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信息化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研究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语文,信息化,教育
  • 发布时间:2024-03-30 16:58

  吴海龙

  教育是中华文化基因的传承,关系着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语文课程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纽带,应当大力加强教育改革,积极创造信息化条件,为乡村孩子提供丰富的学习条件,让农村孩子“上好学”,才能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三观,传承文化基因,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基于此,教育者应当全面明确语文信息化对乡村教育振兴事业的作用,并积极反思当前语文信息化发展的不足和阻力,从教育设施条件、师资力量,以及教学方式等多方面着手,走上乡村振兴教育发展道路,助力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教育是带动乡村发展的关键,是斩断贫困的力量。在党中央及各级政府的带动下,我国乡村振兴事业逐步走向正轨,城乡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但是在乡村振兴发展的同时,许多问题逐渐浮现出来,缺乏人才资源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满足乡村发展的人才需求,应当加大教育力度,创造教育条件,牢记“乡村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的思想,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找到有力支点,履行教育者的责任和担当。一直以来,乡村教育都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短板,乡村教育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乡村振兴必先振兴乡村教育”是乡村教育振兴的根本思想。通过语文信息化教育改革,可以让学生们认识到本土文化,推动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发展,改善文化传承的断层化、文化关注度不足等问题,并为乡村发展输入人才资源动力,以此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发展。

  1 教育信息化为乡村教育振兴带来的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十九大做出的重要部署,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全面小康建设的历史性任务,也是“三农”工作落实的主要抓手。通过大力发展语文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本土文化、传统精神的传承与学习,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缩短城乡差距,通过乡村教育振兴,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1.1 奠定乡村振兴发展人才需求基础

  乡村发展需要人才的投入,而人才的成长需要依靠教育培养,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教育先行,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的现代化。结合现状来看,部分农村正在呈现不同程度的教学质量低、生源稀少、以及教师队伍较弱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教育质量,是一直以来制约乡村发展的短板。对于乡村而言,教育是发展与传承文化知识、塑造文明乡风的关键,也是为乡村建设培养人才的重要支点,在乡村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实施乡村的振兴发展,就应当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在乡村发展期间,教育应当积极融合现代化教育思想与教学手段,通过加强“以人为本”思想的融入,以及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学条件的融合,充分遵循学习主体的成长、发展、学习规律,尊重学习主体地位,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关键品格与必备能力。语文课程中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借助信息化渠道,可以直观、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化传承的兴趣,而学生们通过课间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信息化课程等,可以得到个性特长的培养,满足成长、学习规律需求,激发学习兴趣与热情,为乡村振兴发展综合人才需求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1.2 不断输出现代优质师资队伍力量

  乡村振兴教育,不能缺乏优质的师资队伍,只有优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备优质品格、综合能力的学生。在教育振兴期间,为教师创造丰富的自我提升条件,教师可以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新颖教育思想的学习,应用在教育实践中,以此完成综合人才的培养。

  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主体,如果没有能力较强的教师,那么振兴乡村教育只能沦为空口白话。在语文教学信息化建设期间,从实际行动出发,借助信息化教育改革,实现教学条件、教师待遇政策等方面的加强,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吸引丰富优质的师资力量,增加教师粘合力,让教师找到在乡村的归属感、荣誉感以及获得感,在教育教学中全心为学生服务,安心教学。同时,语文信息化改革,通过为教师创造自我提升的条件,加强专业化培训等措施,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学习渠道、创造学习条件,还可以引导基层群众参与到技能的学习与培训中,让广大群众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培养,以此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1.3 逐步实现本土文化基因传承发展

  在乡村教育振兴的过程中,语文教学应当积极融合本土特色文化,发扬传统文化、精神的优秀作用,同时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与挖掘,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条件。本土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与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本土的手工、绘画、技艺等,都是当地特有的文化内容,通过教育教学,可以逐步实现本土文化基因的传承。通过发展乡村教育振兴,可以统筹当地特色文化,并推动文化的生态治理,构建浓厚的文化氛围。例如,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文化的传承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但是因为外来文化的侵袭,导致当地文化受到极大影响,为了满足经济需求,很多城市都在朝着城镇化发展,相应地也带来了人才流失等问题,影响乡村当地的自然文化环境,以及非遗文化发展条件。但是通过乡村教育振兴后,加强当地文化的宣教工作,加深当地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并通过政策扶持、资源助力等,激发青少年、青年群体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带动当地群众非遗文化学习热情,提升非遗文化的转化力,实现乡村的脱贫致富。

  2 语文信息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阻碍

  2.1 办学条件不足,信息化资源匮乏

  在“互联网+”的带动下,信息化元素逐渐渗透到中小学教育中,并逐步融合在各个学科内。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出了“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在“三农”的不断发展之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的发展,改善了中小学教学条件。部分中小学不仅有了多媒体教室,甚至有了电子白板等设备,但是从宏观角度出发,大部分乡村校园办学条件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信息化资源匮乏。

  结合语文课程教学特点来看,对于信息化条件的需求较大,主要因素在于,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语文都涉及较大的知识面,语文自身具有浓厚的文化背景。教师在讲解课程时,想要丰富学生的见闻,扩大学生视野,帮助学生积累深厚的文化素养,就需要融合较多的知识内容,但是单一的课本知识与图书知识并不能满足学生们的要求,而通过庞大的互联网资源、直观的信息化教学条件,则可以充分满足学生需求。但是当前大部分校园的教学条件有限,很多校园还停留在基础的教育保障水平上,所以想要创造乡村教育振兴之路,还应当找到满足资源需求的措施。

  2.2 师资力量薄弱,信息化素养较低

  在大部分中小学校园中,教师资源结构不合理,教师缺乏编制,以及综合素养高低不同等问题,是制约乡村教育振兴发展的关键。并且结合教师信息化素养来看,很多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仅停留在基础阶段,甚至基础为零,大部分教师面对信息化操作,只能简单地在电脑中输入文字,但是绘制图片、制作课件等能力不足。目前较为严重的问题在于,因为乡村教师薪资待遇等问题,降低了对教师人才的吸引,很多具有现代化教育思想,以及信息化能力的教师都选择进入大城市,相应地也减少了乡村师资力量。尤其是针对语文教师方面,小学校园中经常存在,多个班级、年级同一名语文教师的现象,加大了教师的压力,教师在教学之余,难以有时间提升自身信息化素养。

  3 语文信息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路径

  3.1 丰富教学条件,满足教学资源需求

  随着乡村教育财政投入的增加,许多乡村中小学都已经具备了现代化硬件设施,丰富教学条件需要当地学校与政府等资源的投入,通过加强信息化资金资源投入,为学校购置电脑设备、建设多媒体教室等条件,建设智慧课堂,为中小学搭建信息化管理评估平台,以此优化教师办公条件,满足学生现代化学习需求,当硬件资源跟上以后,才能满足学生的软件资源。

  例如,在教室中添置投影仪、电子白板,以及话筒、音响等设备,不仅可以满足基础的信息化教学需求,还可以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另外,当教学硬件满足后,校园教师应当积极结合网络资源,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大纲等内容,设计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为日后信息化教学奠定基础,教师可以在日积月累的教学中为学生筛选出最符合需求的学习资源。

  3.2 壮大师资力量,推动教育振兴发展

  大部分乡村教师在接受专业教育时,都接受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缺乏信息化素养的培育,所以导致教师自身信息素养较低,采用的教学模式也为传统模式。再加上目前师资队伍薄弱,师资力量匮乏,所以教学条件不足。想要彻底实现乡村教育振兴,就应当解决当前的问题。首先,应当加强教师地位职责感,建设保护教师的权益,以此充分发挥教师公职人员的义务。一方面,应当优化教师的编制,拓宽农村区域教师的编制标准,确保教师地位,并加强教师模范的宣传,以此激发教师的动力,增加乡村教师吸引力,壮大语文师资力量,提升教师地位。同时,在制度建设等方面,应当设置荣誉制度、轮岗制度,并提升教师的待遇,以此保证教师的权益。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应当带动教学实现信息化建设,履行公职人员教育者的义务。教师应当革新自身教学观念,积极学习信息技术,实现自主发展。

  其次,应注重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培育,在实际措施中,可以通过校园及有关部门组织教师参与信息素养培训活动,利用寒暑假、休息日等时间,参与培训,并观摩信息化与德育课程融合的教学研究,以此提升信息素养,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质量。例如,可以通过为语文教师创设微课制作、云平台使用,以及智慧课堂设计等方面的课程,帮助教师针对性地掌握信息化技术,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再次,针对信息化设备的问题,很多教师在接触设备后都出现不会用的现象,对此,应当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培训教育活动,并融合激励机制,对进步快、水平高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3.3 改革教学方式,优化信息化教学环境

  信息化教学方式在乡村振兴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学借助信息化模式,可以将优秀的当地文化、传统文化传达给学生,便于实现当地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但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倦、乏累的态度,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教师应当积极改革教学方式,采用情境教学、问题导向教学、任务教学等方式,融合学生“德、智、体、美、劳”教学目标,让学生实现素质和知识水平的提升。

  同时,根据调查发现,大部分乡村家庭中,长辈都存在缺乏信息素养的问题,且很多家长对于电脑、手机等信息化工具认知水平较低,认为电脑与手机只能聊天、打游戏、浏览视频,以及购物,并不能帮助孩子学习,所以日常不让孩子接触电脑与手机,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信息素养。长期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压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好奇心,不仅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甚至影响学生的日后发展。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信息素养问题,在教师自我提升的同时,倡导学生家长积极学习信息化学习方法,加强对学生信息技术的教学,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教学的质量,为学生未来成才奠定基础,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另外,乡村教育中需要关注的问题除教学外,还有贫困生、留守生的教育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教学资源,创造线上线下结合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课下实践活动,融入到班级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崇尚劳动、学习文化的良好品格,同时也应当融合当地文化、良好品格等内容,在培养优秀人才的同时,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借助语文教学实现乡村教育的振兴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城乡间教育的鸿沟阻碍了乡村发展的道路,从义务教育再到职业教育,甚至教育者的教育能力,都在影响着城乡的发展。所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推动乡村振兴,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工作。为了推动乡村教育的振兴,教育工作者应当全面认识到教育信息化为乡村教育振兴带来的作用,并结合实际问题思考语文信息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阻碍,从多个角度出发改善当前教育环境,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本文从丰富教学条件、壮大师资力量、改革教学方式的角度出发提出措施,以此满足教学资源需求,推动教育振兴发展,优化信息化教学环境,逐步创造现代化教学条件,为乡村振兴不断输入人才。

  (作者单位:华池县职业中专专业学校)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