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校信息化门户建设研究
- 来源:北大荒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信息门户,高校,策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0-06 14:52
于淙阳
天津理工大学
摘要:党的二十大把“推进教育数字化”摆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位置,信息化建设在高校的作用日益突出,信息门户是高校使用频率最高的平台,是推进高校行政管理、教育教学数字化改革的重要载体。本文分析了“推进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在信息门户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存在问题提出了优化建设策略,为高校“推进教育数字化”信息门户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信息门户;高校;策略
1. 高校信息化建设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部分,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数字化正成为普遍共识。“教育数字化”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科技、人才、教育强国目标的关键路径。教育数字化对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科研创新模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赋予了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更多可能,也为高校聚焦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提供保障。
2021 年3 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实现教育管理服务“一网通办”。利用一体化教育服务平台,推动管理服务全程网上受理、网上办理和网上反馈,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部对于高校的信息化水平要求不断深化,广大师生对于高校的信息化水平的需求增加,优化信息门户建设的必要性日益提升。
2. 当前高校信息门户建设现状
2.1 重视程度不够,顶层设计有缺陷
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进程中,高校聚焦教育教学、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主责主业,打造了一系列数字化 “产品”,切实了提升教学、科研、管理等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但是,数字化信息门户建设尚处在初步阶段,高校对于打造“一网通办” 的高效信息化办公平台重视程度不高。受即成工作模式影响,将延用多年已经成熟的线下办事流程转移到线上办理,对于高校来说是一项打破固有“习惯”的大范围变革,一定程度上存在“畏难”心理。此外,在建设初期,由于对信息门户的系统性、功能性、扩展性认识不充分,导致在前期开发信息门户时的顶层设计存在“天然缺陷”,给后续开发建设满足数字化、个性化使用需求方面带来较大困难[1]。
2.2 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缺乏协调配合
当前大多数高校已经具备信息化办公系统,也开发了诸如科研信息办公平台、学生工作平台、财务工作平台等。但系统与系统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信息门户建设时也未能充分考虑到校级数据全链条建设与其他业务系统建设要形成关联的逻辑关系,导致信息有效结合不足,资源利用率、共享率低[2-3]。此外,高校当下信息门户用户已不仅仅局限于师生,也延伸至员工(后勤物业、保卫等)以及访客中,因此要求信息门户应具备较好的数据交互性能。
2.3 信息化人才、资金制约
信息门户的建设需要大量信息化人才进行软件开发,基础架构完成后还需要长期运营、维护、优化。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受经费预算限制,可投入到信息门户建设的资金不足,开发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信息门户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信息门户的成本又相对较高。因此,大多数高校选择在原有信息门户上进行修补填充,但本质上系统老旧,无法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数据共通[4]。此外,信息门户建设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在高校日常工作业务拓展中,在聚焦高质量事业发展中,不断优化、丰富功能模块,满足推进“教育数字化” 要求。
3. 高校信息门户优化策略
3.1 开展调研,充分了解信息门户使用需求
通过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充分向师生员工调研当前信息门户使用状况。聚焦信息化办公需求,找出当前建设存在问题,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着力解决师生员工需求,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着力推进使用一体化服务平台,推动管理服务全程网上受理、网上办理和网上反馈,实现“一网通办”向“一网好办”转变。
3.2 勇于改革创新,强化顶层设计
打破传统工作模式,将“线下”移到“线上”,推进信息化办公向深水区改革,梳理现有业务系统,精简整合功能模块,统一管理全校人员、岗位、流程、数据。通过顶层设计,为学校建立面向全校的岗位人员管理中心,快速配置岗位与权限,实现灵活信息化授权。对全校所有的流程和流程数据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设计及采集,便于精细化提升平台质量。
3.3 重视数据融合,以数据驱动“ 一网通办”高质量发展
充分考虑校级数据全链条建设与其他业务系统建设、各类服务应用建设之间的逻辑关系,围绕从数据生产、数据管理以及数据质量管控的维度去进行数据融合体系的信息化建设,最终实现数据融合。强化数字中台,满足信息化服务快速构建和服务创新。构建包括流程能力、消息能力、任务能力、打印能力、支付能力、认证能力、运营监控能力等服务应用的校级业务中台,统一调配,服务于“一网通办”,从根本上完成对学校各类业务能力的有效使用。
3.4 培养信息化人才队伍,提升服务能力水平
针对高校网信办、办公室、学工部、教工部等信息门户建设重要依托部门开展信息化基础知识培训,使工作人员充分了解信息门户建设架构、建设逻辑,为信息门户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以便于更好的梳理学校各类服务事项清单,优化各类办事流程,实现从“师生跑腿”到“数据跑路”转变,从而让信息门户成为推动学校人才队伍培养,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器”。
参考文献:
[1] 王丹飞. 教育信息化2.0 背景下地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2(12):5-9.
[2] 徐静雅,徐万隆,陈旻哲等. 基于平台化的高校信息门户探究[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2,34(02):226-228.
[3] 姚琼.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科研信息化办公平台建设[J].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2(01):123-126.
[4] 曹岩. 高校信息化建设与精细化管理的研究[J].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2(01):94-97.
作者简介:于淙阳(1994-)男,汉族,天津,管理干部,硕士研究生,天津理工大学,教育管理,天津市西青区,30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