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要内外结合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人民币,国际化,内外结合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3-04 09:54
对此要清楚的是,历史上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进程往往是漫长的。例如,美国的经济规模在19世纪中期就超过了英国,贸易地位在20世纪初也超越英国,但美元直到二次大战结束后才逐渐替代英镑,成为最重要的国际货币。因此,虽然中国经济社会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人民币的国际化仍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短期内还不能过分“拔苗助长”
近日,世界银行发布公告称1月14日在香港发行5亿元两年期人民币债券,表明国际组织和投资者对于人民币的稳定性更加认可,也使得各界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更加看好。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与中国经济比重与质量相适应的选择,也是中国经济金融市场化改革的结果,为了促使其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助力,并且避免相关负面因素的影响,需要对此问题更加深入地展开思考。
人民币为什么要国际化
先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是,人民币为什么要国际化?也就是说,什么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笔者认为,目标应该是实现中国与全球的共赢。
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有一些过于偏激的观点,如过分强调货币之间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这不利于确定人民币国际化的合理方向。事实上,人民币国际化的根本背景,是现有的国际货币格局已经与国际经济格局日益不匹配。
主要表现在进入21世纪后,美国经济模式中的深层次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其经济活力、规模和影响力都陷入了衰退。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全球的地位不断提升。
一种国际货币的背后,最重要的仍是一国经济实力的支撑。正是由于国际货币体系没有反映出各国综合实力的变化,因此产生了内在的货币格局的调整压力。
具体而言,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应多强调货币共赢与合作,而非货币战争、货币对抗之类的“共输”之举,而且要认识到,现有国际货币体系还没有到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机,只是需要修补和完善美元主导的格局。
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目的,必须是有利于国内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与居民福利提高。
具体来看,一方面,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要致力于解决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情况下,国内居民遭受的风险与损失。
近年来全球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不断增加,而国内的通胀压力总是居高不下,由于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使得居民无法通过海外投资来转移财富贬值压力、应对通胀风险。
由此,人民币国际化是解决这种矛盾的着眼点,并且应伴随资本项目、金融市场方面的逐步市场化。
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最终要能促进中国摆脱出口主导型的发展模式,通过汇率形成机制、外汇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市场化改革,弱化西方政治压力作用下的人民币名义汇率单边升值,而保障生产力增长带来的真实汇率增加,保障劳动者能够从人民币国际化中得到切实的好处。
避免一蹴而就
但是,在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上,要避免一蹴而就。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而货币与金融要素的发展则相对落后,由此许多人认为人民币应该尽快达到与中国经济比重相称的地位,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
对此要清楚的是,历史上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进程往往是漫长的。例如,美国的经济规模在19世纪中期就超过了英国,贸易地位在20世纪初也超越英国,但美元直到二次大战结束后才逐渐替代英镑,成为最重要的国际货币。因此,虽然中国经济社会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人民币的国际化仍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短期内还不能过分“拔苗助长”。
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在各国货币“争先恐后”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由于采取了不同的模式,因此也体现了各有特色的路径和发展阶段。
例如,英镑和美元是通过国际货币制度的中心货币演变为国际货币,其国际化首先是由内部经济实力所决定,然后凭借大国在政治经济上的优势以国际协议的形式确定下来。
再比如,欧元模式的典型特点,是在推动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培养区域内货币,然后发展为国际货币。无论表现为怎样的模式,一国货币国际化过程中有两个基本特点是不变的:要创造国内基础,然后走向区域化,最终迈向全球化;政府政策推动与市场选择并进。
应该说,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方向是必然的,但短期内不应对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有过高的要求。由于一国货币国际化也会带来众多的宏观和微观风险,因此才会经历较长的准备和适应期间。
对中国来说,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人民币国际化要按部就班地推进,并且需注重改革的适度。如资本项目近乎完全开放,是作为主流国际货币所必需的条件,而这会给管理水平不高、经济结构还存在问题的中国带来重大外部不确定性,因此资本项目放开需适度推进,相应的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也不会“一步到位”。
需要打好内部稽查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打好内部基础。
一国货币要走向国际化,有几个基础条件必须具备。包括:经济规模大、币值稳定、金融市场发达、体制透明度高、有稳定的本币输出途径等。就中国的情况来看,已经具备了经济规模的基础条件,但其他要素还有待完善。
一则,虽然近年来人民币对外比较“坚挺”,对美元汇率呈现上升趋势,但却是建立在国内通胀压力高企的基础之上。随着汇率形成机制的不断市场化与资本市场的放开,未来人民币也会面临与美元类似的压力。对此,需要我们不断完善货币政策操作机制,避免“内部币值”的无序波动,为将来的人民币国际化打好基础。
二则,一国货币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货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众多国际投资者都愿意持有该种货币,用于投资于该货币计价的金融产品,这就需要一国有发达的、国际化的金融市场。
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个明显的“短板”,境外人民币持有者的投资对象还非常稀缺,国内金融市场也处于较强管制状态。因此,在加快国内金融产品创新的同时,适度增加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并且大力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才能增加人民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三则,企业和个人能够接受一国货币作为可交易的国际货币,背后表明其对该国政府和经济管理体制的信心与认可。对于多数国际投资者来说,这就意味着一国需要有透明的、市场化的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
基于此,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仍需不断推进和深入,防止各种“体制复归”的行为。
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还需要有稳定的对外供给途径,例如美国就是主要通过贸易逆差来向全球输出美元。在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下,中国积累了巨额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这种国际收支失衡不仅不利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也阻断了人民币通过贸易活动输出的途径。因此,加快经济模式的转型,培育和促进国内市场发展,降低过高的贸易顺差,也是增加人民币海外供给的前提条件。
需要外部推力
人民币的国际化,还需要外部推动力。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金融体系与货币格局下,人民币要走向国际化,不仅需要完善内部基础,还应当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更多的制度安排与创新,从而使人民币国际化获得更多的拉动力。
实际上,近几年中国已经在直接或间接进行相关改革,例如:与其他国家进行货币互换协调;与马来西亚和俄罗斯进行双边货币结算与交易试点;扩大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等。
客观上看,需要从几方面着力来增加人民币国际化的外部动力。
首先,要推动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目前,欧美企业接受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愿望较低,政府应该把重点放在加强与新兴经济体的主动协调,尝试运用双方货币作为结算货币,避免对美元的依赖性。
其次,加快发展人民币离岸业务。目前,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趋势日益明显,而世行推出的人民币债券,作为稳定的投资产品,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对境外投资者吸引力,吸收一批国际短期资金,对缓解热钱流入导致的人民币升值压力有一定作用。
今后应该进一步推动各类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发展,在香港和上海同步加快金融创新,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金融市场和产品基础。
第三,加强与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的合作,推出更多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增强各国投资者对人民币的认同,逐渐引导和支持其他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储备人民币或人民币资产。
此外,加强与新兴经济体的协调,以及建立可操作的实施机制,来改革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督促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都来担负其特定的货币责任,而发展中国家能更主动地应对美元汇率波动风险,支持以人民币为代表的主要新兴经济体货币的国际化。■
(作者系社科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
近日,世界银行发布公告称1月14日在香港发行5亿元两年期人民币债券,表明国际组织和投资者对于人民币的稳定性更加认可,也使得各界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更加看好。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与中国经济比重与质量相适应的选择,也是中国经济金融市场化改革的结果,为了促使其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助力,并且避免相关负面因素的影响,需要对此问题更加深入地展开思考。
人民币为什么要国际化
先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是,人民币为什么要国际化?也就是说,什么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笔者认为,目标应该是实现中国与全球的共赢。
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有一些过于偏激的观点,如过分强调货币之间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这不利于确定人民币国际化的合理方向。事实上,人民币国际化的根本背景,是现有的国际货币格局已经与国际经济格局日益不匹配。
主要表现在进入21世纪后,美国经济模式中的深层次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其经济活力、规模和影响力都陷入了衰退。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全球的地位不断提升。
一种国际货币的背后,最重要的仍是一国经济实力的支撑。正是由于国际货币体系没有反映出各国综合实力的变化,因此产生了内在的货币格局的调整压力。
具体而言,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应多强调货币共赢与合作,而非货币战争、货币对抗之类的“共输”之举,而且要认识到,现有国际货币体系还没有到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机,只是需要修补和完善美元主导的格局。
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目的,必须是有利于国内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与居民福利提高。
具体来看,一方面,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要致力于解决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情况下,国内居民遭受的风险与损失。
近年来全球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不断增加,而国内的通胀压力总是居高不下,由于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使得居民无法通过海外投资来转移财富贬值压力、应对通胀风险。
由此,人民币国际化是解决这种矛盾的着眼点,并且应伴随资本项目、金融市场方面的逐步市场化。
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最终要能促进中国摆脱出口主导型的发展模式,通过汇率形成机制、外汇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市场化改革,弱化西方政治压力作用下的人民币名义汇率单边升值,而保障生产力增长带来的真实汇率增加,保障劳动者能够从人民币国际化中得到切实的好处。
避免一蹴而就
但是,在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上,要避免一蹴而就。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而货币与金融要素的发展则相对落后,由此许多人认为人民币应该尽快达到与中国经济比重相称的地位,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
对此要清楚的是,历史上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进程往往是漫长的。例如,美国的经济规模在19世纪中期就超过了英国,贸易地位在20世纪初也超越英国,但美元直到二次大战结束后才逐渐替代英镑,成为最重要的国际货币。因此,虽然中国经济社会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人民币的国际化仍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短期内还不能过分“拔苗助长”。
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在各国货币“争先恐后”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由于采取了不同的模式,因此也体现了各有特色的路径和发展阶段。
例如,英镑和美元是通过国际货币制度的中心货币演变为国际货币,其国际化首先是由内部经济实力所决定,然后凭借大国在政治经济上的优势以国际协议的形式确定下来。
再比如,欧元模式的典型特点,是在推动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培养区域内货币,然后发展为国际货币。无论表现为怎样的模式,一国货币国际化过程中有两个基本特点是不变的:要创造国内基础,然后走向区域化,最终迈向全球化;政府政策推动与市场选择并进。
应该说,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方向是必然的,但短期内不应对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有过高的要求。由于一国货币国际化也会带来众多的宏观和微观风险,因此才会经历较长的准备和适应期间。
对中国来说,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人民币国际化要按部就班地推进,并且需注重改革的适度。如资本项目近乎完全开放,是作为主流国际货币所必需的条件,而这会给管理水平不高、经济结构还存在问题的中国带来重大外部不确定性,因此资本项目放开需适度推进,相应的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也不会“一步到位”。
需要打好内部稽查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打好内部基础。
一国货币要走向国际化,有几个基础条件必须具备。包括:经济规模大、币值稳定、金融市场发达、体制透明度高、有稳定的本币输出途径等。就中国的情况来看,已经具备了经济规模的基础条件,但其他要素还有待完善。
一则,虽然近年来人民币对外比较“坚挺”,对美元汇率呈现上升趋势,但却是建立在国内通胀压力高企的基础之上。随着汇率形成机制的不断市场化与资本市场的放开,未来人民币也会面临与美元类似的压力。对此,需要我们不断完善货币政策操作机制,避免“内部币值”的无序波动,为将来的人民币国际化打好基础。
二则,一国货币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货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众多国际投资者都愿意持有该种货币,用于投资于该货币计价的金融产品,这就需要一国有发达的、国际化的金融市场。
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个明显的“短板”,境外人民币持有者的投资对象还非常稀缺,国内金融市场也处于较强管制状态。因此,在加快国内金融产品创新的同时,适度增加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并且大力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才能增加人民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三则,企业和个人能够接受一国货币作为可交易的国际货币,背后表明其对该国政府和经济管理体制的信心与认可。对于多数国际投资者来说,这就意味着一国需要有透明的、市场化的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
基于此,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仍需不断推进和深入,防止各种“体制复归”的行为。
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还需要有稳定的对外供给途径,例如美国就是主要通过贸易逆差来向全球输出美元。在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下,中国积累了巨额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这种国际收支失衡不仅不利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也阻断了人民币通过贸易活动输出的途径。因此,加快经济模式的转型,培育和促进国内市场发展,降低过高的贸易顺差,也是增加人民币海外供给的前提条件。
需要外部推力
人民币的国际化,还需要外部推动力。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金融体系与货币格局下,人民币要走向国际化,不仅需要完善内部基础,还应当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更多的制度安排与创新,从而使人民币国际化获得更多的拉动力。
实际上,近几年中国已经在直接或间接进行相关改革,例如:与其他国家进行货币互换协调;与马来西亚和俄罗斯进行双边货币结算与交易试点;扩大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等。
客观上看,需要从几方面着力来增加人民币国际化的外部动力。
首先,要推动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目前,欧美企业接受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愿望较低,政府应该把重点放在加强与新兴经济体的主动协调,尝试运用双方货币作为结算货币,避免对美元的依赖性。
其次,加快发展人民币离岸业务。目前,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趋势日益明显,而世行推出的人民币债券,作为稳定的投资产品,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对境外投资者吸引力,吸收一批国际短期资金,对缓解热钱流入导致的人民币升值压力有一定作用。
今后应该进一步推动各类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发展,在香港和上海同步加快金融创新,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金融市场和产品基础。
第三,加强与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的合作,推出更多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增强各国投资者对人民币的认同,逐渐引导和支持其他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储备人民币或人民币资产。
此外,加强与新兴经济体的协调,以及建立可操作的实施机制,来改革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督促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都来担负其特定的货币责任,而发展中国家能更主动地应对美元汇率波动风险,支持以人民币为代表的主要新兴经济体货币的国际化。■
(作者系社科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