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研究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乡村振兴,发展,研究
  • 发布时间:2023-12-09 15:51

  高 颖 张启龙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十四五”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力期,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振兴乡村教育和教育振兴乡村形成良性循环,中国的乡村教育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初,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详细步骤和具体措施等,这对于我国的农业农村发展无疑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中,乡村教育是乡村的支柱,中国的乡村要振兴,必然离不开乡村教育的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随着政府对于乡村教育的高度关注、各种政策的出台,我国的乡村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段的乡村教育仍存在着各种各类的问题。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的基础,只有小学教育得到了充足的发展才能真正提高整个教育质量。本文以笔者所在地区的乡村小学为研究对象,对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当地乡村小学教育发展进行了探析。

  1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乡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有待优化

  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也一直在行动中。全国各地的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一直在努力通过各种政策、方式实行教育公平,但是城乡之间的资源配置问题仍旧存在。

  (1)学校设施的缺失

  当地乡村小学处于两极分化状态,个别新建设的学校规模大、校舍新、设备全,但绝大多数是成立久的乡村小学,学校规模小、校舍旧、设备缺失,连基础的专用教室都无法保障。音乐老师搬电子琴到教室进行授课,电脑机房全校一两个年级轮流使用,其他年级都无法上机,体育课雨天因缺少室内体育馆无法进行原计划授课,美术、书法都只能课间匆匆整理桌面在课桌上进行绘画、书写,深度的内容无法展开。课桌椅都是参差不齐,有的上上课突然椅子散了、桌子倒了,由于规模的不一样,也无法做到根据身高挑选适合自己身体的桌椅。不仅时不时地造成了意外事故,影响了日常教学,更使得乡村小学的家长、学生甚至是老师,对于乡村小学无法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

  (2)资金的缺失

  当地的各项资金优先倾斜于其他行业,剩余的教育资金优先倾斜于城市学校及镇学校,乡村小学能获得的经费总量极少。除开必要的日常运转、硬件维护所需,所剩无几。限制了对学校各项设备的更新、限制了学校对教师培训的投入、限制了学校对于学生活动的组织,各个方面的运转困难从而导致乡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不断下滑、好生源流失。这一教学现状也与乡村振兴的战略方针背道而驰,影响着乡村教育事业的有效推进。

  1.2 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有待提升

  (1)乡村小学教师结构性短缺

  目前乡村小学中出现了大量的年龄分层。半数教师年龄偏大,教育理念比较旧,也无法通过参加培训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这类教师往往教学方式单一,课堂较为枯燥,无法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半数教师年龄偏小,刚毕业不久,还未站稳讲台,对于课堂的把控和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无法做到较佳。中间的既有一定教学经验又能有效新授新教学理念的中年教师,在各乡村小学中人数较少,无法起到引领作用。

  除了年龄结构性短缺,各个学科教师之间还存在着结构性短缺。由教育部门统一规划,城市小学与乡村小学的课程开设基本相同,但是多数乡村小学教师数量仅满足语文、数学两门学科,一般英语教师除了中高年级的英语教学任务外,还要兼任1~2个低年级班级的教学任务,有的学校除此以外还要兼任劳技、综研等一类非考查科目,教学班级、内容既多且杂。音乐、美术、科学、体育的专职老师严重短缺,往往还需额外聘请代课老师进行教学,教学水平有限。部分学校还存在着全校仅一位甚至没有专职的信息与技术教师,这与国家倡导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政策背道而驰。

  (2)乡村小学教师培训流于形式

  目前各级各类的培训有很多,但是没有针对乡村小学的专项培训,都是与城市小学一样的培训内容,缺少针对性。很多教师培训不够系统,今天这个主题,明天那个方向,没有整体的培训规划,各级各类的培训有时候重叠交叉一起举办,占用了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是碎片化的培训效果却又不够理想。部分教师培训还缺少实效性,教师到现场签个到,不管是否认真学习,一次培训任务就完成了,没有任何形式的考核制度,只注重了参训的人数,不管参训者是否有所收获。

  (3)乡村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缺失

  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就是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可程度。目前当地虽然工资、奖金等经济待遇,乡村小学与城市小学没有太大差异,但是乡村小学教师对于职业的认同感还是普遍较低。目前乡村小学教师中的中青年教师,不同于以前的老教师,大多根据主观意愿或家庭所在地分配工作单位,而是通过考试成绩的高低来决定选择工作单位的顺序,往往城市小学都被高分考生选走,选择乡村小学大多是因为分数低没有可选项而不得已而为之。在这样的情况下,踏入职场的新教师很难一开始就对乡村小学怀有期待值。再随之各种培训机会、各种政策倾斜于城市小学,乡村小学教师更难对乡村小学产生归属感。

  1.3 乡村小学教育发展思路有待改进

  由于各种硬件设备不足、规模小、师资匮乏、生源差等的局限,乡村小学的校长和行政大多数是年纪较大的老教师,其教育理念、管理方式等都存在着局限。优秀的青年教师因为学校环境以及自身发展需求,大多往城市小学发展,不愿留在乡村小学,所以乡村小学急需优秀的管理者与中层行政力量,帮助学校从长远角度制订发展规划,引领学校发展。

  1.4 乡村家庭参与乡村教育有待提高

  当地乡村,有一定经济条件或者教育意识的家长,大多将子女送到城市学校就读。乡村小学中的学生以新户籍生,尤其是经济条件不佳的新户籍生为主。父母常年忙于工作,有的是在厂里三班倒,与孩子的生活作息完全颠倒。有的是工作不在当地,只是由于乡村房价较低的原因而买在此处让孩子就读,大量的业余时间奔波在上下班途中。本身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对于孩子和学校沟通较少。将孩子的教育任务完全交给学校和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位。导致乡村小学的教育发展举步维艰,得到家长方面的大量支持。

  1.5 乡土文化传承有待重视

  (1)乡村文化日渐衰败

  每个乡村,无论经济发展的如何,都有其所特有的乡村文化。但随着当地的原住民逐渐离去、新外来人口的常驻,外来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双重冲击之下,乡村文化日益衰落。文化的传承需要感染和熏陶,学校本身就是文化传承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小学作为传承和弘扬文化的主阵地,对于乡村文化也逐渐产生了缺失。

  (2)乡村教师疏远乡村文化

  由于当地教师的招聘制度,很多中青年教师选择乡村学校并不是因为热爱,更多只是迫于形势。虽然在乡村教学,但是相当大一部分教师本身来自城市或生活在城市,对于乡村没有归属感,无法融入乡村,本身对于乡村文化就不甚了解,也没有探究乡村文化背景的欲望,只能逐步疏远乡村文化。

  (3)乡村学生脱离乡土气息

  虽然处于当地乡村,但是由于当地经济实力和城市统一化标准,乡村学生在自己平时生活所见中,看不见农田农作物、看不到特色建筑,缺失了体验的机会,感受不到乡土气息。在学校中,也由于各级部门的统一要求,校园学习、生活计划与市区学校同轨,乡村学生得不到乡土文化的滋养。

  2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对策

  2.1 加强乡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1)提高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同样也是提高乡村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有效途径。国家要宏观调控各项教育专项经费,以免地方政府以各种形式、各种理由挪用至其他项目。国家禁止教师以任何形式的补课、兼职培训机构增加额外收入,那同样要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补助,让乡村小学教师感受到国家对于乡村教育的支持。

  政策方面,也应向乡村小学适当倾斜。各项专用教室、硬件设备的申请,即使不如城市小学通过得那么快,也应做到满足基本的硬件要求,而不是一拖再拖。根据乡村小学教师的实际,完善乡村小学教师的激励政策,将教师的方方面面纳入考核系统,而不是参照城市小学,以学生的成绩、各项比赛作为考核的最重要项目。

  (2)加强乡村小学教师的培训实用性

  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教育局、学校可以通过多种调研方式了解乡村小学教师工作中的真实需求,调整以往的培训方案,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训计划。做到所有的培训真实、有效,而不是流于形式,既占用了教师额外的时间又没有起到相应的培训效果。培训的形式也应针对乡村小学的特殊性,采用网络与现场相结合模式,给予乡村小学教师培训更多的可能。

  (3)弥补乡村小学教师的结构性不足

  通过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或集团化办学,人事管理可以由中心校或镇政府进行统一配置管理。对于乡村小学薄弱的学科,可以进行相对的人事调整,优化乡村小学教师的配置,均衡整个区镇小学各个学科的水平。除此以外,政府应大力推动教师的轮岗机制建设,推动城乡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

  2.2 发挥社会作用关注儿童健康成长

  (1)明确家庭教育责任

  乡村小学的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责任多数没有城市小学家长来得清晰。政府应尽快制订法律意义上的家庭教育职责,强化家长监护的主要责任,并且政策上给予乡村困难家庭更多的支持。通过学校、社区、第三方加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让更多的家长了解、明晰家庭教育的职责。

  (2)增强家校共育意识

  学校应充分发挥家校沟通的主导作用,多方面进行家校合作,增强家校共育的意识。定期开展家长会或学校开放日,让家长能整体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环境及学习状态。成立家委会,加强校务宣传,使更多的家长能理解与信任学校。学校还应倡导教师与家长之间多沟通,家校形成合力。

  2.3 完善乡村小学办学模式

  (1)科学定位乡村小学办学理念

  乡村小学如一直用全市各项统一标准来与市区、周边学校对比,既会失去办学的活力,更会失去办学的特色。乡村教育就要根植于乡土,办学理念要能凸显出乡土的优势,从乡土资源中汲取适合的、有益的成分,科学定位乡村小学的发展方向。将乡土中的美好融入平时的教育教学之中,除了学科成绩,让学生更能受到乡土人文的熏陶,对于乡土产生热爱。

  (2)合理利用乡村小学特色优势

  乡村小学较于城市小学,由于经济、人文等条件的不同,在诸多方面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乡村小学有着自己所特有的优势,合理利用更能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乡村广阔的天地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能更好地开展各种丰富的活动,比如踏青、农耕、手工制作等。劳动的体验,乡土文化,都是鲜活的德育素材。

  (3)有效挖掘乡土文化与资源

  尽管乡土文化已逐渐出现衰败,但乡村教育不会放下传承与弘扬乡土文化的责任。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不断发现乡村中的大大小小文化,将其文化与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乡土文化渗透到校园的方方面面,创设适当的乡土校本课程,做到乡村小学就是当地乡土文化的缩影,来到学校就能感受到乡土文化的美好。

  2.4 强化政府在乡村小学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1)建立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的经费保障机制

  政府应对城镇乡学校进行有效的考察后进行分类界定,根据学校的实际需求予以相当的经费保障。由市政府牵头,建立独立的乡村学校教育财政体制,调整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确保乡村小学教育经费的有效投入。

  (2)促进乡村小学与乡村社区实行资源共建共享

  乡村小学基本拥有操场、运动器材、图书等,现代化的乡村社区也拥有自己的文化和体育场所。乡村小学与乡村社区实行资源进行统筹后共建共享,减轻当地政府财政压力的同时,也能使双方获得更加丰富的资源,构筑学校和社区的文化体育共同体。

  (3)加强宣传工作,强化社会参与

  通过各方面的宣传,政府既可以吸引部分企事业单位和民间团体对乡村小学进行适当的捐资助学,加强乡村薄弱学校的硬件建设。同时还可以以此为突破,吸引企业的入驻,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为乡村小学提供更多的经济保障。

  (4)适当创新教育管理体制

  由于市、镇、村政策与生源的不同,乡村小学在各个方面的考评完全参照市区学校,乡村小学大部分考评往往远远落后于市区学校。政府可以除基本内容常态考核外,在教育管理实际中根据乡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增强管理体制的灵活性,让乡村小学能够找到学校发展的方向。既关注常态性的过程评估,更关注乡村小学的特色发展,从而激发乡村小学自我发展的活力。

  乡村教育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和家长等多方力量共同合力。我们既要认识到目前当地乡村小学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应针对已经发现的问题和不足积极思考相关的解决方案,真实、有效地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政策。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正仪中心小学校)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