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之形|让时间暂时失效

  • 来源:中国摄影
  • 关键字:时间,热情,艺术
  • 发布时间:2024-01-06 10:46

  文/费艳夏

  植物的形式和色彩似乎总是能唤起我们记录和认知的冲动。在日夜和四季的更替中,我们对时间流动的感知不少是经由植物的变化获得的。这种近乎本能的反应不知道有多少来自人类过着采集狩猎生活的祖先。彼时的大多数辨识结果还攸关生命的存续,求生奔逃中,生命经验的积累和运气的馈赠延长了我们和自然的交互,让我们有了时间去记录,去开发新的技术手段,也有了时间去承继和传递来自前人的知识遗产。当我们用图像把植物从“转瞬即逝”的变化周期中定格下来,一个个特定时间切片下的植物样态直观地累积出了多样性。媒介的更迭让我们在科学上获得了更高精度的显微术,而在窥见更多植物世界的奥秘之后,我们在生命的演化史上也获得了更高倍率的望远术。不过,对知识的掌握从不会消除惊奇,科学中有发现的热情,艺术中有创造的激情,在这两种生命动机的牵引下,我们仍然不断惊叹:自然满是谜题。

  那么,如何通过对记录的展示来保存人类探究世界和自我的原始冲动,甚至唤醒日渐疲钝的五感与思维?是否可能通过充分发挥纸书这一媒介的特性来实现这种展示的目的?作为《草木之形:植物艺术巡礼》简体中文版的出版方,这是我们制作和为本书定位之时,主要考虑的两个问题。这本书的原版由英国费顿出版社(Phaidon Press)于2018年出版,这本汇集了300多件植物艺术作品(藏品来自全球90多家收藏机构)的植物艺术图集涵盖了素描、水彩、油画、版画、雕塑、装置、摄影等多种媒介,其中,摄影作品占其中的1/5左右。艺术家用自己的创作抵抗“熟悉”,发掘“陌生”,植物成为回应心灵进行创作的灵感来源。

  从传统相机拍摄的照片,到采用物影摄影等无相机手段得到的影像,再到扫描电镜设备得到的数字影像,摄影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我们记录植物的效率,甚至越来越超越肉眼的目力,从宏观的解剖结构不断深入微观细部,从自然的廓形中提炼出抽象和超现实的表达。

  这本书既没有按时间线来陈列植物艺术的历史,也不按照植物分类学等主题来罗列专业知识。通过对页并置具有对比性或互补性的图片,荒木经惟镜头里的兰花、曼・雷通过中途曝光得到的马蹄莲、扫描电镜设备下的番茄叶片、X射线拍摄的毛地黄等摄影作品,与其他媒介创造的、带有不同表现目的的作品穿插编排,翻阅此书即可实现在不同媒介之间自如游走的“观展”动线。读者因此不必刻板地受制于“植物图谱”这一认知框架,自由地沉浸在不同植物艺术作品呈现的自然之形中,任知识流入大脑,任随想奔涌而出。这种综合的阅读体验交织了两种角度:其一,如果从科学认知的角度来阅读,艺术形式是植物的呈现媒介:读者可以从专业植物学译者和审校把关过的严谨文字中收获相关的学科知识,再以知识重塑视角,去观察体现在植物生命体各个细节上的分类依据与客观规律;其二,如果从美学体验的角度来阅读,植物变为艺术形式的传达媒介:读者可以透过各个观察者和创作者的取景,在整体和局部之间移步,看到他们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技艺去表现植物的线条、颜色、样态等,当各种艺术媒介的作品混合出现在这本表现植物主题的图书中时,读者就获得了一种综合美学感受。

  当然,《草木之形:植物艺术巡礼》最后的辅文部分仍然补充了串连起所有作品的时间轴以及植物学专业术语表,还梳理了书中收录的所有作品与作品背后的人物和历史,也附上了书中所涉著作、生物学名和收藏机构的详尽索引,方便读者查阅。科学的一跃离不开想象力,艺术的一跃也离不开客观上的校准和观察上的重置。感谢林若竹老师和周红玲老师两位译者的中文翻译,还有专业审校杨拓老师在植物学知识上的核验。

  当对这本书中内容编排上的精心考量,最终呈现为一本正12开方脊精装、印制精美的书籍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实现了我们对于纸书这个媒介的期待:让时间暂时失效,让读者进入汉娜・阿伦特所说的“小小的位于时间核心的非时间空间”,愿读者的灵感随阅读源源而生。

  费艳夏,《草木之形:植物艺术巡礼》中文版编辑统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