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老年人的医养小镇室外交往空间建构方法研究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交往空间,老年群体,建构方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2-12 10:40
文/裘鞠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
王雨竹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如今我国社会人口日趋老龄化,逐渐衰老的过程给老年人的心理及生理等诸多方面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老年人独自面对衰老的降临,会感到无比的失落及孤独,而交往行为能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他们的负面情绪,增进身心健康。文章立足于实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需要,提出现今医养小镇的交往空间建构方法不仅要满足老年群体基本的生活需求,更要关注老年群体心理及情感上的需要,以期为将来医养小镇交往空间的设计和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医养小镇;交往空间;老年群体;建构方法
1研究意义
日常交往是人类获取活力的源头,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就是寻找伙伴并且相互交流[1]。人类之间的交往活动是社会和谐的必需品,也是城市活力的外在表现,因此需要交往空间的存在。
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于交往的需求和认知也不同,老年人由于身体的局限性,更需要交往行为使其不再孤单。老年人各方面的情绪负担,例如到达退休年龄后的失落以及没有子女前来探视所产生的孤独感等等,都需要交往活动来进行排解,在与同龄人的交往活动中也是对自身进行肯定以及认同。交往活动可以成为老年人生活中的一种积极因素,使其对生活充满信心并有健康的心态。所以建立一个充满归属感和舒适体验的交往空间,对于医养小镇老年人居环境提升、心情舒畅以及病情缓解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老龄化视角下医养小镇交往空间的建构要素
通过分析空间,可以大体上把空间实体分为区域、边界、节点、路径等要素,这些元素的组合便形成了场所中主导方向感的关键。城市是社会的聚居体,可以从点、线、面三个方面来入手研究城市设计,三个方面相辅相成,是相对关系的层面[2]。在医养小镇交往空间中,大体上可以整合为路径型交往空间、节点型交往空间、面域型交往空间三大类。
2.1路径空间
医养小镇的路径型交往空间包括街道空间、巷道空间、河道空间等。这种类型的空间不能离开步行,路径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方向性。丰富的步行系统体验可以通过有条理地整合已有的路径空间,加强老年人对于街道空间的场所体验,也可以通过步行过程当中随着空间位置变化而变化的空间界面,创造有趣的空间序列。设计路径型交往空间,可以通过不同界面为老年人带来丰富的空间感知。独特的标志性建筑元素位于道路两侧,便于老年人识别空间并产生认同感及归属感。同时,为了更好地适宜老年人使用,可以有效梳理与整治路况不好的道路空间,通过无障碍设计,使老年人在通过这些路径空间时方便安全,有愉悦的心理感受。
2.2节点空间
医养小镇的节点型交往空间包括街巷阴角空间、交通节点空间、门前空间、院落空间等。老年人在此节点的停留时间决定其活力程度。从老龄化的视角下看,医养小镇的交往空间不仅应该有好的空间质量,使老年人生活舒适,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为老人提供场所,使他们想留下来进行交流。
例如巷道处有一面边角空间,不去进行布置设计,这时在边角空间只能发生静止或相遇等低强度的交往活动。而如果通过绿植及小品等装饰构件去划分边界,合理放置棋盘、座椅等,就可能吸引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逗留,发生对弈及畅谈等更高层次的交往活动。
2.3面域空间
在医养小镇中面域型交往空间为大面积的空地空间及广场空间,为老年人提供活动、人员流动、日常娱乐等服务。此外,面域型空间也是节点型空间以及路径型空间在尺度意义上的一种延伸,由于其尺度相较于节点型及路径型更为宽广,面域型交往空间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城市功能,因此面域空间的设计需要全面考虑老人的需求、交通量等问题。医养小镇的面域空间对于老年人来讲十分重要,它承载着许多交往活动,一般具备娱乐、休闲、活动等功能,可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使其有归属感,不再感到孤独。根据活动的不同性质,可以将面域空间分为相对安静的学习空间和动态的娱乐空间,遵循集约化理念,提高利用率。
因此有效整合和利用面域空间是振兴整个区域的关键点,老人密集的交往行动、频繁停留在面域型交往空间也是医养小镇活力的最佳证明。
3适宜老年人使用的医养小镇交往空间建构方法
3.1营造舒适的交往空间尺度
美国建筑师弗朗西斯钦(Francis-Cin)在《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一书中说:“尺度是指某物体参照尺度标准和体系,与其他物体相比较下的大小尺寸,比例通常情况下是指空间中某一部分与另一部分,或与整体之间所呈现的和谐关系。”[3]在医养小镇交往空间设计中,空间尺度是否合适,衡量标准是老年人是否感到舒适。
在空间尺度的参考标准和范围体系中,可以借鉴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提出的数据理论作为具体空间设计的参考,“十分之一理论”:也就是说外部空间的尺度可以是内部设计空间的8~10倍。“外部模数理论”:为了保持外部空间的活力,人与人以及人与建筑之间的尺寸模数在20~15m更合适[4]。这些理论也可以应用到医养小镇交往空间的设计当中,针对老年人自身生理和心理特点,例如听力和视力的限制,交往空间也趋于小型化。
医养小镇交往空间的设计要保证老年人在任何位置都可以方便快捷地到达目标所在地,其中交通流线规划与空间之间的联系是影响空间易达性的重要元素。在规划设计路径空间时,应保留并利用小尺度的街道和步径,对于既有节点空间和新增节点空间必须打造合理的尺度,形成规范的步行体系。路径空间呈线性,作为整个医养小镇的空间骨架,连接着医养小镇的节点空间与面域空间,因此三者之间的联系强度也是影响小镇交往活力的关键元素。
老年人的无障碍设计尤为重要,形成良好空间尺度的同时,也要让行动困难的老人畅通无阻,无障碍设施完善与否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打造无障碍环境要进行严格的系统化设计,才能提高老年人在医养小镇交往空间中的活力,满足老年人的归属感及安全感。
3.2打造明晰的交往空间序列
在空间环境当中,空间形态并非呈现精确的形状,每个空间的结构都以相互临界的形式存在,但是通过把交往空间的内部进行划分,得到若干边界清晰的部分,可以吸引老年人在此逗留。在节点空间当中,可以利用长椅、绿植等景观小品进行穿插组合,进一步划分实际性边界与象征性边界,在丰富了空间层次的同时,也增强了老年人在交往空间中的方向感,可以在布局紧凑的交往空间中发生更高质量的交往行为。在老年人体验和参观交往空间的过程中,老年人是按时间顺序到达每个交往空间节点的,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连续性,老年人也会由此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设计交往空间时应该注意每个交往空间中的顺序和秩序。在交往空间序列路径的组织上,通常有三种基本模式,即“串联”“并联”“辐射”。串联是一个封闭或开放的环状路线,去串联交往空间单元,呈现的是线性分布,表现为“链形”结构,串联可以是对称或不对称;并联是指有两条及以上的路径形成的交往空间布局,在结构上呈现“树形”结构;辐射是各个交往空间围绕一个或多个中心向周围的所有交往空间发散布置。任何复杂的交往空间序列,一般都可以将其视为是这些基本组织模式的重组和交错[5]。
相比较而言,医养小镇中更多会采用“辐射”模式,通过一个活动中心,向周围的房屋建筑进行发散,老年人将一个个活动中心作为基点,从内向外进行交往活动,从而打造明晰的交往空间序列。
3.3整合既有的界面形式
对于老年人来说,在行走过程中是通过视觉来观察医养小镇中周围的环境信息,并把注意力集中到由于界面高度不同而产生相对应的空间引导,以此形成规范清晰的步行视觉体验。当医养小镇路径空间上原有的空间界面与新界面高度相仿时,可以营造老年人视觉上的连续。当新旧界面高度不一致时,就可以通过其底部和顶部的变化来协调新旧界面关系。整合既有的界面形式,才能更好地为老龄人群提供方向以及丰富的步行体验。
3.4运用丰富的色彩
色彩是视觉认知和环境体验的基本要素,是人类生活体验环境的实质体现,同时色彩给人的情感体验往往是最直接也是最真实的[6]。
在医养小镇里生活的老人,对交往空间色彩的需求特征是基于其视觉退化所决定的,体现在过于依赖颜色代表的不同属性以维持日常基本生活需求的行为。老年人由于其视觉退化,对色彩的感知力下降,更喜欢颜色丰富的植物,在医养小镇交往空间的植物景观设计当中,老年人更专注植物本身的自然属性,例如植物的颜色和形状,应该多种植色彩多样、品类丰富的植物,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老年人的感知能力。
因此,交往空间的色彩界面首先应与小镇街区环境协调,其次采用对比度较大的颜色搭配,可以为老年人提供视觉感受上的愉悦,唤醒他们内心对于此交往空间的认同及归属感,也可以确保整个区域的风貌完整性。
3.5选择适用的材料
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如何营造交往空间氛围,这也是在医养小镇中表达人文情怀的重要手段。医养小镇的路径型空间连接着节点型空间以及面域型空间,当老年人在路径空间中行走时,各个节点空间及面域空间的材质表现会因为距离远近而产生不同的视觉体验,在适当的距离内布置绿植、座椅等景观小品增添了行进乐趣并拉远视距,也加强了空间层次,在丰富知觉体验的同时吸引老年人发生驻足休息等交往行为。
选择合适的材料,交往空间很容易被激发归属感和认同感,医养小镇本身就拥有丰富的区域文化色彩。在构建其交往空间时,材料的使用应尽可能尊重地域性,尽可能放大材料本身具有的特点,以此表达场所特性,使老年人对此产生归属感及认同感。其次安全问题是医养小镇打造交往空间的重点,要最大程度保证老年人的安全。例如使用颜色分明、对比度强烈的材料便于老年人区分环境,减少发生意外的风险,同时采用防滑的地面材料,避免老年人滑倒。
3.6利用多变的光与影
交往空间借助光影而熠熠生辉,光影因交往空间而彰显生机。这里的光不仅指自然光,还指人工照明提供的光源。在交往空间中,通过改变光影,老年人会有不同的视觉感觉,从而产生特殊的场所精神。在规划设计中,可以通过建筑物中光的折射,形成具有节奏感的形态;或者是通过在夜间照明来进行渲染,形成一定的空间秩序。
利用自然阳光不仅可以带来光明,还可以带给场所生动的氛围。使用框景的方法可以使光影形成明暗对比,来提示重点空间,方便老年人识别。在设计医养小镇室外交往空间时,由于老人不方便活动,利用一些遮阳物产生的阴影可以对刺眼的阳光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遮挡,例如花架、凉亭、植物等等,利于老人活动和休息。室外庭院作为老年人活动的面域型交往空间,可让老年人近距离亲近大自然,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在建筑的周围通过布置水体也能使建筑与山水之间交相辉映,呈现出良好的光影关系。
利用夜间照明进行渲染,用布满灯光的亭子沿路点缀路径空间,老年人可以在散步的同时观赏灯光与周围景观树木形成微妙的光影变幻。在面域空间通过高差处理,将光亭地台与景观草地自然连接,在景观带休息的老年人能方便地到底亭子内部,光亭在草坪中形成视觉焦点,夜幕降临后如同灯塔一般,吸引着老年人到此休憩,光亭周围呈现开放姿态,宽阔的地台通过无障碍设计,方便坐轮椅的老年人也能轻松进入。同时在节点型交往空间中,可以通过渲染地面及墙面等细部,营造节点的场所特性,增强老年人的识别能力,使老年人明确区分节点空间与周边的环境,产生认同感及归属感。
结语
医养小镇交往空间的设计不仅要考虑老年人生理上的需求,更多的是要通过路径、节点、面域型空间的设计,满足他们情感上的需要,帮助老年人打破根深蒂固的偏见,充分地融入社会,获取精神上的满足。医养小镇的出现为老年人的养老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生机,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在医养小镇养老。本文对医养小镇交往空间设计的建构要素及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未来的医养小镇更着眼于人性化为老年人服务,更有利于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孙嘉星,毕冰实,李妍.基于交往行为的城市老年公寓空间功能设计探析[J].建筑与文化,2020(06):224-225.
[2]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3]Ching F D K.Architecture:Form,Space and Order[J].Van Nostrand Reinhold New York,2014.
[4]文仁树.场所·步行街·铺地——功能性·艺术性的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5]成玉宁.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6]陆红英,杨小军.老年人居住室内空间色彩设计刍议[J].设计,2017(03):76-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