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布局、现代建筑空间与民居形式的融合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山水画布局,现代建筑空间,民居形式
  • 发布时间:2023-12-12 10:41

  ——20世纪50—70年代桂林风景建筑研究及其教学运用

  文/姚冬晖 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 教 授

  银 颖 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

  摘要:文章以一批受到现代建筑设计思想影响的中国本土建筑师在桂林的风景建筑实践为例,提炼设计手法中对山水画布局、现代建筑空间和民居形式的吸收与运用,将其作为方法示范融入现代风景建筑教学之中,并以某一度假酒店设计的教学案例为例,营造环境和谐、空间丰富、造型融合的现代风景建筑,以期为当下的风景建筑教学和实践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现代风景建筑教学;桂林风景建筑;山水画布局;现代建筑空间;民居形式

  引言

  人类栖居自然之中,常以建筑为基点,观览山水环境、欣赏自然风光之美,这种钟爱风景的传统源远流长于中国建筑文化,在古代宫庙、楼观、聚落和民居中被反复呈现,并浓缩于山水画等文人传统之中,这便是中国传统风景建筑的起始。

  而现代建筑的设计方式以更轻巧的结构,解放了围护体系。同时,玻璃等更透明材料的运用令室内外开始交融。由此,人们在建筑中也获得了更好的观景效果。而现代人旅游的需求以及塑造自然风景区的概念也令风景建筑的设计走向现代,使其成为了现代建筑中一种十分重要的类型。

  在20世纪50—70年代,桂林以其独特的山水环境被塑造为中国最典型的“外事接待型”[1]旅游城市,然而配套设施的落后使得风景建筑的建设亟须大力发展。于是,在国家的组织下,当时一批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并受现代建筑设计教育影响的建筑师在桂林进行了一次风景建筑集群创作。这批来自天南海北的全国最优秀的设计团队,以其在桂林诸多的设计实践,成为了当时风景建筑营造的重要范本,也体现了中国现代风景建筑设计的最初探索。然而,这些桂林的风景建筑设计实践并没有被很好地研究梳理,也像这些如今早已荒废、破败的建筑一般被遗忘在历史之中。因此,研究桂林20世纪50—70年代的这批风景建筑设计,探究其设计思想的源泉,不但具有紧迫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如将其融入现代风景建筑教学之中,更能为当下的风景建筑教学和实践提供借鉴与启示。

  1桂林风景建筑设计手法探源

  自1956年起,桂林开始进行风景区的规划与建设,便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大批优秀建筑设计师参与其中。其中,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来自北京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园林组成员,对桂林进行了风景资源考察工作[2],而当时在同一单位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的杨鸿勋更是设计了七星岩月牙楼等风景建筑;60年代初,来自上海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同济大学的陈植、赵深、戴复东等对芦笛岩风景区进行了规划与建设;同样在20世纪60年代初,岭南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诸如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华南工学院等单位的夏昌世、莫伯治、刘管平、郑祖良等对伏波山风景区开展了规划与设计[3];以及20世纪60年代,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民居组成员尚廓被调动至桂林市建筑设计院成为一名“本土”设计师,协同梅燕等当地建筑师对桂林风景建筑建设进行了完善与补充[4]。这些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教育出身和研究背景的建筑师于20世纪50—70年代在桂林进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最集中和持久的现代风景建筑实践。

  1.1山水画与建筑布局

  这一批在桂林实践的建筑师,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他们善于借鉴中国山水画中的建筑布局与选址,将其运用于风景建筑的创作之中。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杨鸿勋,一直认为山水画中的建筑布局代表了一种融入风景的环境和谐。在1959年设计的桂林七星岩月牙楼中,他从传统山水画中汲取建筑局部的灵感,融入风景。七星岩月牙楼整体背靠山体,他采用“廊+楼”相结合的处理方式。建筑中部的自然石阶打破建筑形体,如同一条山水画中蜿蜒的登山道,与山体紧密结合,将建筑融于自然之中。对此,杨鸿勋谈道:“把山石拿来一些摆在楼前做成一个自然式的外楼梯,看来就好像山脚从楼里伸了出来,也就是楼被嵌在山里,楼与山很有趣味地结合起来了。”[5]而像月牙楼这样与自然山体相结合的方式能够从传统山水画建筑布局中找到相似的图景。事实上,无论是七星岩月牙楼,还是戴复东设计的芦笛岩洞口建筑,以及莫伯治设计的伏波山听涛阁,这一时期的桂林风景的布局和构图多师法于古代山水画,以期能够与山林结合,依山近水,建筑与自然环境达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融合意境。

  1.2现代建筑与空间诠释

  这一批桂林的设计实践者,也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批受到正规建筑教育的建筑师,尽管在20世纪50—70年代因为政治形势的原因,现代建筑并不是能够公开讨论的设计主题,然而这批受过正规建筑教育的建筑师们仍然已经开始学习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尤其是在上海的设计环境中,对现代建筑的讨论蔚为风潮,当时同济大学的年轻教师戴复东谈道:“(现代建筑)这是一个‘营养’异常丰富的‘土壤’。……(同济大学)系里组织了对现代建筑发展历史和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事迹的学习,给我很大启示,我如饥似渴地学习新东西,开始作新的探索。”[6]而在学习现代建筑新的探索中,现代建筑的空间手法尤其被这些建筑师们所关注,并将其着重运用于风景建筑的设计创作之中。在上海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1963年设计的芦笛岩餐厅设计中,初始方案呈现出“十字发散”的空间布局使建筑从中心向各个方向都伸入自然。而在空间分隔上则采用延伸的片墙,以简洁轻盈的空间方式,削弱了柱子的空间感,同时也加强了视线的引导性,令建筑整体表现出向风景开放的空间特性。而在芦笛岩餐厅的实施方案中,除了伸展到场地外的片墙变得更加克制以外,初始方案的现代建筑空间特征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同时一层的敞厅与二层的平台分别错位并延伸入自然景观之中,这也再一次体现出现代建筑的空间特征。而尚廓1974年设计的芦笛岩贵宾接待室,底层被架空并挑置于高台之上,各层平台与横向空间相互穿插流动,建筑饰以通长长窗并在转角打开,使得室内外空间相互流动开放。而诸如此类,来自密斯、赖特(Frank Lloyd Wright)、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等现代建筑师的空间处理手法在这些桂林风景建筑设计中不断出现,达到了内部空间感受与外部景观体验的统一。

  1.3传统民居与形式转译

  1957年,作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民居组成员的尚廓开始着手浙江民居的调研工作,并参与整理完成了中国民居研究的经典著作——《浙江民居》。他的研究不但关注民居以何种造型形式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也关注民居特有的建造手法和建筑材料。在20世纪60年代他被调动到桂林后,尚廓将对民居形式与材料语言的关注运用到桂林风景建筑的创作实践之中。芦笛岩贵宾接待室不但在建筑形式上借鉴了广西民居阁楼处理与体型出挑的特征,也在内部装饰手法上融入壮族民居的细节特征。建筑底层基座使用取自地方的山石进行碎拼,不但表现出与自然相融合的氛围,更与当地民居的材料做法不谋而合。而在尚廓设计的另一建筑芦笛岩水榭中,邻水而居的浙江民居成为了其最重要的形式借鉴。他对浙江民居中长短不对称的坡屋顶形式进行了转译,形成了造型轻巧又亲近水面的水榭新形式,融入芦笛岩的山水之中。此外,尚廓还将壮族民居的装饰图案不断运用于建筑设计之中,以增加建筑的自然特征与野趣。

  1.4小结:桂林风景建筑设计手法的源泉

  通过对上述桂林风景建筑设计的研究梳理,以及它们与山水画布局、现代建筑空间、民居形式的设计关联,可以梳理出20世纪50—70年代中桂林风景建筑设计手法的三方面源泉:

  (1)借鉴自山水画的建筑布局:从诸多案例可见,这一批桂林风景建筑的选址和布局深受传统山水画的影响。山水画中的建筑形式组合,为风景建筑与自然的融合提供了借鉴。如同山水画论所言:“回抱处僧舍可安,水陆边人家可置。……路接危时,栈道可安于此;平地楼台,便宜高柳映人家;名山寺观,雅称奇衫衬楼阁。”[7]山水画堪为风景建筑在山间、水迹选址布局的示范。而桂林风景建筑之所以普遍表现出对山水画布局的借鉴,是因为这一批建筑师,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山水画的素养,他们通过山水画体察自然、感悟自然,并将对山水画的理解与风景建筑设计联系在一起。

  (2)借鉴自现代建筑的空间处理:从桂林风景建筑的诸多案例可见,这些设计在空间的表达与处理上,深受现代建筑空间设计手法的影响。在此,对风景的摄取与室内外空间的交融成为了桂林风景建筑空间设计的核心。一方面,这些建筑运用了当时在低层建筑中不常运用的框架结构和通长玻璃窗,开放性、可渗透的边界令室内外空间连接为一个整体;另一方面,这些建筑在内部空间组织上,往往采用非对称的空间布局,房间的封闭性被打破,而面向风景的空间流动性与导向性被强调。在上述非对称布局及空间流动性、渗透性的塑造中,密斯、赖特等现代建筑大师的空间手法成为了这些建筑师学习的模板。而尽管这一层渊源因为时代的原因未被他们公开探讨。但黄作燊先生在同济大学及其之前圣约翰大学教学中对现代建筑的推荐,以及1957中国建筑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开展前后,清华大学学生发出的“我们要现代建筑”的呼声,侧面也体现了当时建筑师对现代建筑空间学习的热情。

  (3)借鉴自传统民居的造型形式:因为身处民居传统深化的桂林地域,更由于传统民居在风景中的形式融合,这一批桂林风景建筑的形式和材料处理深受传统民居的启示。建筑师们一方面学习民居形式如何与山水环境和谐交融,其轻巧的建筑形体、自由的屋面处理如何融入青山绿水;一方面又学习民居如何就地取材,以丰富的本土材料和细节处理,呈现出质朴的艺术效果,充满美感。而当时建筑师们民居的学习也是与20世纪50年代刘敦桢对民居研究的倡导,以及中国建筑研究室对各地民居的调研分不开的,事实上当时参与桂林风景建筑实践的建筑师们,往往同时也是民居调研的主导者或参与者。

  2从桂林风景建筑到当下风景建筑设计的教学实践

  在当下的建筑学教育中,历史理论研究与设计教学的脱节是一大顽疾。本文对20世纪50—70年代中桂林风景建筑的研究,也旨在从中提炼出风景建筑设计中建筑布局、建筑空间、建筑形式三方面的原则,并将这些原则与传统山水画、现代建筑空间、民居形式和材料相互关联。正是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下乡村建设和风景区打造的需求,以研究成果指导当下风景建筑设计的教学实践,打造设计研究与设计教学相结合的风景建筑教学课程。

  其中示例的设计作业选址于浙江莫干山风景区,打造一处精品度假酒店,场地以一片湖面为中心,群山环抱,展现出自然的野趣。设计借鉴传统山水画布局、吸收现代建筑空间手法,并以莫干山麓传统山居聚落为灵感启示,试图打造具有传统审美意境的现代风景建筑,展现诗意山居的山水田园景象。

  2.1整体布局——传统山水画的构图借鉴

  设计场地现状南高北低,四周均为山林环绕,高低起伏的山峦叠翠,为建筑基地提供了良好的前景与背景。而中心湖面汇聚着场地灵气,设计的整体布局便由此展开。此处精品度假酒店的整体布局借鉴了《千里江山图》中多重建筑的进深与层次处理(图1),也令建筑整体如山水画作一般环抱着水体。酒店主体建筑布置于场地南侧,面向湖面邻水而建,由于场地本身南高北低,可居高临下,俯瞰近处的水景与远处的山林。面向湖面的建筑界面饰以通长的无框玻璃幕墙,以巨幅的框景呈现出山水长卷般的壮丽景致,此种视野兼有山谷的幽深,又能远望莫干山的层峦叠嶂,饱含山水画论中平远、高远与深远的不同审美意境。

  而酒店前场空间迂回曲折的道路设计又让游客有了一种山水长卷中景物次第展开的空间叙事体验,从东南角进入到主体建筑的过程中,精心规划的路线使游客能不断观赏到建筑与自然融合的动人图景,建筑时而掩映于山石之间,时而凌驾于山泉之上,山水画中呈现建筑的经典构图被不断呈现。这种诗意的空间体验不但借鉴了山水长卷的布局和叙事方式,更来自传统山水画中常常表达的“桃花源”母题,正如《桃花源记》中谈到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整个酒店的布局形成了一种深入桃源的场景体验,不仅加强了建筑与场地景观要素的联系,更与传统山水画中所表现的“隐退山林,寄情山水”的意境相契合。使游客真正领略到山野自然的馈赠,也终能理解桃源避世的山水真意。

  2.2空间组织——现代建筑空间的诠释表达

  设计的空间组织力图使室内外的空间体验相互交融。酒店主体建筑为三层,呈“H”形的空间布局。而在这种布局中,多方向相互穿插的露台,交错的建筑布局呈现出风车状的动势,在风车形的动感下,内部空间仿佛都要深入四周的大地景观之中,与环境融为一体。在各层的观景平台中,无边框连续玻璃界面仿佛将远山收纳入室内空间之中。而在观景平台一侧,是凌空出挑的宴会厅体量,整个空间因出挑的凌空感,被置入到风景景观之中。事实上,此类空间布局借鉴和转译自现代建筑大师的空间手法,诸如“H”形的空间布局转译自马塞尔·布劳耶(Marcel Lajos Breuer)设计的罗宾逊住宅(Robinson House)(图2),而层叠的露台设计又借鉴了赖特在流水别墅中的空间处理。

  而设计对现代建筑空间的借鉴不但表现在空间布局上,也体现在细致的空间处理中,进入建筑主体,通过水院,一条长长的视线穿过入口长廊,压缩了体感,延伸出建筑的空间视线,并指向远山与湖面。然而远山与湖面从所见到所达,需要多个转折才能达成。在建筑的行进路线中,望向景观的玻璃面与引导行进的独立墙次第出现,时而有照壁遮挡路线,时而一个空间转折,又从一个空间区域进入另一个空间区域。此种空间处理不但是园林中障景、借景手法的运用,更与现代建筑的流动空间具有相似的特征。而这种相似特征正是来自对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Barcelona Pavilion)等现代建筑经典流动空间的学习和转译。而这种具有引导性的流动空间特质正是由于平面空间的不对称划分造成的,从而达到视线和行进的连续流动,使人们在体验建筑时有目不暇接的观景体验。

  2.3建筑造型——传统民居的形式借鉴

  在莫干山的山麓中,散落着诸多的传统村落,它们大多以类型化的单体顺应着等高线,依山而建,顺水而居,这样的聚落方式融合于自然场地之中,也是莫干山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客房设计中,客房单体被诠释为聚落中的一座座民居,并依靠莫干山传统聚落的布局方式,将客房院落依照等高线在山坡上生长展开,并以错落的方式环抱围绕湖景,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呼应了传统聚落中隐藏的山水关系(图3)。

  而设计的造型和细节处理同样借鉴了莫干山民居的一些极具特征的手法,并结合现代的材料与构造,形成脱胎于传统民居的新语汇:建筑基座如同当地民居一般,使用了取材于当地河床的卵石作为建筑材料,上饰以具有拉毛质感的白粉墙,而建筑屋面则借鉴自莫干山民居的坡屋面并以钢结构进行转译,在保持民居屋顶气韵的基础上,形成更宽大深远的出檐效果。此种形式既具有现代性又具有民居融合环境的效果,也能够和谐地掩映于山水之中。而设计对民居聚落的借鉴不但在建筑形式上,同样也在客房单体的平面组织上,客房单体师法当地民居的格局将露台、院落与天井融入其中,不仅延续了传统民居的聚落体验,更能够从民居智慧中汲取经验,以调节和优化建筑室内的微气候。

  结语

  在乡村建设与旅游度假的热潮中,风景建筑的设计与营建仍是当下建筑设计的一大热点。在此种现实背景下,对20世纪50—70年代桂林风景建筑实践的回顾与总结,不但旨在追寻中国现代风景建筑设计的最初探索,更让人们莫要遗忘,更要保护桂林如今这些早已荒废、破败的建筑。而桂林风景建筑设计中对山水画布局、现代建筑空间的学习,及对民居形式的吸收和运用,在当下的风景建筑设计教学及实践中仍深具价值,能够给予当下的思想和实践以多方面的借鉴与启示。

  参考文献:

  [1]伍进.桂林旅游景区开发历程与可持续发展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35):201-202.

  [2]汪之力.新中国的追求[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

  [3]肖毅强.地域谱系 岭南现代建筑流派及其影响[J].时代建筑,2015(05):64-69.

  [4]曾昭奋,张在元.当代中国建筑师 第1卷[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5]90degree设计.90degree专访杨鸿勋院士[EB/OL].[2022-12-15].https://mp.weixin.qq.com/s/yzqc4aw1z_fUDdikg-V4-Q.

  [6]柴育筑.宜人境筑的探索者 戴复东、吴庐生[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7](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集[M].台湾:商务印书馆,1998.

  [8]三典轩书画原图库.千里江山图[EB/OL].[2022-12-15].http://gaoqing.3zitie.cn/pro_img.asp?id=107.

  [9]360图书馆.这些伟大的建筑居然都是包豪斯风格?![EB/OL].[2022-12-15].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509/21/57798620_834650942.shtml.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