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科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度
-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广度,深度,高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2-26 11:12
徐嘉聪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摘要】劳动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还能提升他们的智力水平,增强身体素质,培养他们的美德。劳动教育不只是传授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导入和习惯的养成。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挖掘教学中的劳动元素,不但要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索,发现科学奥秘,还要通过言传身教,向学生灌输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其积极参加劳动的习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通过教学与动手实践和劳动相结合,把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论述了如何提升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广度、深度和高度。
【关键词】小学科学;劳动教育;融合;广度;深度;高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3)10-007-01
小学是开展劳动教育启蒙的最佳阶段,可以利用这个阶段,多维度地进行学科融合,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各个领域教学中,以劳赋能。不管科学课还是劳动教育都离不开动手实践活动,在小学阶段,“做中学”的理念被重点强调,它鼓励学生以实际行动和深入思考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其科学素养。因此,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在科学课中有机融合劳动教育内容,能将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完美演绎,以“科学—劳动”模式形成特色教育,促进其相互渗透、互相补充。通过在科学课堂上开展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劳动技能,建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并且培养他们的劳动素养。
一、提升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广度
小学科学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劳动教育资源,包括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树立良好的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作习惯、提高劳作技能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资源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尽管劳动教育并非本章的核心内容,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来实践。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文字材料,开展有效的劳动教育活动,来唤醒学生的劳动欲望,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例如,在《养蚕》这一课中,我们将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地饲养蚕,并让他们写下自己的观察日记。为此,我们还将根据劳动教育的理念,制定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的劳动技能。在科学教材中,《资料袋》等观察探究课和资料探究课,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
再如,科学教材中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天平和酒精灯等工具,这就是对实验技能的训练。除此之外,科学教材中还蕴藏着许多不易被发现的隐性劳动教育内容,比如在教材中出现的有关劳动的小故事等。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并非单独存在,其作用都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只是在教育形式和角度上有所不同。教师在面对这些教育内容时,可以根据当时的课堂情况合理使用,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二、提升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深度
宋代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由此可见,劳动教育不是浅尝辄止,而是在实践中慢慢培养起来的一种习惯、一种技能。它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坚持的态度、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而科学探究需要的也是一种长期坚持观察和记录的坚韧品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就来自我们的生活,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往往藏有科学玄机。有些科学课程内容可以在生活实践中开展,不过,在进行实践教学时,教师应该清楚地阐述劳动教育的目标,并且要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观念方面,应该坚定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使他们对劳动更加尊重、热爱,并将劳动者的价值观牢牢记住。这样既有利于劳动教育目标的迅速完成,又可以固化科学知识的掌握。
劳动教育习惯的养成主要在于平时的课堂渗透,这样的优势在于,从生活小事入手,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慢慢渗透劳动教育,不用刻意为之,就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从而形成“科学—劳动”特色的教育理念。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方面提供正确的指导,帮助他们制订持之以恒的计划,并为他们提供适应发展的条件。
例如在教学《斜面》《杠杆》《滑轮》等课时,其中包含了许多机械原理,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视频和PPT 讲解,让学生了解简单机械的特点和作用。利用实验探究,知道这些简单机械有些是省力机械,有些是费力机械,让学生知道简单机械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进而借助这些科学知识,故布疑阵,让学生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比如,利用杠杆原理,铲雪时就可以翘起大片被冻住的冰块;看见家具螺丝松动,利用螺丝刀拧紧,螺丝又是变形的斜面;骑自行车,遇到上坡可以走“S”形,以减缓坡度等。这些既可以设置成生活问题,又可以设置成课前问题,还可以设置成实验探究,可谓一举三得,既解决了这些生活中的疑问,又把学到的课堂知识应用于生活,还可以提升劳动技能。
三、提升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高度
科学课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科学教学可以拓展到课外进行,从而大大克服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小学科学的教材中提供了许多关于劳动教育的情境和素材,科学课程的重点在于探索性学习,因此它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且可以拓展至课外活动,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许多科学课程内容都包含劳动元素,涉及的劳动种类也丰富多彩,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课外实践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并利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让他们参观农村、工厂和实践基地,深入了解社会和大自然,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探索宇宙》一课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五一三”科技基地,通过对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以及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现场教学,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只有那些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人才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地付出,而这种付出正是伟大探索的基础,从而激励他们树立对劳动的尊重、热爱。
为了更好地进行劳动教育,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余实习机会。“种植园”养殖场、青少年教育基地、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等,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在学校、食堂、家庭等各个角落,劳动教育的资源无处不在。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特别是那些需要学生亲身体验的教学内容,更应该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在《植物的生长》“种辣椒”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堂转移至农村,在当地的活动场所进行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种植的乐趣,从而更好地理解“种辣椒”的知识。
总之,把劳动教育融合在科学课的拓展延伸环节,结合劳动教育来设置拓展任务,让科学课从课堂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这样学生在家里就可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同时与家务劳动相结合,在家庭实践中探究和验证自己各种猜测的合理性,用“两结合、一延伸”,通过将科学知识与劳动技能相结合,我们能够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他们的劳动精神,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做好准备。这既有效又必要,是“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王梅,栾强.提升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度,小学科学[J].2023 (19).
[2]石秋香,梁芸.创设有温度的育人环境:小学劳动教育与科学融合校本课程创新实践研究[J].广西教育,2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