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程思政元素”与初中语文课堂的融合

  • 来源:北大荒文化
  • 关键字:课程思政元素,初中,语文
  • 发布时间:2023-10-06 15:15

  乔天添

  南阳市方城县第一高级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摘要: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大家逐渐都意识到培养具有家国大义、民族情怀人才的重要性。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作为一名初中教师,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将“课程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在教好书的同时育好人,是很重要的一环。部编语文教材收录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而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人文性、工具性特点又决定了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优势学科。所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将“课程思政’元素与初中语文课堂的融合”作为研究对象,初步探就“课程思政”元素与初中语文课堂融合的策略。

  关键词:课程思政元素 初中语文

  【前言】简单来说,“思政思政”就是社会生活中能够影响人三观建立,塑造人格的元素的集合。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元素包含:真善美、认识观、实践观、方法论等。本文主要运用观察法、实验法、文本分析法对 “课程思政元素”与初中语文课堂的融合展开研究。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径。在全国教育者大会上,习主席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要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引导在人生的重要时期形成正确的“三观”。

  (一)“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初中语文课堂的意义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语文学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的育人宗旨是一致的,可以达到协同育人的功效。所以,把“课程思政元素”巧妙、自然地融入到初中语文课堂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在课堂中不知不觉中教育学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既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部编初中语文教材“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层挖掘

  部编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我们要在备课时认真阅读部编教材,广泛搜集资料,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资源的整合。教学时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托,深入挖掘部编语文教材中的 “课程思政”元素,结合学情,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例如讲解《苏轼作品》专题的时候,首先以中外对苏轼的评价导入,引导学生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接下来在知人论世的环节,我详细讲解了苏轼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感受苏轼的家国情怀,学习这种责任心与爱国情,然后让同学们勾连范仲淹、欧阳修等古代文人的精神品格,进一步涵养家国情怀。

  接下来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对主体的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体悟作者的情感并产生情感共鸣,获得自己的认知。在学习苏轼的自信、乐观等优秀精神品质的同时,养成高尚的品德。

  (三)“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初中语文课堂的方法

  1、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数字资源,以及一体机的课堂互动技术等,让“课程思政”元素“动”起来,“活” 起来,让思政教育不再只是枯燥的说教,比如说在讲《土地的誓言》这一课的时候,我不仅插入了关于背景介绍的视频,而且通过配音朗读、名家品读等形式创设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进一步感受以端木蕻良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2、多元阅读教学。讲课时不仅仅只关注于本课的课文,而是进行多元化阅读教学。比如讲授《老山界》一课时,我还会让学生读《金色的鱼钩》《丰碑》《七根火柴》等文章,然后结合历史课本上关于长征的章节,让学生自己联读总结,探究红军精神,在阅读的过程中,同学们由爱国主义教育的“聆听者”成长为“参与者”,更好地达到“课程思政”元素润物无声的效果。

  3、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单一的课堂教学容易让学生出现倦怠的情绪,新课程改革要求,“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的课堂要打破限制学生个性发展的条条框框,让课堂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学堂,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在讲授《我爱这土地》一课时,除了常规的朗读教学,我还鼓励学生为诗歌配插图、为诗歌选择音乐,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艾青对祖国深沉的爱,课后又播放歌曲《五四版错位时空》通过新旧时空的对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4、重视日记的书写。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有限的,如何让课堂效果外延,最大化的影响学生,我的方法是利用日记了解学生的心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教育。如“九一八”纪念日让学生观看纪录片,写出自己的心灵日记,假期布置观看《觉醒年代》让学生写随笔等,很多学生真情流露,叙述了铭记历史,发愤图强的决心,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这就是零距离接触学生内心,进行友好沟通的良好途径。

  5、关注时事。课程的讲述要与时俱进,与时事相联系。日常要关注时事,善于从时政中挖掘素材进行课堂的延伸。如在讲授《纪念白求恩》一课时,我结合“战疫”中医务人员无论生死、不计报酬的请战书,结合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的至理名言告诉学生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然后又给学生补充了“感动中国”人物素材,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奉献精神的理解。

  6、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有效的途径便是活动,秉持着“活动育人”的理念,我常结合语文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收看“甘松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开展“我心中的英雄”等主题活动,在活动中贯通“课程思政” 元素,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达到思政教育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总之,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课程思政”元素,采用多种形式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日常的教学中,发挥语文学科课程育人的功能,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参考文献:

  [1] 姜珍婷. 现代汉语课程思政设计研究[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3):122 - 127.

  [2] 冯凯云. 在现代汉语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J]. 汉字文化, 2021(17):171 - 173.

  [3] 王巧明,郭春霞. 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应用研究凯里学院学报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9329(2022)02 - 0099 - 07

  作者简介:乔天添,1990·9,女,汉族,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