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探索与实践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小学语文,教学,探索与实践
  • 发布时间:2024-03-30 16:57

  杨玉梅

  多媒体技术为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可以营造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加深理解,深化认知,产生情感共鸣,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并帮助学生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因此,本文从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出发,从课堂导入、开发教材内容、开发课外资源等方面分析了多媒体技术的具体应用,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价值,实现多媒体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切实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示语文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和记忆,并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对此,教师应当准确把握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善于结合语文教材内容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兴趣和情感的驱动下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

  1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1 丰富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习惯采取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搭配板书对学生进行授课,板书和讲授式教学可以保证统一的教学进度,但是却导致语文课堂相对枯燥,而语文本身是一门充满艺术性、趣味性和美感的科目。因此,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学生感受不到语文学科的魅力,与之相对的,在小学语文教学期间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语文知识,将语文知识与声音、图片和视频搭配起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知识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葡萄沟》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文中提到杏子、沙果、蜜桃、香梨等水果,仅凭课本内容,学生无法对丰富的物产形成直观体验,而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搜集葡萄沟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能够更直接地观察物产丰饶的葡萄沟。

  1.2 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

  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视频、图片展示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例如,在《黄山奇石》一文中,课文提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但是课本仅仅描述了黄山的景观,而学生则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教师可以趁机展示五岳的风景图片,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图片感受到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有效丰富课堂内的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含义。

  1.3 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用来展示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用多媒体技术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在传统的课堂互动中,教师点名让学生起立回答问题,以此完成课堂互动,但是受到思维习惯的影响,教师更倾向于让学习基础较好、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起立回答问题,这就导致语文课堂互动出现“小明星式”互动,普通学生得不到互动机会。与之相对的,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学生进行互动,可以通过抽签决定参与互动的学生,如此一来,每一位学生回答问题的概率都是同样的,都有机会参与课堂互动。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例如,在学习《葡萄沟》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维族人民载歌载舞的视频,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置身于欢声笑语、欢歌笑舞中,以更加轻松的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2.1 设置多样化课堂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在语文课堂授课之初,许多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课下的嬉戏阶段,如果学生未能转变思维,未能进入学习状态,就容易导致课堂授课效率降低,学生容易神游窗外。因此,教师应当做好课堂导入,而多媒体技术则为课堂导入提供了技术方面的支撑。

  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整合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设置丰富多样的课堂导入活动,既可以通过视频导入,也可以通过音频、图片导入,或者通过问题、故事导入。例如,在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中,教师可以播放海潮视频,让学生直接观看雄伟壮观的海潮,通过这一教学视频,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而在海潮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入钱塘江大潮的知识,或者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最壮观的大潮在哪儿吗,下面我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学生带着问题探索课本,并对课文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标注。在自主探索结束以后,教师重复刚刚提出的问题,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钱塘江大潮”。在多媒体视频和教学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方便教师在课堂授课期间实现高效教学。

  除了借助视频设置课堂导入环节外,教师也可以借助音乐进行课堂导入,在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一课中,教师可以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让学生感受古琴曲的魅力,为学生打造古色古香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充满文化韵味的课堂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而在后面的《月光曲》和《京剧趣谈》两篇课文中,教师可以采取同样的课堂导入方法,为学生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同时,在《伯牙鼓琴》这节课教学期间,教师也可以采取故事导入的方式,为学生展示“伯牙绝弦”和“高山流水”两个故事,通过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起到不错的导入效果。

  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入的方式,例如,在学习《落花生》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谜语问题,“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两个白胖子”,通过谜语让学生知道接下来的授课内容跟花生有关,而且趣味性的谜语问题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乐于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不论采取哪种课堂导入方式,教师都应当做到因课制宜、灵活导入,结合课本内容,考虑教学资源,才能提升课堂导入的质量,使得课堂导入发挥其应有的效果,也实现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充分应用。

  2.2 开发教材内容,设置教学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情境教学是常用的教学模式之一,而创设教学情境则离不开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设备,教师应当开发教材内容,并思考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需求,进而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产生真切的体验。

  在合适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调动思维,而且把控好教学节奏,让学生跟着教师的节奏进行学习,既能避免学生出现错误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思路,也能避免教师占据课堂主体地位而使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的状态。例如,在讲解《难忘的泼水节》一文时,许多北方地区的小学生不知道泼水节是怎样的,也不知道傣族同胞的风俗习惯,在学习课文时遇到学习困难。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泼水节视频,让学生初步认知傣族的风俗习惯,教师接着展示文章中提到的凤凰花、龙船、象脚鼓等事物,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多媒体视频和图片创设教学情境,带领学生学习字词知识,而后提出问题,“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是难忘的泼水节呢?我们可不可以把‘难忘的’三个字去掉呢”。教师设置思考问题,引导学生针对泼水节为何“难忘”进行思考。部分学生在思考后认为不能把“难忘的”三个字去掉,教师进行追问,学生继续回答,学生认为是由于周总理和傣族同胞共同度过泼水节,而周总理受到人民的爱戴,故而1961年的泼水节是难忘的泼水节。

  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人民爱戴周总理的原因,也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周总理的故事。例如,有的学生提出,周总理年轻时曾经写过小说,而小说还没有写完,他就投身革命事业了,也有学生分享周总理回答“马路”问题的趣味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既让学生知道了人民爱戴周总理的原因,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感受周总理身上的优秀品质。

  在上面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考虑到普通学生没有泼水节的经历,也不了解泼水节的内容,可能导致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教师先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泼水节,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泼水节,在创设的情境中深化提问,让学生思考泼水节为何难忘,学生主动思考并给出答案,在这节课上,学生处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状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而且学生在思考以后能够参与到课堂分享、课堂互动中,活跃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2.3 拓展课外教学资源,实现课内外教学内容相结合

  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展示课外的语文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并实现课内外教学内容相结合。教师通过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乐于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这一篇课文的教学活动中,如果只是阅读课文,学生无法感受到狼牙山五壮士身上那种敢于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也无法感受到狼牙山五壮士悍不畏死、英勇战斗的爱国主义精神。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从网络上寻找革命题材的电视剧或者电影片段,将其引入课堂中,帮助学生感受侵略者的残暴以及壮士们的英勇和机智。在带领学生看完影视片段以后,教师让学生将影视片段中的内容和课本内容联系起来,更真切地感受狼牙山五壮士身上的优秀精神。

  再如,在五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中,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分别对应四大名著,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分别引入四大名著中的一些经典章节,例如,在《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引入空城计、七擒七纵等故事,并播放94版《三国演义》中的对应片段。通过草船借箭,学生可以感受到诸葛亮的智慧,而通过空城计,学生则看到一个冷静、沉着的诸葛亮,在七擒七纵中,学生可以看到一个富有谋略的诸葛亮。通过引入课外资源,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诸葛亮,对诸葛亮形成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同样的,在讲解其他三篇课文的时候,也可以采取这一方法,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影视片段,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自主观看相关电视剧,并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写下自己心中的诸葛亮,进一步深化教学效果。

  在搜集课外资源时,教师需要注意课外资源是一种补充性、辅助性的教学资源,应当坚持做到以课内资源为主体,多元化课外教学资源为补充,使教学资源配置模式更加科学合理,避免课内外资源搭配期间出现“主客颠倒”的情况。

  2.4 设置趣味化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积极性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趣味化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锻炼思维,增强能力。教师可以将课本内容进行开发整理,设计课本剧,借助多媒体技术布置演出场景,让学生上台表演,表演的学生可以在演出期间体验人物的内心,而台下的学生则可以借助台上的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样以《草船借箭》一课为例,教师在课堂开始之初可以播放《三国演义》片首曲,而后让学生分别扮演曹操、诸葛亮、鲁肃、周瑜以及东吴军士,在表演开始之前,教师让这些参与演出的学生共同研讨剧本,仔细揣摩人物内心,在表演期间充分展现自身情感,提升表演效果。在表演结束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演出感想,以及是否对课本中的人物形成了进一步的认知。

  除了开展课本剧教学以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对话学习,例如,在《陶罐和铁罐》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学生分别扮演陶罐、铁罐,并进行对话。在对话结束以后,部分学生会发出疑问,好奇铁罐为什么不见了,这种课堂上形成的疑问是宝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钢铁制品生锈的过程,让学生明白陶罐虽然容易碎,但是耐腐蚀,能够长久保存,而铁罐不会碎,但是却会因为锈蚀而消失,通过引入多媒体视频,可以帮助学生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人生道理。

  2.5 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知识点相对分散,而学生自身缺乏构建知识体系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将知识点嵌入思维导图中,通过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联系思维。在备课环节,教师需要准确剖析每一篇课文,将课文中的知识点挖掘出来,教师可以借助X-Mind、Mindmaster等软件制作清晰、直观的思维导图,并带领学生按照思维导图一步步学习知识。例如,在前文提及的《难忘的泼水节》一文中,教师可以按照“什么是泼水节——泼水节中有哪些事物——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为什么周总理受人爱戴或分享你知道的周总理的故事”这一顺序制作思维导图,在按照思维导图完成授课活动后,教师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并记录在课本或者笔记本上,方便日后随时复习。在这一案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提前制作的思维导图,并按照导图展开教学活动,而后引导学生将知识点总结起来,构建知识体系。每一篇课文可以形成一个小的知识体系,而后逐步扩大至单元,再扩大至整个学期的教材,让学生从系统的角度学习知识,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价值。

  3 结论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教师应当善于借助多媒体技术设置多样化课堂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知识,积极引入课外教学资源,并设置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以课本剧、对话学习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最后则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教学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在语文课堂上实现高效学习。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张川镇学区西关小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