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无心:食品工程博士,现在美国从事食用蛋白质的研发工作,通俗点说,是“在实验室里研究如何做饭”。
对于爱好吃虫的人们来说,吃虫--- 英文里有一个专门的词“entomophagy”---不仅不是“恶趣味”,还是一种“很低碳”的生活方式
在人类历史上,世界各地应该都有吃虫的历史。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估计,现在地球上大约还有25亿人会把虫当作食物,主要是在非洲和亚洲。对于其中的10亿贫困人口,虫更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FAO近年来积极推动“吃虫主义”的发展。在他们看来,现在这种抓野生虫来吃的做法还远远不够,我们应该发展养虫业,把它作为保障粮食供应的途径之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粮食问题成为人类面临的一大挑战。一方面人口增加,需要更多的粮食;另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更“优质”的食物。而蛋白质的需求,往往随着生活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于是,人类对蛋白质的需求,远远比人口的增长速度来得快。
总体上,人们还是会把肉、蛋、奶等动物产品当作优质的蛋白质来源。但是在动物蛋白质的生产中资源转化率很低,还会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在许多学者看来,牲畜业对于“低碳”目标的实现,阻碍甚至比汽车还大。
而昆虫,或者更广泛一点,各种能吃的虫,资源转化率就要高得多。猪、牛、羊、鸡等高等动物由于要保持体温恒定,需要耗费更多的能量来生长。而“冷血”的虫们对资源的需求就要低多了。比如蟋蟀,生产同样多的蛋白质所需要的食物,比牛少6倍,比绵羊少3倍,比猪和鸡少两倍。
迄今为止,昆虫养殖还不需要抗生素。虽然没有它们排放温室气体的数据,不过吃得少,大概放得也就不会多。比如只知道白蚁等少数几种昆虫会释放甲烷气体。而且,有的虫还可以在有机废物上养殖。这样,相比于传统的畜牧业,通过养虫来生产蛋白质,对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和“低碳减排”,就是很大的贡献。
于是,对于爱好吃虫的人们来说,吃虫---英文里有一个专门的词“entomophagy”---不仅不是“恶趣味”,还是一种“很低碳”的生活方式。
当然,离开了“口腹之欲”和“营养”来谈“低碳”,并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而吃虫,在营养方面比之传统的肉,完全不遑多让。某些“优质”的虫,甚至更为优越。
FAO提供的数字说世界上被食用的虫有1000种左右,当然其营养组成各不相同。2008年2月FAO在泰国召开过一个“以森林昆虫为食:人类咬回去”的研讨会。中国林业科学院的陈晓鸣等人提交了一篇关于昆虫营养的综述。他们统计了百余种昆虫的营养成分,结论是不同昆虫的蛋白质含量在20%~70%之间,脂肪含量在10%~50%之间。而且,这些脂肪中不饱和脂肪所占的比例比较高。相对来说,常规的肉中以饱和脂肪为主,所以这些虫中的脂肪也就更有利于健康。
2010年,FAO发布了一份题为《促进可食用森林昆虫在保障粮食安全中的贡献》的文件,指出:昆虫的蛋白质含量品质与传统的肉相当,膳食纤维含量比传统的肉高,而与谷物相当;一般而言,铁、钙、B族维生素含量比较丰富。
在2004年发布的另一份文件中还举过一个毛毛虫的例子:蛋白质可以占到干重的53%,而脂肪则只有15%。这个比例比一般的牛肉猪肉还要更好一些。
对于中国人来说,西方人所面对的这些障碍都不存在---对于生鲜食物的追求,使得吃虫完全没有心理和饮食习惯方面的障碍。
或许,FAO的设想,将会先在中国得到推广。那些喜欢吃虫的人---或许从可以“entomophagy”演
除了前面提到的研讨会和文件,从2010年开始FAO还在老挝启动了一项农业化养殖食用虫的研究。FAO的行动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2010年2月的《科学》杂志上就发表了一篇新闻来支持和倡议。
但进展也不大。目前,只有泰国、越南、老挝和中国等国有一些农业化的养殖。而具体的养殖、保存、加工技术以及食用方式,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多数食品都需要进行现代工业化的加工和流通,更为人们接受吃虫带来了相当的难度。
化出一个时髦的称呼,或者干脆就叫“食虫主义者”,也可以很骄傲地说:我吃虫,我低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