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能“做”的出来吗?——对中学历史科“做历史”内涵及实施路径的反思

  李佳乐 创新港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做中学”这一教学方法一经传入就得到了我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中学历史教育领域也同样如此,大量英美等国教育理念的传入,让“做历史”( Learning History By Doing History)成为了教师们既疑惑又想要尝试的一种方式。随着新版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使用,“做历史”再次被我们提及,那么我们就需要对“做历史”这一方法进行反思,历史真的能“做”出来吗?如果可以,又该如何“做”呢?

  一、对“做中学”与“做历史”的再思考

  “做中学”在我国既被广泛地推广过,也被审慎地质疑过,站在当前的教育大背景下再度思考“做中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起初对于“做中学”的理解限于活动与实践,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认为“做中学”的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学科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领域,英美等国历史教育界较早尝试了“做中学”的方法,提出了诸如“像史家一样思考”、“历史游戏教学”等方法,我国不少学者和一线教师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做历史”的方法进行了实践尝试。

  “做中学”就是指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得知识和技能,但是不能将“做中学”视为简单的“玩”或者“游戏”。“做中学”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不能只强调“做”而忽视了最为关键的“学”。具体学科的“做中学”还必须关注学科特点,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习得该学科知识与技能等。另外,“做”字会让人误以为必须要动手,这种想法对人文社科类的学科实践会产生误解。人文社科类的课程更多的是思考,所以很少涉及动手实践。那是不是人文社科类学科就无法“做中学”了呢?或者一定要绞尽脑汁设计出能够让学生“动手”的活动呢?答案是否定的。“做中学”是指“运用学科特有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问题”。无论什么学科,无论是否动手,只要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运用了学科的特有知识、技能和思维等,就是在落实“做中学”,只不过不同学科间的差异会比较明显。

  “做历史”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像史家一样阅读、思考、探究。课标中很少直接论述“做中学”,但是部分论述就是在渗透“做中学”理念。比如,“组织学生参与探究历史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1]再往深层次地分析我们会发现,“做历史”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去按照历史学家的思维来学习。至此,我们可以回答引言中的两个问题。首先,历史是可以“做”出来的。但要强调的是,我们是用“做”的方式去学习和理解历史,不是去“创造”一个历史出来。同时,也不能错误或者片面地理解“做”。历史一去不复返,我们无法通过简单的动手来还原历史,所以“做历史”不能陷于表面单纯的热闹,而是应该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引下,学生运用历史学科独有的思维方法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对当前已有的“做历史”实践反思

  “做历史”实际上已经推行了很久,不少学者和教师也都进行过大胆的尝试,例如开展史料教学、排演历史剧、学写历史小论文、参观历史博物馆、游戏教学、历史专著整本书阅读、针对某一历史问题寻找“当事人”进行访谈然后进行口述史整理等。下文结合具体的实践案例对几个经典的“做历史”的方式进行分析,从中吸取经验进而优化我们的“做历史”路径。

  史料教学是最为常见的探究学习方法,也是“做历史”的典型方式。史料教学常见的形式为提出问题、呈现史料、提出假想、分析史料、得出结论。随着新课标新教材的使用,史料教学更多的被提及,教材中也提供了多个栏目来辅助史料教学。在统编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课中,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周恩来能够改变万隆会议的航向?”与此同时,教师向学生提供了多则材料,学生从个人、政策和国际形势等角度分析,进而得出该问题的答案。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阅读、思考、判断、分析和表达等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方面的素养。

  排演历史剧不算是新的教学方式,诸如荆轲刺秦、巴黎和会和开国大典等内容都曾出现在课堂中。但是,关于排演历史剧的争议也不少,不少教师认为这种方式的成效不大,仅仅流于表面。演的学生收获不大,观看的学生参与感又极低,所以尝试的教师并不多。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看排演历史剧的方式和价值。我们不能只看到排演中的“演”而忽视了“排”,编写历史剧本的过程实际上对学生历史的习得更有益,因为在编写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查询资料、论证史实、旁征博引等。这一过程对于学生历史知识检索与获得、历史专业语言表达、历史论文与历史剧本写作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提升作用。

  历史小论文写作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和评价常用的方式,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材料确定课题、研习材料、拟定论点、构思行文逻辑,最终呈现出历史小论文。英美两国在这方面的探索进行得比较早,总结的经验也比较多,他们普遍认为历史小论文写作最能体现历史学科的思维与能力,常见于英美两国历史教学实践和A-level、GCSE、AP等考试中。历史小论文写作“体现了历史思维, 对于发展学生的历史理解, 如观点的形成、得出结论的过程而言, 是一种必备的工具。”[2]新一轮课改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教学领域也开始注重历史论文的写作。2022年全国乙卷历史试题中,呈现了四则关于良吏与虎患的史料,要求学生从材料中发现一个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历史结论,据此完成历史小论文的习作。在这道试题中,学生在分析史料、发现问题、提出观点、整理论据、解决问题(撰写历史论文)等环节都是在模仿史学家的思维、方法,这就是最典型的“做历史”的方式。

  基于上述内容,我们认为当前常见的“做历史”方式所反映出的特点有以下方面。其一,充分引导学生像史家一样思考。“做历史”说到底就是引导学生用史家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上述的几种方式方法都突显了这一特点,在这样的实践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死记硬背,可以慢慢掌握学史的方式,感悟到历史学科独有的魅力。其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科实践教学的一大优势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是区别于普通教学的显著特征。上述的教学方式无不强调学习主动性的价值,因为只有调动学生主动的学习才能称之为实践学习。其三,关注史料在实践学习中的价值。缺乏史料的历史研究与学习就像无本之木,脱离史料研究的历史学习是无法实现的。历史学的魅力就在于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各种史料从而揭开历史的真实面貌。一分史料说一分话,这既是历史学的研究过程,也是历史学求真求实的价值追求。

  但是,“做历史”领域研究的本土化与经验化略显欠缺。部分方法还是停留在国外案例的引进层面,很少结合我国的教学实际进行探索。而编排历史剧、参观博物馆等虽然做了不少尝试,但是没有将其系统化、经验化。另外,“教学评”一体化的研究略显欠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实践探索’是指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组织整合相应的知识与能力、运用不同的技术方法进行各种操作活动以解决问题的品质。”[3]既然高考也强调学科实践与问题解决,那么我们就应该深入分析如何在教学评一体化的研究中落实学科实践与问题解决,使其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

  三、基于标准的“做历史”实施路径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核心素养只有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做中学,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联系和运用知识,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和技能,逐步学会全面、发展、辩证、客观地看待和论证历史问题。”[4]。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中也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应用型与创新性培养,关注学科实践探究,“引导学生的关注点从‘解题’到‘解决问题’、从‘做题’向‘做人做事’转变。”[5]由此可见,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均强调学科实践在教学评中的重要性,我们应该立足这些标准文件去探析学科实践与“做历史”的路径。

  (一)关注情境与基于情境的问题设计

  “无情境不教学”、“无情境不命题”等观念目前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我们认为提供情境的原因在于引导学生去分析和理解情境中的相关信息,并借此来解决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尽快理解背景、提取信息,进而解决问题。英国中学历史教师曾探索名为“初始刺激材料”的技术,是指呈现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与解决问题。[6]例如,英国教师在讲授《十九世纪的儿童》这一主题时,引用了《无名的裘德》一书中裘德在田间被农场主暴打的故事。故事中关于农村贫困生活的描写与十九世纪伟大的维多利亚时代形成鲜明的对比,激发学生的疑惑,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再如,在讲授南方谈话时,教师既可以提供给学生当时关于“姓资姓社”问题讨论的背景信息、南方谈话的图片或视频信息,通过构建情境帮助学生去理解南方谈话的内涵。在中学历史教、学、评的各个环节中加强落实“做历史”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各种情境中的问题,进一步帮助学生习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关注主题探究活动在“做历史”中的作用

  主题探究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进行“做历史”,围绕着一个主题、设计有意义的问题、呈现可供参考的材料,进而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正如课标指出“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的”。主题是将一个个专题按照某种核心价值加以凝练的产物。例如,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这一主题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我国建国后法治建设的基本情况,理解法治建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断适应时代并促进时代发展。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跨学科主题探究活动的重要性。“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一个关键之处在于选择一个核心概念或者核心问题,这一核心概念或核心问题能够串联起多门学科,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在核心概念的理解、核心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有效地养成日后所需的知识与能力。”[7]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总是综合的、复杂的,所以通过跨学科主题活动的设计就能有效帮助学生养成这方面的能力。例如,围绕“科技与环境”这一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地理学科的视角分析环境问题、以历史学科的视角分析科技的演变、以科学学科的视角去分析科技与环境如何共存的问题。

  (三)强化史料阅读的训练

  阅读理解史料是中学历史学习的常见方式,也是“做历史”的方式之一。现行初高中统编历史教科书中,不论是正文还是课文辅助系统都为学生提供了阅读史料和文献的平台。学生要在阅读的过程中以客观的态度面对史料,以求真求实的态度来处理史料。以史料实证作为方法和态度进行阅读,在整理、运用、分析史料中发现因果联系与历史本质,探寻历史发展规律。[8]从史料实证与历史阅读的关联来看,其一,史料是阅读的对象,通过阅读获得历史知识。其二,实证是阅读的方法和态度,通过实证养成怀疑意识,帮助学生发展对证据的敏锐观察力,是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9]

  综上,“做历史”是当前核心素养引领下历史教学的重要举措,我们需要在厘清“做历史”概念的前提下,选择恰当的方式来落实“做历史”。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问题解决的办法,从而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同时,通过“做历史”的方式来突显历史学科的特色与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彰显历史学科求真求实的取向。

  【注释】

  [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55页。

  [2]王正瀚:《形成性评价在小论文写作中的运用——基于英国历史教师实践案例的探讨》,《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9第1期,第203页.

  [3][5]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9、18页。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