在课堂的教学之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世界的了解还比较浅薄,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正确的道德观念深入学生的内心,帮助学生理解道德的意义和内涵,使学生对于一些行为有正确的判断,使学生成为一个正直、善良、勇敢、自信、乐于助人的积极向上的人。教师通过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能够促使学生加深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精神的了解,学习更多的传统美德,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扬。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德育教育的渗透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真正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从而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德育教育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的有效策略

  2.1 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小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要重视自身的言行举止,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使学生有春风拂面的自然之感。教师的穿着不宜过于华丽或者奇异,应当选择朴素大方的款式,保持衣着的整洁,使学生能够将教师当作道德的榜样,向教师的一言一行进行模仿和学习,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行为。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还应当保持良好的道德水准,做到内外兼修[2]。教师的示范作用能够带动全体的学生,使校园的氛围更加和谐。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学生也会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良好的道德之风吹遍校园的每个角落。教师可以通过举行一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道德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思想道德的提升对于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应当重视德育教育,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使德育教育渗透在小学课堂的教学之中。

  2.2 将学科与德育进行有机的结合

  小学教师应当将学科于德育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德育教育真正渗透进课堂的教学之中,做到学科教学于德育的统一[3]。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只专注于学科知识的输出,却忽略了德育的重要性,导致仅有一些人文性较强的学科中带有德育的影子,在科学、数学等学科中较少有德育的存在。在小学课堂中,只有《道德与法治》是德育的课程,导致学生接受的德育知识不够充分,难以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随着教育的现代化,在所有学科的教学中,都需要渗透德育教育,使德育教育更加广泛,促进学生的道德素养的提升。小学教师应当根据学科的具体教材内容,科学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使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例如,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火烧圆明园》这一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唤醒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团体合作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勇敢面对失败,形成永不言弃的精神。无论是什么学科,教师都可以将德育进行有机的结合,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思想,从而有效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2.3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小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专注地进行学习,从而感受其中的德育内涵,理解德育的意义。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回归生活,从生活中感受道德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在进行《想想他们的难处》这一课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感受残疾人的生活,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困境,使学生对于残疾人有更多的关怀,促使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一只手穿上外衣,使学生感受只有单臂的残疾人在穿衣这件小事上要面对的困难。教师还可以请一个学生蒙上眼睛行走,让学生体会盲人独自行走时的心情。教师在学生走路的时候需要确保学生的安全,避免学生摔倒。通过模拟残疾人的方法,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残疾人生活的不易,从而使学生对弱势群体表达更多的关爱,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感。

  3.结语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德育教育,使德育教育渗透在每一堂课中,真正使学生了解道德的重要意义,将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的人。教师应当做好自身的示范作用,将学科与德育进行有机的融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史桂香.德育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分析[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04):217-218.

  [2]马小兰.浅谈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课外语文,2020(01):59+62.

  [3]温晓坚.德育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的策略分析[J].北方音乐,2019,39(16):227+229.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