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墟|一本隐喻之书

  • 来源:中国摄影
  • 关键字:集体,记忆,北境
  • 发布时间:2024-01-06 10:41

  摄影/丘 文/郑幼幼

  《毋墟》是摄影家丘花费8年时间(2012—2019)拍摄的最新作品集。作为一直生活在南方的客家人,作者在北方之行中触摸到与祖先之地的隐秘连接,这种愈来愈强的牵引使摄影家多次去到北方追溯祖先印迹。最终,丘采用考古学般的摄影,试图构建一个不存在的想象之境“毋墟”,重现一个平行时空里的祖先的北境,从个人记忆投向遥远的先祖的集体记忆。

  书中的照片用胶卷拍摄,冲卷时采用温度偏高的药水,让图像产生粗颗粒及龟裂的效果。这些粗粝的图像碎片在书中作为亘古时空遗落在当下的镜像,仿佛沉浮于时空长河中不断闪亮的灵光,融合在一起虚构了一个真实的记忆之地:栖居于毋墟山脉、田野与树木间的神灵,那些仿佛自有魂灵的河流、湖泊、接引鸟、建树、雷电、山脉、暮色、狐狸、月亮、冰川、佛窟、废墟、坟墓、尸骨、胡杨等,让人忘却来路,迷于归途。

  这本摄影书也“墟”构了一部自洽的关于时间、空间和记忆的视觉哲学。正如邵文欢在《摄影再现与重构》一书中对《毋墟》的分析:“作者拟造了一个毋墟山。作为客家人的作者北上故土,寻找眼中带有记忆或触动情绪的物象,具有仪式感地将其拍摄或制作,像文物考古一般附上地理坐标编号录入(指作为序章的经折式长拉页),它们隐现的乡愁似乎是穿越时空的链接及确证。”

  正是考古学般的摄影风格,将不可见变为可见,将时间以空间的方式叠置。可以说,《毋墟》是一本隐喻之书,试图以言说道不可言说,以有限道无限,以瞬间道无穷。这本书从隐约的构思到富有表现力的视觉呈现,经历了长达一年多的反复调整。在整体结构上,从黑白照片的诗意中得到启发,以诗行加序言的方式来构思摄影集:正文的八个照片篇章,均以一块甲骨残片中抽取的8个甲骨文字(分别为宫、争、雨、月、贞、王、风、今,珍珠白烫印)为辑封来区隔,构成抽象、简洁、富有意韵的诗行,将荒芜的时空浓缩叠置其中。图像以调频15微米加网、黑灰四色油墨印刷,满版过水性保护油,完美还原黑白照片中压缩感极强的极绵密灰阶。希望以此将读者带入作者的拍摄现场,感受其中极度沉寂和荒芜的氛围。

  这本书的封面采用350克德国古曼孔雀蓝色纸,中英文书名烫银,斑驳的北斗七星印银,中间的图案是从佛窟遥望“毋墟山”,看到的山体剪影,它如《山海经》中的异兽眺望着远方,指向我们即将打开的一个“墟”的入口。封面几乎将书心全部包裹,将一个神秘的“墟”重重封印,等待人们去发现其中的世界。

  正文前后各有一张插页,100克德国古曼孔雀蓝色纸折页将富有隐喻意涵的两张照片包裹其中:前插页为象征“毋墟”的一块古老的巨石作品,后插页为象征“毋墟”接引鸟的宋陵喜鹊的作品。

  正文前是一组单面印刷的经折式长拉页(长达32页)。作为正文之外重要的一个章节,将作者在拍摄过程中俯拾到的各种物件,以黑+灰+银的方式印刷,令物象泛着隐隐的银光,似暗非暗地浮动于起伏的纸页之上,最后隐没于白纸之下,仿佛与时空长河中隐没的各种物体相应和,恍如虚空中一座座时间的山川。

  书中除了前序章节的序言与碎片捡拾地的坐标之外,正文部分不着一字,但它们其实有很多暗合的线索,是闭合墟境的很多裂隙。也许丘是将想象作为一种与现实的对峙,正如其所言,“习惯于现时的单一时间概念的我们,总以单一的时空概念来度量所处的世界,来认定我们的世界。或许,心得游走于时间之外,想象去越过时空,进入另一种存在。”

  郑幼幼,浙江出版联合集团首席编辑、浙江摄影出版社编审、《毋墟》策划编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