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融入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核心素养,教学,功能
  • 发布时间:2023-12-09 15:37

  曹卫宁

  现代教育进程的逐步推进,使得综合素质教育和培养逐渐成为育人的核心与关键。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则需要围绕核心素养培育全面推动教学创新和优化。对中职语文教学而言,同样需要加强核心素养培育,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对他们的关键能力和核心品质加以培养,进而为学生的良好成长、综合发展提供引导和支持,强化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1 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中职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四大维度。其一,语言。语言是语文的基础与核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需要逐步构建自身的语言体系,并要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将书面语言和直面语言相结合,深化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其二,思维。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具体的知识,还需要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思维有着较高要求,思维能力是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实现良好发展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思维和语言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以及相互促进作用,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能反过来助力学生思维的提升。其三,审美。美育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愈发突出,是引导学生提升自身认知水平、科学看待事物的关键。语文学科本身在美育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能通过语言美、形象美、感情美、意蕴美、理性美等全面加强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育,为学生思想认知、审美创造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其四,文化。语文作为和文化息息相关的学科,同时文化的传承、创造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主题,这使得中职语文教学极度关注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一方面,引导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强化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让学生在接触、理解、感受文化的过程中获得更为丰富的体验。总体来看,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实践性、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创造性、阶段性和终身性,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良好体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全面成长与发展而言意义重大,也能推动中职语文课程教学在育人方面有所创新和进步,为中职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

  2 中职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2.1 理论认识较为模糊

  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推进,核心素养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不少中职语文教师都从思想上对此加以重视。然而部分教师虽然十分重视核心素养培育,但对核心素养缺乏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及把握,理论知识较为模糊,直接影响了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尤其是在语文综合实践方面,部分教师的认知理解较为浅显,只关注其综合性、应用性与实践性,却对最核心、最根本的“语文性”欠缺足够认知与把握,同时对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等的理解不够深刻,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持,并不利于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2.2 课程开发能力欠缺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教学不能简单地照搬教材内容,而是要进行课程开发。然而部分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有所不足,对教材进行挖掘、提炼和二度开发的能力较弱,导致实践中很容易出现教学内容与单元语文能力训练要点有所偏差、核心素养与学生实际脱节、学生兴趣不够等情况,教学效果较差,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效果也难以达到预期。

  2.3 教学方法单一低效

  核心素养培育需要灵活运用科学、正确的方法,尤其要尊重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索、思考和实践中实现全方位的成长与发展。但是部分中职语文教师教学观念较为陈旧,对各种教学方法的掌握及应用不到位,实践中容易出现完全以自身为主导、教学方法单一低效的情况。这导致教学过程往往是被任务所驱动,学生自身的能动性难以被激活和发挥,教学质量和效率偏低,整个教学活动往往会局限在被动的知识传授上,并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2.4 学生迁移能力较差

  学生需要在语文学习中发展迁移能力,逐步从知识学习向素养发展过渡,实现全方位的迁移,才能实现良好、全方位成长与发展。但是目前不少学生迁移能力较差,往往只关注教学内容本身,忽视了其中的深刻、复杂内涵,自然难以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较多,除了学生主体性未得到充分尊重、教学内容缺乏足够拓展性、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低效等之外,还包括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中职语文教学无法有效照顾到每位学生,导致教学活动与部分学生存在脱节情况,自然会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迁移能力无法得到良好发展,影响核心素养的提升。

  3 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3.1 挖掘教材要点

  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与利用,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融入核心素养的基础与关键。教材历来都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来源,其中蕴含大量核心素养相关的内容,和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有着密切关联。教师应当学会从教材出发探究核心素养培育要点,这样既能引导学生深化对教材内容的学习、理解与把握,又能将核心素养培育任务融入到知识传授过程之中,以免核心素养培育变成过于生硬、单调的说教。教材本身内容极为丰富,并且涉及核心素养要点极多,往往存在一篇课文与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相对应的情况。教师应当深化对教材的全面理解、整体把握和深度探究,从中提炼出合适的核心素养培育要点,并基于此优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知识的同时发展核心素养。

  例如教学《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篇课文时,教师便着重从能力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从而深化对学生语言、思维、文化的综合培养。课堂上,教师并没有直接带领学生们阅读和学习课文,而是先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直观地介绍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与发展情况,让学生们能够理解这一会议的基本背景,同时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相关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从时间、地点、人物、主要内容等方面深化对历史的了解。生动直观的呈现方式以及丰富精彩的历史事件对学生们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使得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们阅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学习、理解,鼓励学生结合多媒体内容对相关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在毛主席发表的开幕词中感受经历艰难困苦的民族获得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话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的理想。通过这种基于教材内容进行拓展与深化的方式,教师不仅顺利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也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了有效培育。

  3.2 夯实语言基础

  语言基础是学生实现语文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才能准确表达自身的思维、想法,将抽象的思维转变为具体的语言,并反过来促进思维的发展。审美和语言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本身就可以是审美的对象,而通过语言表达审美也是审美素养的体现,通过对语言的运行和理解更是能实现审美品位的明显提升。文化本身和语言有着密切关联。不管是以语言为载体的诗歌、文章,还是可通过语言描述的民俗、艺术等,均反映了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密切关联。如此种种,均反映了夯实语言基础在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中的重要性。教师应当构建生本课堂,既要根据教材、教学大纲等传授学生语言知识,也要加强对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以培养学生语感为基础,鼓励学生在学习、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兼顾听、说、读、写,做到心、口、耳、眼并用,学习和掌握语言规律,逐步强化语言感知。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实践机会,除了最基本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之外,还需要在听说教学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例如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这篇课文时,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赏析诗歌的奇妙构思,鉴赏“梦游”的意境以及李白华丽的语言,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与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从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展开语言训练。首先,教师准备了一些李白的诗歌作品,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们对这些诗歌进行阅读和赏析,着重赏析这些诗歌清新质朴、天真自然、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之美,实现语言理解能力和审美水平的同步提升。其次,教师指导学生将这些李白诗歌翻译成白话文,并鼓励学生们在翻译之后尽量贴合李白的语言风格进行调整,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最后,教师再鼓励学生们分成四人一组,小组内讨论他们做过的各种奇奇怪怪的梦,引导学生用语言将他们的梦生动地描述出来,促使学生们在听与说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语言理解与运用素养,强化语言组织能力,并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3.3 发展思维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新时期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在核心素养培育方面的重点部分。这既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推理思维的关键,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言有着积极意义。教师需要将学生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思考和探究,助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让学生在科学思维的指引下良好成长与发展,进而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例如教学《庖丁解牛》这篇课文时,教师先带领学生了解课文背景,对庄子的生平有基本了解,之后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在此过程中逐个突破生字词,再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赏析语言特点和风格。在此过程中,教师以问题作为引导,指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完成课文学习。“课文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庄子从哪两个角度描写解牛的精彩表演?庄子与梁惠王是怎么评价庖丁解牛的?庖丁为什么能成为‘名庖’?这篇课文表达了庄子怎样的思想?庖丁解牛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发?”在这些问题的指导下,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索的方式,结合课文依次解决问题,并在解决完所有问题后对课文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通过这种以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和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有效培养,还引导学生在思考感悟的同时深化了对爱岗敬业精神、工匠精神的认可。

  3.4 改善审美体验

  审美素养的提升,不仅能帮助学生充分体会语言之美、文学之美,还能为学生认知水平、思想境界的提升提供支持,同样是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素养培育,需要以改善审美体验为核心,让学生在良好的审美体验中不断提升审美品位。如果学生的审美体验较差,那么他们往往难以有效审视、鉴赏、体会美,甚至可能出现反效果,严重影响其审美素养提升。教师应当坚持贯彻循序渐进原则以及个性化原则,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为学生们提供合适、良好的审美体验。

  例如教学《都江堰》这篇课文时,教师便根据学生们的语文基础,将他们分成了三个甲、乙、丙层次。其中丙层次学生语文基础较为薄弱,针对他们进行教学时通过为他们提供都江堰的照片、视频以及详细文字资料的方式,引导他们结合课文从较为基础的事物、语言、思想情感层面进行审美;乙层次学生语文基础一般,针对他们进行教学时则可将教学重心放在散文特点、语言风格、历史作用、中华文明等方面,引导学生围绕阅读写作与历史文化等进行审美;甲层次学生语文基础较为良好,针对他们进行教学时可着重引导学生对都江堰特殊文明以及余秋雨深邃的文化思索进行探究,指导他们进行课外拓展阅读,深化对《文化苦旅》的了解,进一步改善他们在学习中的审美体验。

  3.5 丰富文化底蕴

  文化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也是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必须逐步积累和提升的部分。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丰富文化底蕴,既要凸显语文课程本身在文化传承方面的特点,也要借助丰富的资源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文化素养、完善人格修养。

  例如教学《张衡传》这篇课文时,教师通过互联网搜集了大量范晔、张衡相关的资料,并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这些资料,引导学生在了解资料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历史、文化,弄清楚范晔编写《后汉书》的背景以及张衡在文学、科学、政治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对张衡刻苦钻研、注重社会实践的精神进行学习和感悟,也要拓展后人对《后汉书》、张衡的评价,了解《后汉书》与张衡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而丰富文化底蕴,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培育是新时期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自身需要对语文核心素养有全面、正确而科学的认知,并要在实践中积极采取各种策略与措施进行教学创新与优化,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实践总结和教学改进,全面落实核心素养培育工作,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平凉机电工程学校)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