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的教学策略探讨

  • 来源:北大荒文化
  • 关键字:道德与法治,生活化,策略
  • 发布时间:2024-01-26 16:00

  何京洲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5

  摘要:在五育并举的时代背景下,大量的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提升了德育教育的占比,并与多种不同类型的学科进行了深度融合。道德与法治是初中学段的重要学科,其有着极高的德育价值,更是与日常生活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不仅可以体现出这一学科特有的生活性,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本文将依据相关研究成果与教学实践经验,从多个角度分析探讨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的重要意义,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策略

  生活化教育是由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旨在实现教育活动与生产生活的有机结合,使其能够更好地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随着新课改的推行,道德与法治教学也需要更具综合性,以大量的生活元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当前,尽管大量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已能够意识到生活化教学在本学科教育教学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但是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仍存在些许不足。基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就需要立足于生活化教育理念完善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的重要意义

  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能够在保障初中生健康生产的同时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实效性。在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只能按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完成知识输出,导致学生的思维只能局限在教材以及课堂当中,无法与日常生活实际形成有效衔接。通过开展生活化教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就能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结合更多的日常生活实际案例以及社会热点问题,既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眼界,又可以引导其更为高效地学习知识,一举多得。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未能立足于生活化内涵

  根据实际的教学状况以及调查发现,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没有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这直接阻碍了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有序开展。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这部分教师没有对生活化内涵形成正确认知,只能片面地加入一部分生活元素,没有与实际的课堂教学环节相结合。同时,这部分教师也受到了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因而不能够深入挖掘道德与法治与生活化教学之间的关系,致使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生活化教学仍停留表层,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

  再从教学内容这一环节来看,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未能立足于生活实际设计教学内容,这也会使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无法取得预期内的效果。引发这一问题的因素在于这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只能基于教材中的内容确定课堂教学内容,并没有加入更多的生活化元素,且没有对实践教学工作形成相应的重视,使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实际相脱节。长此以往,教学内容仅能局限在教材范围内,学生也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当中,进而形成了教学困境。

  (三)教学评价不够完善

  通过实地旁听部分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并对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现状进行深层次分析,可以发现一定数量的教师没有做好教学评价工作,使相关的教学工作受到了负面影响。这一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仅开展结果性评价、评价角度单一、没有结合生活化理念等,均造成课堂教学评价不能够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另外,当下的教育教学评估机制也不符合生活化教学的要求,因而无法实现回归生活教学。很显然,这是不利于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可持续深入落实的。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的教学策略

  (一)以生活化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更多的生活化素材,以此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生活化程度。在备课阶段,教师应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再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案例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联系教材知识以及生活实际。以《友谊与成长同行》一课为例,教师就可以设置专门的话题,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向学生提问:“你们认为真正的友谊是什么样的?”“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与朋友相处的?”让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的生活事例回答教师的问题,并能够深化教材知识,掌握更多的人际交往技能。

  (二)教学方法生活化

  教师也需要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使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与生活化理念能够形成有机统一。这一方面的工作可以从教学情境、教学问题以及作业设计三个角度入手,让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实现全过程的生活化。在教学情境方面,教师应建立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真实的情境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学问题方面,应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设计问题,并根据当下的课堂氛围调整问题内容。在作业设计方面,可以采用认知类作业以及实践类作业,针对当下的社会热点进行研讨分析。

  (三)建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教师还需要建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为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方面,充分结合生活目标以及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训练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并引导其形成正向的思维意识形态。另一方面,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突出教学重点。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段学情来规划具体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在初中一年级时,可以重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初二阶段后,则需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理念,是符合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标的发展需求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只有正确认知生活化教学理念与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并打造高质量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同时,教师也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 这一根本教学任务,立足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特点以及认知发展规律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张智君.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J].教育界,2023,(10):122-124.

  [2] 何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的教学策略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3,(01):61-63.

  [3] 杨雪峰.生活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分析 [J].当代家庭教育,2022,(31):217-220.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