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中流动的城市影像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城市,影像,《清明上河图》
  • 发布时间:2023-12-12 10:38

  文/李沄璋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生动展现了北宋都城汴河沿岸的自然风土、漕运往来与市肆盛况。《清明上河图》通常被归类为“风俗画”,但就内容而言,画中关于“舟楫、屋舍、桥梁、车舆”的刻画十分严谨,其篇幅不亚于风俗场景,因此它也属于“界画”范畴。不同于传统绘画,张择端摒弃了士大夫阶层“逸品”“高古”的审美趣味,将刻画对象从“仙苑楼阁”转向“寻常屋舍”,从“贵族享乐”变为“百姓生活”,真正意义上将百姓阶层视作社会运转的中坚力量,由此创作出具有突破性的现实主义巨作。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不止于此,张择端采用“散点透视”和“流动视点”的组织方式,将繁杂的各类场景融于长卷之中,通过全景鸟瞰视角,弥补了短篇场景强调细节而缺少宏大视野的不足。

  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一经问世便广受热捧,此后历代仿效之作层出不穷。在同题的上百卷摹本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本:一本是明代仇英(款)的《清明上河图》卷;另一本是清代宫廷画家陈枚等五人合绘的《清明上河图》卷。二者都是母题“江南化”之作,各自展现了明、清两个时期苏州城的繁荣景象。这三卷《清明上河图》的段落布局大体相同,在细部景物上呈现差异,反映出北宋东京、明代苏州、清代苏州的人居环境演变。

  宋本聚焦市井繁荣之景,这一时期买卖局限被打破,“里坊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故遍览全图,只见人头攒动,未见一处坊门。然而,在明本、清本的描绘里,“坊门”却又随处可见,缘由为何?原来,“坊门”只是原有功能消失了,其形式仍被保留了下来。在明清两本中,它是巷口石砌的“门楼”,外拒盗贼内防祸患;它是城楼外侧的“木栅”,立于护城河边加强城防;它是标识街巷的“牌坊”,旌表嘉德懿行,彰显街区形象。

  在门窗细节方面,宋本中较多使用格子门、直棂窗,造型简洁。明本中门扇则省去门板,通体做成木格,天气炎热之时全部卸下,顿有“小楼三面洒春风”之意。清本中的建筑门窗不再遵从前代简约之风,不仅装饰纹样繁多,还发展出状如满月的圆洞窗,在书画斋房广为采用,成为士绅附庸风雅的审美符号。

  对比品读《清明上河图》,就像从历史长河中撷取了几帧动态影像,映射出不同时代的历史讯息与人文气韵。事实上,以《清明上河图》为题的记叙远不止于此,我们就身处当今时代的《清明上河图》中,一部动态的人居生活的影像史正在被时时刻画。透过这部流动的历史,我们期待甄选出那些历经沧海桑田,仍生生不息、熠熠生辉的人文宝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