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栖息地:造林不易“卖碳”更难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大熊猫,栖息地,造林,卖碳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3-04 09:47
涂绪中再次领教了碳汇造林的精细化。“这些德国技术专家每个山头都要走到,抽样的每株树苗都要从上到下测个半天,周边农民该访问的一个也不放过,完全按照设计时的标准,不打一点折扣。”
国内的生态补偿原来都是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随着生态补偿立法进入实质操作阶段,林业碳汇这样的市场化手段,有望成为生态补偿的新方向。
眼下,从森林资源丰富的四川、广西等西部地区到东部的安徽、浙江,多个地区正在扩大林业碳汇的试点。
“林业碳汇是一种量化的生态补偿途径,可以让造林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价值货币化,收益很可观。”四川省大渡河造林局副局长涂绪中说。
但是,备受关注的林业碳汇也暗藏隐忧。四川省第一家也是全国第二家在联合国成功注册的森林碳汇项目:川西北林业碳汇项目,目前正面临着二氧化碳“卖不出去”的交易风险。业内人士认为,整个中国林业碳汇都可能面临这种黯淡前景。
《生态补偿条例》起草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指出,碳汇作为生态补偿的新方向,对地方的林业发展和保护来讲,是一个鼓舞,但要把二氧化碳真正换成钱,还得有个过程。
陌生的国际大项目
川西北项目位于四川省青川、平武、北川、理县、茂县5个县境内,自北而南,恰好是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走廊带。7年前,该保护区的周边基本是荒山荒地,除了杂草、灌木,几乎看不见树木的影子。
2004年,这片土地退化严重的栖息地被列入全新的碳汇造林计划中。按照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写的中国林业碳汇项目优先发展规划图,同样列入的还有云南省南部及西北部、贵州北部、广西西北部、海南南部等地。
同一年,曾经只被少数专业院所、环保组织所熟悉的“林业碳汇”概念,开始得到从国家林业局到地方林业部门的热烈推崇。
“政府上下都很积极,有了国家林业局大力支持,四川省林业厅2004年底和美国大自然协会、保护国际发起了位于川西北的省内第一森林碳汇项目。”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成都办公室负责人唐才富告诉本刊记者,该项目总面积2251.8公顷,设计第一期为20年,预计可固碳46万多吨。
四川需要绿化的荒山荒地很多,按照这个方法造林,基层的林业部门包括项目地社区的老百姓都感觉到收益会比较好,逐渐接受了这个既陌生又有吸引力的“国际大项目”。
从1998年到现在,大渡河造林局在四川省境内的造林活动,主要以天然林保护工程为主。“林业碳汇项目与天然林保护工程差别很大。”涂绪中说,碳汇造林中,不仅要恢复森林植被,还要考虑当地社区和居民的生活、生产,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诸多因素。
唐才富认为,过去造林,最多看重的就是木材的经济效益,退耕还林也只是从防止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的角度去考虑,这都是单一的趋向,碳汇造林则跳出这种单一的趋向,从多重角度考虑造林。
碳汇项目尝试建立一种造林的多方合作机制,政府、社区、居民、专家、NGO、公司通过多方合作,全部纳入造林平台,通过协商确定思路,统一行动。“比如造林行动的选择,特别是造林完成后利益的分配方案,只有当地村民同意了,才能最终执行。”唐才富说。
居住在项目区的大多数是藏、羌、回等少数民族村民,年人均毛收入为210美元,最低的茂县别立村只有109美元。脱贫致富是村民们最大的关注点。
2007年4月,实施碳汇造林前夕,项目地村民看到了一份超出预期的碳汇造林经济收益表。在这份收益表中,他们不仅可以从项目的劳务,如苗木培育、森林管护上,得到比其他造林项目更高的费用,还可以和社区共享今后70%的木材收益和全部非木材林产品收益,在得到当地政府许可的前提下,拥有采伐并出售这些产品的权利。
在这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中,碳汇收入是村民们最向往的大收益。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提供的早期项目资料中,对收益这样预估:在项目20年的计入期内,按每吨二氧化碳7美元估算,将实现收入373.1万美元。据唐才富介绍,按照当初签订的合同,社区、村民可享受30%的碳汇收益。
难以适应“精细化”要求
川西北碳汇项目,不同于以往“国家埋单”的造林工程,它以更高的收益和回报计划,让人们看到造林这种生态服务的效益,唤起了地方政府和老百姓极高的期望。
然而,真正实施计划后,人们却发现很难适应碳汇造林的要求。“碳汇让造林变得复杂起来。”唐才富说,碳汇附加了很多条件,包括气候的、生物多样性的标准,每个标准下面还要再细分出10多个标准,此外还有综合标准。达到了之后,还有金牌标准、银牌标准的区别。
“每个环节上要求都很高,不是随便能做下来的。”涂绪中说,常规造林前3年是一个重要时期,3年之后郁闭成林,管理上就可以松动些,但川西北项目对以往的管护方式提出了挑战。管护时间延长至20~30年,且每年要达到一定的碳汇量,科学量化要求下,管护稍有不慎,就会影响树木长势,直接影响到减排量和收益。
2008年4月,联合国授权的第三方认证机构DOE,来到茂县、理县、青川等项目地对完成的碳汇造林进行核查。涂绪中再次领教了碳汇造林的精细化。“这些德国技术专家每个山头都要走到,抽样的每株树苗都要从上到下测个半天,周边农民该访问的一个也不放过,完全按照设计时的标准,不打一点折扣。”
伴随精细化的要求,造林项目的周期变得很长,中间要求的手续、文件也相当繁琐。手续要层层办理,从县里办到北京,从北京再办到联合国。因为牵涉面太广,协调量比较大。2004年就启动了的川西北碳汇造林,直到2009年项目才在联合国注册成功,中间经历了5年。
很可能还是由国家埋单
在外界看来,川西北的林业碳汇算是进行顺利,毕竟在2010年已经与低碳亚洲公司成功交易了第一单。但是,卖出的才不足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碳汇造林的更多收益将体现在未来的交易中,但交易的前景,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相当不明朗。“有可能卖不掉。”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气候变化项目主任杨方义直接指出,这个项目是CDM机制下的林业碳汇项目,按道理,只有具有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才会买。
而欧盟现在明确的态度是,对于CDM机制下的森林碳,绝对不购买。除此之外,可能购买的就剩下美国、加拿大、日本,但美国不是《京都议定书》的缔约方,购买的机会也很少。
全球林业碳汇走CDM这个途径的都不乐观。中国的林业碳汇项目大体上是有价无市。目前,中国在CDM机制下交易成功的林业碳汇项目只有两家。
对于担忧,涂绪中表示会主动出去寻找国外买家,同时这个项目也拿到北京环境交易所挂牌。
“不是说造出一片林子,就一定能卖出去。”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副总裁黄杰夫表示,如果地方政府还一心指望着通过CDM,让国际买家为造出的这片林子埋单,很难有出路。可以把眼光适当地转向国内。
杨方义提出,由国内企业出于社会责任或自身有碳抵消需要来购买森林碳。这属于场外交易,门槛低一些,中国民间机构就能评估。民间机构核算这片林吸收多少碳,企业就把资金打给造林方,用于森林后期管护。
“这种做法等于是捐款支援国家绿化建设。地方上如果对这么做持乐观态度,有点想当然,国家没给企业设置定额,企业凭什么来买碳。”沈国舫说,只有等国际气候谈判明确正式要限排,国家有一个大的减排指标,分配到各省,落实到各企业,建立了碳市场,林业碳汇才能真正做起来。
沈国舫表示,目前来看,通过碳汇来尝试生态补偿比较艰难。“地方着急了些,结果很可能还是由国家来埋单”。■
CDM
CDM是一种跨国贸易投资机制,即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既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又有助于温室气体减排的项目投资,换取投资项目所产生的部分或全部减排额度,从而履行减排义务。
……
国内的生态补偿原来都是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随着生态补偿立法进入实质操作阶段,林业碳汇这样的市场化手段,有望成为生态补偿的新方向。
眼下,从森林资源丰富的四川、广西等西部地区到东部的安徽、浙江,多个地区正在扩大林业碳汇的试点。
“林业碳汇是一种量化的生态补偿途径,可以让造林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价值货币化,收益很可观。”四川省大渡河造林局副局长涂绪中说。
但是,备受关注的林业碳汇也暗藏隐忧。四川省第一家也是全国第二家在联合国成功注册的森林碳汇项目:川西北林业碳汇项目,目前正面临着二氧化碳“卖不出去”的交易风险。业内人士认为,整个中国林业碳汇都可能面临这种黯淡前景。
《生态补偿条例》起草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指出,碳汇作为生态补偿的新方向,对地方的林业发展和保护来讲,是一个鼓舞,但要把二氧化碳真正换成钱,还得有个过程。
陌生的国际大项目
川西北项目位于四川省青川、平武、北川、理县、茂县5个县境内,自北而南,恰好是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走廊带。7年前,该保护区的周边基本是荒山荒地,除了杂草、灌木,几乎看不见树木的影子。
2004年,这片土地退化严重的栖息地被列入全新的碳汇造林计划中。按照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写的中国林业碳汇项目优先发展规划图,同样列入的还有云南省南部及西北部、贵州北部、广西西北部、海南南部等地。
同一年,曾经只被少数专业院所、环保组织所熟悉的“林业碳汇”概念,开始得到从国家林业局到地方林业部门的热烈推崇。
“政府上下都很积极,有了国家林业局大力支持,四川省林业厅2004年底和美国大自然协会、保护国际发起了位于川西北的省内第一森林碳汇项目。”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成都办公室负责人唐才富告诉本刊记者,该项目总面积2251.8公顷,设计第一期为20年,预计可固碳46万多吨。
四川需要绿化的荒山荒地很多,按照这个方法造林,基层的林业部门包括项目地社区的老百姓都感觉到收益会比较好,逐渐接受了这个既陌生又有吸引力的“国际大项目”。
从1998年到现在,大渡河造林局在四川省境内的造林活动,主要以天然林保护工程为主。“林业碳汇项目与天然林保护工程差别很大。”涂绪中说,碳汇造林中,不仅要恢复森林植被,还要考虑当地社区和居民的生活、生产,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诸多因素。
唐才富认为,过去造林,最多看重的就是木材的经济效益,退耕还林也只是从防止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的角度去考虑,这都是单一的趋向,碳汇造林则跳出这种单一的趋向,从多重角度考虑造林。
碳汇项目尝试建立一种造林的多方合作机制,政府、社区、居民、专家、NGO、公司通过多方合作,全部纳入造林平台,通过协商确定思路,统一行动。“比如造林行动的选择,特别是造林完成后利益的分配方案,只有当地村民同意了,才能最终执行。”唐才富说。
居住在项目区的大多数是藏、羌、回等少数民族村民,年人均毛收入为210美元,最低的茂县别立村只有109美元。脱贫致富是村民们最大的关注点。
2007年4月,实施碳汇造林前夕,项目地村民看到了一份超出预期的碳汇造林经济收益表。在这份收益表中,他们不仅可以从项目的劳务,如苗木培育、森林管护上,得到比其他造林项目更高的费用,还可以和社区共享今后70%的木材收益和全部非木材林产品收益,在得到当地政府许可的前提下,拥有采伐并出售这些产品的权利。
在这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中,碳汇收入是村民们最向往的大收益。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提供的早期项目资料中,对收益这样预估:在项目20年的计入期内,按每吨二氧化碳7美元估算,将实现收入373.1万美元。据唐才富介绍,按照当初签订的合同,社区、村民可享受30%的碳汇收益。
难以适应“精细化”要求
川西北碳汇项目,不同于以往“国家埋单”的造林工程,它以更高的收益和回报计划,让人们看到造林这种生态服务的效益,唤起了地方政府和老百姓极高的期望。
然而,真正实施计划后,人们却发现很难适应碳汇造林的要求。“碳汇让造林变得复杂起来。”唐才富说,碳汇附加了很多条件,包括气候的、生物多样性的标准,每个标准下面还要再细分出10多个标准,此外还有综合标准。达到了之后,还有金牌标准、银牌标准的区别。
“每个环节上要求都很高,不是随便能做下来的。”涂绪中说,常规造林前3年是一个重要时期,3年之后郁闭成林,管理上就可以松动些,但川西北项目对以往的管护方式提出了挑战。管护时间延长至20~30年,且每年要达到一定的碳汇量,科学量化要求下,管护稍有不慎,就会影响树木长势,直接影响到减排量和收益。
2008年4月,联合国授权的第三方认证机构DOE,来到茂县、理县、青川等项目地对完成的碳汇造林进行核查。涂绪中再次领教了碳汇造林的精细化。“这些德国技术专家每个山头都要走到,抽样的每株树苗都要从上到下测个半天,周边农民该访问的一个也不放过,完全按照设计时的标准,不打一点折扣。”
伴随精细化的要求,造林项目的周期变得很长,中间要求的手续、文件也相当繁琐。手续要层层办理,从县里办到北京,从北京再办到联合国。因为牵涉面太广,协调量比较大。2004年就启动了的川西北碳汇造林,直到2009年项目才在联合国注册成功,中间经历了5年。
很可能还是由国家埋单
在外界看来,川西北的林业碳汇算是进行顺利,毕竟在2010年已经与低碳亚洲公司成功交易了第一单。但是,卖出的才不足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碳汇造林的更多收益将体现在未来的交易中,但交易的前景,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相当不明朗。“有可能卖不掉。”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气候变化项目主任杨方义直接指出,这个项目是CDM机制下的林业碳汇项目,按道理,只有具有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才会买。
而欧盟现在明确的态度是,对于CDM机制下的森林碳,绝对不购买。除此之外,可能购买的就剩下美国、加拿大、日本,但美国不是《京都议定书》的缔约方,购买的机会也很少。
全球林业碳汇走CDM这个途径的都不乐观。中国的林业碳汇项目大体上是有价无市。目前,中国在CDM机制下交易成功的林业碳汇项目只有两家。
对于担忧,涂绪中表示会主动出去寻找国外买家,同时这个项目也拿到北京环境交易所挂牌。
“不是说造出一片林子,就一定能卖出去。”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副总裁黄杰夫表示,如果地方政府还一心指望着通过CDM,让国际买家为造出的这片林子埋单,很难有出路。可以把眼光适当地转向国内。
杨方义提出,由国内企业出于社会责任或自身有碳抵消需要来购买森林碳。这属于场外交易,门槛低一些,中国民间机构就能评估。民间机构核算这片林吸收多少碳,企业就把资金打给造林方,用于森林后期管护。
“这种做法等于是捐款支援国家绿化建设。地方上如果对这么做持乐观态度,有点想当然,国家没给企业设置定额,企业凭什么来买碳。”沈国舫说,只有等国际气候谈判明确正式要限排,国家有一个大的减排指标,分配到各省,落实到各企业,建立了碳市场,林业碳汇才能真正做起来。
沈国舫表示,目前来看,通过碳汇来尝试生态补偿比较艰难。“地方着急了些,结果很可能还是由国家来埋单”。■
CDM
CDM是一种跨国贸易投资机制,即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既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又有助于温室气体减排的项目投资,换取投资项目所产生的部分或全部减排额度,从而履行减排义务。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