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社区样本的“五宜”研究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城市空间艺术季,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五宜”社区
  • 发布时间:2023-12-12 10:52

  文/齐若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待完善中的矛盾凸显,上海提出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配置较为完善的养老、医疗、教育、商业、交通、文体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社区生活圈。文章从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主题入手,解读“五宜”社区在本次SUSAS中的体现,以新华和曹杨两个社区为例,浅析实地体验中“五宜”的落实与有待提高之处,探究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现状。

  关键词:城市空间艺术季;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五宜”社区

  1“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与SUSAS 2021

  1.1“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概念提出

  对于生活圈的研究最早起源于日本,1965年“广域生活圈”的概念被首次提出,1977年提出“定居权-定住圈-邻里-街坊”四个层面,其中“定住圈”相当于上海的社区单元[1]。20世纪80年代,“生活圈”的概念传入亚洲地区,韩国首次提出地域生活圈的开发战略[2],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生活圈”概念。近年来,上海、北京与广州等城市分别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重点打造15分钟生活圈[1],即在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配合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完善教育、文化、医疗、养老、体育、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安全、友好、舒适的社会基本生活平台[3]。

  1.2 SUSAS 2021核心理念

  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核心是“五宜社区”和“六共行动”。

  “五宜”是指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其中,宜居主要指住有所居(公租房),环境宜居(老旧住宅更新改造),全龄关怀(社区服务中心),智慧治理(市规划资源局生活圈-智慧应用场景平台,社区服务中心),低碳韧性(公共卫生设施);宜业主要指就业无忧(社区共享办公),服务无距(白领休闲空间、白领健身驿站、白领服务中心);宜游包括体验多元(口袋公园、社区公园、体育公园),慢行友好(慢行步道),出行便利(公共交通站点),风貌彰显(历史文化风貌区、美丽乡村);宜学涵盖托育无忧(养育托管点),终身学习(社区图书馆、社区学校),人文共鸣(社区文化礼堂);宜养主要指老有所养(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智慧居家养老),全时健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

  “六共”是指共商社区需求、共创治理机制、共谋规划蓝图、共建社区家园、共评治理成效、共享治理成果,具体的行动包括:线上征询居民意见,社区规划师讲解方案;居民共同讨论方案、参与社区建设、评选最喜爱社区空间等等。

  不同于以往空间艺术季的展区较为集中并且展示独立性较强,本届空间艺术季的艺术植入单元将以社区空间为展场,更关注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场景,不仅包括居住在这些社区的市民,还包括每个观展的市民[5],邀请市民从艺术作品的欣赏者,转变为艺术作品的共同参与者,共同构建一批艺术氛围较高的公共空间。

  2“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重点解读

  2.1宜居

  SUSAS的官方解释认为,宜居意味着可负担、可持续的社区住房供应体系,保障各类人群在上海扎根安居。通过主题演绎区的介绍和各个社区展点,都能看出人才公寓和社区服务中心近年来得到了较大的关注,许多街道的住房更新项目也有所成效。更多的住房更新开始关注房型、内部空间等真正改善居民生活品质的部分,而非简单的外立面更新。

  本次艺术季更多的内容是通过住宅房屋外立面色彩的装饰来展现的,向市民展示界面艺术。如曹杨街道上可以看到沿街外立面有许多趣味性很强的色彩装饰,围墙粉饰也是本次艺术季装饰的主要形式之一,许多设备,如煤气管道上也有彩绘等。作为艺术季的展点可能略显视觉效果为重,实际体验略少,可适当增加公共设施和服务项目,以可参与的互动性项目让居民增强对于居住社区的理解和体验,会让居民有更深刻的体会。但公共性、互动性的项目也不宜过多,住宅最主要的还是私密性而非公共开放性。

  上海是全国社区化比较好的城市,除了保证居民自己居住空间的舒适性之外,会真正考虑到日常活动的公共空间需要。本次城市空间艺术季参展的众多社区,它们的社区中心是真正能被使用的,而不仅仅是一个摆设性空间,许多老人们也很喜欢在社区中心活动,总的来说是活力比较高的空间。许多社区还会有为居民营造的共享球场,既便利居民,又方便管理。一些看似不好用的空间也被充分利用,如北翟路中环高架桥下进行的运动空间改造受到周边居民的喜爱,笔者在周末上午前往的时候发现此地活力很高,既是青少年的天堂,也是亲子互动的乐园。

  2.2宜业

  宜业的社区意味着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人们在社区进行创新、创业的成本在可负担的范围之内,也为人们提供更多元化、更好的办公条件,以及更完善的办公配套设施。例如杨浦区的创智天地,提供了社区中的共享办公空间,同时也为人才提供了创新、创业的空间与资源条件。

  社区适宜就业不仅意味着居民拥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更便利的办公条件,同时也为当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推广创造了新的条件,一些工厂及工艺园区的更新也是社区宜业的一大体现,既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也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发展。

  2.3宜游

  住宅不应是冰冷的居住机器,社区自然也不应只有居住一种功能。宜游社区可以营造丰富多彩、亲近自然、无处不在的社区休闲空间,培育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本次空间艺术季的重点展区——曹杨社区有许多公园绿地存在,如兰溪青年公园、曹杨公园都是活力很高的社区公园,又因其滨河的区位,街道旁近河道一侧也是居民公共休闲活动聚集的场所,成为了带状活力长廊。

  因为城市空间的紧凑,大型的块状公园绿地在社区不会有很多,这也使得许多口袋公园和带状线型绿地成为“宜游”的重点区域。本次空间艺术季的展点也多是小空间的打造,如位于“上海第一花园马路”新华路上的口袋公园,在100多平方米的空间内,用镜面不锈钢系统打造了一个无限的自然花园,这些小型的口袋花园也深受居民喜爱。

  2.4宜学

  宜学意味着社区建构提供完善的学习体系,为居民提供丰富充足的学习资源,并倡导终身学习的风尚。许多社区都成立了自己的社区图书馆、社区美术馆、文化活动中心、邻里中心等,旨在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宜学文化场所。同时,学校作为很主要的学习场所也不断提升品质走向新校园,近年来学校也逐步关注社区融入与教育创新,更多关注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兼顾教育理念创新。也有更多的社区开设老年大学,打造终身学习环境。

  2.5宜养

  在社区生活时间最长的人群便是老年人和孩童,“宜养”的概念也就显得十分重要。15分钟社区生活圈内的老年活动中心和儿童成长类场所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以新华社区为例,它以精准符合的养老模式为对策,建立起一套养老服务体系,如综合为老中心、日间照料中心、邻里微客厅、社区助餐点、适老化改造等,同时利用智慧平台提高服务水平。曹杨社区也将社区服务中心的设施、功能进行完善,打造家门口的高品质服务,除了设置针对老人的服务店、日托之外,还有许多为亲子增设的功能,在空间艺术季中也推出了一些互动性体验活动,如美食艺术沙龙等。

  3 SUSAS重点展点的实地体会

  3.1主题演绎展区:上生新所

  主题演绎展区上生新所,针对当下社区空间多重使用的属性,打造了“共”“融”“动”“享”“艺”“云”六种社区元空间,将“宜游”理念贯穿主题演绎区,同时以公共设施建构城市生活缩影,展示社区生活中的小巧思。

  展览盒子展览性更强,偏向于非日常的存在,有别于其他社区的公共空间,更像是历史建筑更新保护的网红打卡点,许多年轻人和中年女士在此拍照打卡。上生新所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激活了一定的活力,除了慕名而来的游客外,也有一些父母带着孩子来玩耍。总的看来老年人较少,中青年人较多。

  上生新所主馆里的展示能让居民更了解自己的社区,也让外来游客总体了解此次空间艺术季的内容和上海的一些社区模式。主展馆的造型是精心设计的,但是可能是主办方出于安全方面的考量,精巧设计成与屋顶一体化的台阶被隔离拦上了,并不允许游客坐在上面,使得其与茑屋书店(原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的对景效果不如最初的设想,设计的意图在使用中未能完全体现,游客不能坐在台阶上观看喷泉出水,看孩童玩耍,赏建筑立面,实属遗憾。

  “融”的场馆里除了有抽象的图案营造艺术氛围,笔者在第二次参观时,看到还有本次空间艺术季的介绍场景和上海特色的街景效果。

  几个社区盒子以小见大,也因其一次只能一人使用,有点供不应求。例如在运动盒子里,使用者在蹬自行车的同时可以欣赏上海风貌区、滨江、乡村的街景,是社区乃至上海缩影的体现。这种形式对于是否能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有待考量,但的确为主展区增添了一定的活力与互动性。

  3.2长宁区新华社区

  长宁区是上海率先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的探索者,在本次城市空间艺术中以“15分钟遇见长宁”为主题,将“宜居”“宜游”“宜学”等方面展示融入社区的日常生活之中。

  基于序厅的总体介绍,新华社区的围墙上可以看到“安居·玩乐间”的展示,“宜居”作为社区一个重要的方面向人们展示,可爱的绘画也能让孩子更好地了解社区。“乐业·营生记”让参观者能通过AR场景看到小区新旧的变化,也能够动手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改造”,提升居民参与社区营造的意识,使其拥有更强的归属感,让居民觉得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是受到重视的,有得以实施的可能,促进真正意义上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

  “宜游”可见于“漫游·漫步梧桐下”体验馆,虽然不大,却很有创意,通过拉开场景“盲盒”的方式让居民看到被收集的属于这个社区的记忆,更加了解社区的动人场景,也激发居民自己的回忆,温馨而有利于社区的营造。

  “宜学”在“趣学·走向新校园”展馆中进行集中展现,更加专业化,以形象化的模型展现不同的校园,也让人们有更直观的认识。桌子上的介绍也蕴含巧妙的用心,不过能真正静下来阅读桌上信息的参观者的数量有待考究。

  新华社区的场馆更多地融入社区街道,有一定的标志性,但更多是日常的存在,不同于主题演绎展区游客打卡的模式。新华社区更多展示的是真实居住状态的场景,展馆内也多是社区居民,不同年龄段均有,既有散步的老人,也有父母带孩子,还有年轻一辈前来观看[6]。街上营造的小场景、小设施也有真正被人使用,序厅门口的跷跷板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围墙的艺术加工也使社区增添了活力。

  3.3普陀区曹杨社区

  曹杨新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兴建的第一个工人新村,体现了“统一规划、统一建造”的住区建设模式,曹杨新村拥有环状河浜,环境舒适雅致,拥有“宜居”的环境以及“宜游”的滨河空间。

  “幸福曹杨”展区相较“美好新华”展区,有更多的滨河空间和绿地公园,这是曹杨社区生活品质的一个优势所在。百禧公园作为序厅有较强的标志性、引导性和展示性,其上下不断错动,让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路径的高差空间,增强了展览的趣味性。主题展中对于社区总览的展示和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的介绍更为详细,线型的流线让人们能有更清晰的观展顺序,有助于游客和居民更好地了解曹杨社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概念通过多种形式展现,如一个曹杨社区青年的一天、15分钟步行圈内的公共设施和使用场景等等,对15分钟社区生活圈进行更形象化、更亲民的展示。

  曹杨社区的滨河空间活力极高,梧桐街道旁的河边有附近居民在垂钓、聊天、散步,老年人更倾向于在此活动;公园内的滨河空间则是更多亲子和年轻人活动的选择。整体看来,曹杨社区的公共空间活力较高,即使梧桐街道边、展厅旁的座椅上也有老奶奶在编织毛衣和闲聊的温馨场景。总体来说,曹杨社区的公共空间活力较高,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良好范本。

  结语

  本次城市空间艺术季展示的更多的是社区居民生活的日常,这些小而美的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体现的不仅是越来越丰富多彩的家门口生活,更看到一种延续城市人文历史脉络的生活方式,而这也是一座人民城市所应有的样子,将“五宜”社区为大家所熟知。

  对于今天的上海来说,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就是需要充分对于现有资源挖掘以及周边资源共享,分期逐步提升社区服务品质[5]。居民是主人,社区规划师是倾听者、响应者,以问题为导向,回应居民的美好生活愿景,然后形成一个方案提交给政府有关部门[7]。

  “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五宜社区是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达成的良好的社区生活圈应有的状态,上海以此为载体生动践行“人民至上”的重要理念,也借助本次城市空间艺术季激活一个个城市单元细胞活力,让居民更有社区归属感,努力打造更多的五宜社区,打造更好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周弦.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视角的单元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评估:以上海市黄浦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20(01):57-64.

  [2]李俊.基于POI的长沙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评价及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9.

  [3]王兰,李潇天,杨晓明.健康融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社区应对[J].规划师,2020,36(06):102-106+120.

  [4]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人民城市”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J].上海城市规划,2021(06):161-166.

  [5]程蓉.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空间治理对策[J].规划师,2018,34(05):115-121.

  [6]杨晰峰.城市社区中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实施方法和策略研究——以上海长宁区新华路街道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20(03):63-68.

  [7]倪名一.上海城市更新背景下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J].居舍,2019(21):111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