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 -社会协同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机制探析
- 来源:北大荒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机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1-26 16:02
何秋霞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河源市 517000
摘要:高校 -社会协同育人作为现代教育发展中的重要部分,从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构建高校-社会二者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是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举措。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高校 -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强调主动融合高校 -社会资源,进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高校 -社会协同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机制
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发布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中提出,到 " 十四五 " 时期末,政府对协同育人工作的统筹领导更加有力,制度机制基本建立健全 ; 高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因此,要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大力推广高校社会协同育人有效模式、创新做法和先进经验,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高校 - 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一、高校 -社会协同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意义
高校 - 社会协同育人是高校和社会为了实现共同的育人目标,相互配合、彼此协作,共促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过程。当今社会,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实施全面的终身教育,促进全民素质提升。然而,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需要平衡高校、社会的教育,这就需要加强高校、社会的沟通与协作,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确保每位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 - 社会协同育人工作是我国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我国育人机制改革的重大时代转变。但高校 - 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发布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对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建设进行了全面设计,依据科学决策提出了针对性的举措和制度保障,对我国高校 - 社会协同育人工作具有纲领性、指导性作用。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的指引下,我国高校 - 社会协同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工作必将实现高质量的快速发展,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好关键作用,促进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良好持续发展。
二、高校 -社会协同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
(一)高校 - 社会协同育人的作用较弱
为了有效提高协同育人的质效,高校 - 社会协同育人的参与形式需要由低层次参与向高层次组织参与形式转变。需要丰富创新高校 - 社会协同育人形式,由单一走向多元。然而,现阶段,无论政府还是高校,都存在宏观协调不够、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实施过程的监督保障制度不严,影响了高校 - 社会区协同育人的实施效果,弱化了高校 - 社会协同育人的作用。
(二)缺乏创业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首先,高校比较缺乏与社会合作的机会,学生很难获得真正的创新创业环境和创业实践机会。缺乏实际的创新创业项目和创业实践活动,限制了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和创业素养的培养。其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支持不足,场地、设备、资金等不足导致高校无法提供丰富的创业实践资源,限制了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最后,高校与社会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阻碍了社会资源和创业经验的充分利用。缺乏与社会的深度合作,高校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与社会合作的创业实践机会,从而无法与实际的创新创业需求保持一致。
三、高校 -社会协同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机制创新路径
(一)建立高校 - 社会沟通机制
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机制很重要。社会资源的融合对学生的综合发展至关重要,建立高校 - 社会沟通机制可以通过有效的沟通与社会各界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可以通过合作项目、社会实践等方式实现高校 - 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效果。例如,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高校可以在社会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同时,要进一步净化社会育人环境,多层次多角度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社会育人氛围,高校也应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构建高校 - 社区协作机制
在社会上,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的运作和规则,体验社会实践,培养社会责任感。为了确保培育每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需要构建高校 - 社区协作机制。社区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高校、社区需要加强沟通和协作,共同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在构建高校 - 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过程中,要重视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作为实践教育大舞台的独特优势。要加强社区教育资源建设和供给,确保高校 - 社会育人资源利用更加充分,使社区成为新时代高校 - 社会育人机制的重要支撑。例如,高校与属地街道社区实践基地签约,组织创新创业教育,既为社会贡献力量,又让高校学生都能够高质量完成创新创业教育学时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三)搭建高校 - 社会资源共享机制
为了实现高校 - 社会协同育人的目标,必须积极促进高校与社会资源的融合与共享。这一过程涉及到不同层面的合作与协调,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为了促进高校 - 社会资源的融合,需要构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资源网络。高校可以与企业、社会、非政府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创新平台等。例如,与企业合作的实习项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职业需求,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与社会合作的公益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促进高校 - 社会资源融合的过程中,需要解决资源均衡与共享难题。不同社会资源的差异可能导致不公平现象,一些学生可能无法充分受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设立奖学金、提供资助计划,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促进高校 - 社会资源的融合还需要关注资源的整合与创新。不同来源的资源可以在协同教育中相互交叉,创造出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例如,高校可以利用社会实践项目来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参考文献:
[1] 徐柏权.基于学习资源云平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探索[J]. 价值工程,2022(12):188-189.
[2] 张臣,周合兵,罗一帆.大学生创新创业一体化实践平台的构建 [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3(11):155-156.
[3] 赵雨诺.“双减”时代校社协同育人的目标、实践阻力与破解路径 [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39(08):110-117. 本文系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2023-2024年度科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212G192
作者简介:何秋霞,女(1981.09),汉族,广东梅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党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