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小衔接的家园校协同育人保障机制研究

  • 来源:中国教师教育
  • 关键字:家园校,协同育人,保障机制
  • 发布时间:2024-05-17 19:17

  郭荣珊

  重庆市沙坪坝区覃家岗金悦幼儿园 400030

  【摘 要】幼小衔接是一项系统工程,科学的协同育人机制能让家园校三方有机结合,但目前幼小衔接共同体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存在着责任主体缺位、领导机构不明、组织架构不清、专业引领不协同、经费保障不足等问题。通过成立核心领导机构、园校成立工作小组、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专项培训确保权威协同、制定实施经费预算等策略,落实组织保障、人员保障、制度保障、专业保障、经费保障,构建起能支持幼小衔接良性发展的家园校协同育人保障机制。

  【关键词】幼小衔接;家园校;协同育人;保障机制

  一、构建家园校协同育人保障机制的背景及意义

  孩子的发展过程是在家庭、学校以及社区中进行,这些环境都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施加影响。“幼小衔接”是儿童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这一特定阶段的特殊任务,具有连续性、整体性、持续性的特点,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学前教育政策,都指向了科学幼小衔接。

  (一)政策背景

  2021 年3 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该文件明确了幼儿园与小学在幼小衔接中的责任,提出了完善家园校共育机制的举措。[1]2021 年12 月,又出台了《“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重点强调了构建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机制的重要性和加强合作共育实践的必要性。[2]《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规定“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当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计划,作为教师业务培训的内容。”[3] 国家、地方各级政策的出台,让公众对于幼小衔接教育的责任主体认识逐渐清晰。

  (二)构建家园校协同育人保障机制的意义

  科学的幼小衔接协同育人机制能让幼儿园、家庭、小学有机结合,共同向儿童靠拢,各自发挥资源优势,帮助儿童顺利过渡。建立健全家园校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是落实政策的有力抓手,是促进教育生态转变的动力,是实现多方联动自动化、幼小衔接高质量发展的前提。

  二、基于幼小衔接的家园校协同育人保障机制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文献研究方面

  国外学者们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家园校三方协同做好幼小衔接的措施、互动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困难。[4-5] 国内部分学者认为有必要整合家园校三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儿童幼升小顺利过渡。[6]

  但是对于家园校三方协同育人的机制研究较为鲜见,针对幼小衔接的协同育人保障机制研究缺少责任主体,多数的研究都是针对幼儿园、小学双向衔接的联动机制构建,对于构建家园校协同做好幼小衔接的保障机制策略、措施的研究较为零散,缺乏较系统、全面的构建方法体系。

  (二)政策落实与推进实施方面

  自2021 年《指导意见》推行以来,各地开始宣传贯彻,力争新政策的落实。以C 市为例,市级教育委员会、教育科学学院在政策出台后迅速展开了文件解读、相关培训,部署各区进行试点工作;在试点区以组建“幼小衔接共同体”,以就近园、校组成团体,试图深入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科研中心开设了幼小衔接专项课题,鼓励以科研带动实践,实现科学衔接。

  但在落到共同体内的实施情况及效果还有待考察。本研究在对试点区某一幼小衔接共同体的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幼儿园和小学低段家长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家园校三方协同的意识与行为都较少。虽然家园校三方都明确应当参与到幼小衔接工作中,但共同体内的三方联合活动由谁组织、谁评价、谁监督都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针对小学低段教师、幼儿园教师教育协同性的专业培训较少。幼小衔接工作质量没有相应检测、评价行为,也没有将幼小衔接工作质量优劣纳入校内考核制度或奖惩制度中,一线教师对待幼小衔接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构建家园校协同育人保障机制的策略

  本研究在探索高质量的幼小科学衔接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基层共同体内推进家、园、校的有效实施,使相关利益者都能主动发挥自身在幼小衔接中的优势,积极作为,有健全的机制、体系作为保障,才能让科学幼小衔接走实、走深。

  (一)共同体内成立核心机构,落实组织保障

  家园校三方都是幼小衔接的责任主体,但要避免“各自为政”、“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情况。既然都是责任主体,又都是平等的地位,那核心组织就应当周全考量,能站在各方立场共同协商。本研究尝试在共同体内成立家园校三方协同议事团,形成三方协同育人的“领导机构”。成员包含共同体内的幼儿园教师代表、小学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定期联络、召开家园校联合会议,搭建起家园校三方沟通平台,制定实施方案。将联合会议作为三方议事的“决策机构”,拥有组织、监督三方协同幼小衔接活动开展、决议重要事项、讨论相关制度废立、选举下一届代表等职能职权。实现共同体内的家园校协同开展幼小衔接有领导、有组织、有监督。

  (二)园内、校内成立工作小组,落实人员保障

  幼儿园和小学要落实责任到人。在内部建立幼小衔接专项工作小组,稳定组织架构。通常要以校级干部任工作小组组长,亲自抓管理;中层干部任副组长,主要促推动;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实践科学衔接教育活动。小组人员在一年之内应尽量稳定,如有缺位应及时填补。保证幼小衔接工作“有人做”。合理的组织架构、明确的分工、清晰的岗位职责能促进机构内部幼小衔接专项工作的长效运转。

  (三)议事团完善各项管理,落实制度保障

  共同体议事团应集中辖区内各园、各校力量制定管理制度,以保障幼小衔接中各项协同育人活动有章可循。如针对幼儿园与小学的联合教研制度,应对于联合教研的组织者、参与者、研讨内容、活动频率等有明确规定。本研究在实践中探索幼小衔接联合教研的可实施性,认为组织者一定是幼儿园或者小学专项工作人员,其他参与实施的教师都应该参与教研。以构建系统化的衔接课程、衔接方法、活动策略等为主要研讨内容,活动频率保持每月一次较适宜。教研形式可多样化,如双方教师集体备课、 互相观摩课程活动、同课异构、小课题研究等。

  另外还有针对三方共同联动的活动制度、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项培训制度、针对家园校三方的调研评价制度、针对幼儿园和小学工作小组的考核与奖惩制度等,也应结合实践制定出可操作、可实施的制度,认真量化幼小衔接工作,为推进三方协同做好制度保障。

  (四)专项培训确保权威性、协同性,落实专业保障

  专项培训能帮助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及时了解幼小衔接教育发展最新动态、获取科学的策略、掌握有效的方法。是幼小科学衔接的专业保障,但通常是小学培训小学的,幼儿园培训幼儿园的,导致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衔接意识淡薄。要避免“各自为政”的局面,专项培训一定要坚持儿童本位,内容上协同一致,并具有权威性、地域共性,才能真正使教师们学以致用,促进幼儿园教师及小学教师树立科学的幼小衔接意识、掌握科学幼小衔接方法。同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研究能力。只有教师的专业性得到提升,才能在实践中帮助家长建立科学的教育观,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五)做好活动实施经费预算,落实经费保障

  教育是国之大计,加强教育支持力度也体现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目前,幼小衔接工作虽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但经费的投入却非常少。本研究发现,共同体内的经费远不能支持幼小衔接活动的开展,多数活动是由幼儿园、小学自筹经费。家园校协同教育活动的推动本就存在较大困难,在这样的环境下,更不利于协同育人机制的良性运转。如教师培训、活动开展、活动调研、教师幼小衔接工作质量的考核与奖励等都需要有相应的经费支出,共同体内应结合各园、各校的幼小衔接实施计划,制定合理的预算,划拨专项经费投入其中。当然,经费保障不足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与共同体内,行政部门应该展开调研,及时解决各级经费不足的问题,以保障幼小衔接科学有效、长期稳定地运行。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基〔2021〕4号: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 S ]2021.

  [2] 蔡芳婷《幼小衔接过程中家园校合作共育的困境与路径》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2 年6 月.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21〕98 号 ,中华人民共和 国家庭教育促进法[ S ],2021 年.

  [4] 张林玲《当代美国幼小衔接政策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2 年4 月.

  [5] 李娅菲《法国幼小衔接教育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3 年6 月.

  [6] 赖卓华《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家、园、校合作共育模式探索》,教育观察,2020 年7 月.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