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孟子“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的现实思考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现实,思考,素养
  • 发布时间:2023-12-09 15:43

  李 静

  《孟子》一书中,开篇便讲到仁义。孟子主张,上位者首先要行仁、重义,其次才是先义后利,反对“上下交征利”。孟子十分注重人格修养,他认为,人格修养的责任就在于要扩充人们原本具有的“善端”并加以培育。孟子对个人进行自身道德修养的功夫十分重视,这些思想主张对新时代公民素质提升具有启发意义。如为政者应勤政爱民,站稳人民立场;商贾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主动回馈社会;青年后学要积极学习模范和榜样,效法于人用功于己,提升综合素养。

  孟子在自身人格修养方面是当代青少年学习的典范。对待义利,孟子一向主张要先义后利,不能人人都只考虑自己利益而刻意追逐私利,而是个人利益要以国家利益和大局利益为重。因为“上下交征利”将会导致国家走向衰亡的危险局面。

  1 “上下交征利”产生的不利影响

  在孟子的思想中,“义利之辨”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孟子对此问题做出了宝贵的探索。两千多年前,孟子游说到魏国,谒见梁惠王。“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惠王便毫不犹豫对孟子说道:“老先生您不辞千里长途辛劳前来,想必对我的国家会带来很大利益吧?”孟子回答说:“王,您为什么一开口定要说到利益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在孟子看来,如果每个人都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为自己着想,那么,就将会出现“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的不利局面和危险形势。即上上下下互相追逐私利,就不利于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不利于社会秩序安定,如此下去,国家便会发生危险,天下也会混乱和动荡不堪。

  首先,上下交征利不利于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和身心健康发展。在孟子看来,一个轻视公义而注重私利的人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其不断增长的欲望是很难填满的。但是从来没有讲仁义的人遗弃自己的父母或者怠慢自己君主的。因此,孟子说:“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所以,孟子主张从上至下都应该首先注重仁义,而不能只讲利益。要达到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就要注重内心修养的功夫,通过磨炼意志来净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不能受各种私利、物欲的吸引。仁义作为孟子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在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中最为重要。在当今物质生活条件比较富足的情况下,更要加强精神和道德修养方面的提升与建设。因此,在孟子看来,如果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面前不能分清是非,在利益观上黑白颠倒,是放弃内心的道义而追逐私利的结果。

  其次,上下交征利不利于建设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如果每个人包括行商坐贾不择手段实现个人私欲,就会置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而不顾。长此以往,将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不堪、动荡不安,不利于构建和谐安稳的社会环境。但是孟子并非绝对否定人们的生理和物质欲望,在他看来,这也是人性的表现。行商坐贾如果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就能处理好社会关系,社会也就井然有序了。孟子反对见利忘义,但也肯定合理之利的正当性,正当利益可以促进生产良性发展和保持社会良性运行。同时在动机上坚决反对“以义求利”,甚至在特殊情况下则可以适当牺牲利益而成就道义,而在某种极端的场合和情况下便可以选择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再次,上下交征利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繁荣富强。以私利为重,就会出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互矛盾的情况,也会导致国家的衰败,这是自私自利的表现,不符合传统的道德要求,也不符合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古今中外,一个国家中,每个人心中只有个人利益,没有仁义和善良,那么这个国家迟早会出现各种问题。追逐私利的行为就是自私自利的表现,实为公民道德素质和品行低下。如果一个人成长在一个上下交征利的社会环境中,社会风气和氛围都不好,公民道德素质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相对比较低一些。总而言之,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崛起才有个人尊严,强大的国家就是个人坚强的后盾。因此,个人要顾全大局,要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要以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自身肩上。

  2 对“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的现实启示

  孟子提出的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的思想观点在当前依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无论是对从政、经商还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孟子的这一思想都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2.1 为民上者应勤政务实爱民,要站稳人民立场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只有当君子潜心致力于根本的事物,确立了根本,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也就随之产生了。孟子也坚定认为,在上位者不应为了追逐私利而与民争利,而要轻自身之利,致力于基础工作,重黎民百姓之利,才能得天下之民心。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民乐”的源头以及内心的安稳在于是否有“恒产”,即固定的产业收入,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前,要朝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关键在于为民上者是否坚持人民至上原则,是否把治国之道、行仁义之事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重点,是否潜心致力于根本事物,做到勤政为民、务实为民、问政于民。因此,可以通过察看在上位者对百姓的感情、对待名利的态度、对工作的付出程度来检验他是否是一名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为民爱民的好公仆。

  为民上者与民同乐,则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必定要惠及民生,包括努力满足就业、教育、健康、社会保障和社会参与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如今,对人民群众而言,这与自身息息相关的一切事物便构成了让自己心安踏实稳定的“恒产”。孟子认为,不管“乐岁”还是“凶年”,平民百姓有了“恒产”,才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常年丰衣足食,老百姓不再为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事关自身幸福的民生大事而担忧,这样,才更加利于培养“恒心”和养成“恒心”。若乐岁凶年都难免终身疾苦,“惟救死而恐不赡,奚睱治礼义哉(《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当为生存用尽全部力气仍拮据度日之时,就很难有闲暇功夫去修养德性,学习礼义。因此,实现民富民乐和在上位者的执政理念是分不开的。

  在孟子看来,为民上者要行仁政于民,就要通过“薄税敛,深耕易耨”的举措来促使“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即要实行仁政,就要减轻赋税,教导百姓深耕细作,早除秽草,年轻的人在闲暇时间可以践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为人尽心竭力、待人忠诚守信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在上位者最该做的事情即为民做实事、做善事,以民为本,务实为民,带领民众勤劳致富,民富则国强,国强则民安。有了“恒产”,“养生丧死”而无憾,黎民百姓不再为饥寒和生老病死忧愁烦恼,“然后驱而之善”,才会养成“恒心”,即引导他们走上善良的光明大道,用余力去践行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2.2 行商坐贾应取用有道有度,要取于民用于民

  孟子说:“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正所谓欲壑难填,贪心太重,对私利永不满足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先利后义则取之无道,先义后利则取之有道。盲目攀比、挥霍浪费为用之无度;量入为出、消费合理为用之有度。若商贾被私欲蒙蔽双眼,使用非法手段获利,损害的不仅是个人形象和国家形象,同时也损害无辜黎民百姓的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采取不道义的行为获利不仅是古人所轻视的,也是当前为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着想的具有家国情怀的人们所藐视和反对的。

  商贾爱财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若为一己私欲所束缚,被外物颠倒役使,便会成天患得患失。因此,要树立大局意识,个人利益要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重。若是品德败坏,违背良心,非法暴利,终将受到良心和舆论谴责,受到法律制裁。行不仁不义之事,终将寝食难安。或侥幸免受惩处,但不能使人免去惊慌焦虑,修养心性更是无从谈起。所以,孟子提出,“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章句下》)”。要修养自己的心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欲望,要将欲望尽可能减少。孟子说:“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寡矣。”(《孟子·尽心章句下》)如果欲望少了,那么,即使体现仁义的善性纵然有所损失,也不会多。但如果欲望很多,体现仁义的善性纵使有所保存,也是极少的了。欲望重,仁义就少;欲望轻,仁义就重了。战胜贪婪的欲望,用仁义把内心填满,就会产生出怜悯恻隐和感恩的心,所作所为就会考虑到天下苍生了,这可以说也是人生的一种修炼。

  由此可见,商贾轻视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锤炼,缺乏家国情怀和对人类的关怀,狭隘的内心将导致他们不重道义只关心个人的功名利禄,正如古人所言“贪利禄而不贪道义”。无论在任何时代,身心和谐安稳和自然舒缓的状态主要来自于本分做人、踏实做事。世上无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安稳的幸福就得奋斗,就要实干。“面对外部诱惑,要保持定力、严守规矩,用勤劳的双手和诚实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拒绝投机取巧、远离自作聪明。”古人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个人财富来源于社会,也要及时回馈于社会,这是个人品德修养的体现。正所谓取于之民,就要用之于民。只有践行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奋斗精神,行仁义之事,取之合法,用之有度,济困救贫,积善行德,懂得回报感恩,内心才会安然自若,从容安详,对于养育心灵和保健身体才有积极的作用。

  2.3 青年应励志躬耕锤炼品德修为,提升综合素养

  存在急功近利思想,轻视一步一个脚印历练积淀,忽视修身与修心,最终导致本心与良知丧失。梁启超曾在《为学与做人》一文中指出:“如果做成一个人,智识自然是越多越好;如果做不成一个人,智识却是越多越坏。如全国人所唾骂的卖国贼,所痛恨的专门助军阀作恶鱼肉良民的官僚政客,都是有智识的。他们做学生时,意气横沥,天真烂漫,为何后来堕落到如此田地?”究其原因,是因为缺乏品德修为的长期锤炼。拥有知识,在品德上不过关,对个人与社会、对国家和民族都是一种极大的危险。因此,青年从一开始就要把人生的扣子从第一粒开始扣好,在余生不断通过实践历练提升品德修为。

  一方面,青年应励立躬耕默芸。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是很有道理的。在学生时代,知不足就要饱读诗书,学习文化知识,效法于人,用功于己,增强本领,学以致用,结合实践练好人生和事业的基本功,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前进的力量。在职场,就要在平凡普通的岗位上坚持做好一件事,像大国工匠一样追求极致专注、精益求精,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把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之中,终身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尽力,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因为“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

  另一方面,青年要锤炼品德修为。人无德不立,“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加强品德修养,在人生道路上才能走得正、行得远。守正道,扬正义,要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传统美德中汲取养分,从道德模范身上感受道德风范和人格力量。做到每日三省吾身,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从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追求有意义、有境界和有价值的人生。

  最后,要积极作为成就自我。一切品德修养的历练都是以报效国家、为人民服务为原则和核心的。从大局出发,时时处处想到国家和人民,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同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就不会把国家民族利益置之度外。古人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求学与做人的最终目标就是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效力,着手处就是从服务人民的身边小事做起。因此,青年人要通过扎根基层,积极作为,奉献社会,成就自我。无论是在基层一线还是田间地头,都要精耕细作生产优质产品、提供诚信服务。通过立足本职,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脚踏实地、辛勤劳动,在平凡的岗位上锤炼品德,成就精彩人生。

  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补足精神之钙、吸收古人思想的营养和智慧,积极涵养正确的义利观。古人云:“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提升品德修为和思想境界,正确对待义利,人的本心才能怡然自乐。因此,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为民上者应勤政务实爱民做好公仆;行商坐贾应取用有道有度回馈社会;新时代青年应励志躬耕促进道德养成,并用余生精力去践行道义。只有代代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优良作风,重视整体利益,注重小我服从大我、以整体利益和大局为重,坚持和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以天下为己任,才能达到从“小我”走向“大我”的境界,进而奉献造福人类社会。

  本文系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2020年度校级科研项目《孟子人格修养思想的育人意蕴及其教化作用》(项目编号:YB2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