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绘本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

  • 来源:中国教师教育
  • 关键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 发布时间:2024-05-17 19:26

  郭文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新和县渭干乡喀拉亚尕奇小学 842100

  【摘 要】2022 年的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以及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就凸显出了教育界重视小学数学教育的迫切性。为了满足新课标的要求,教师们在众多教学方法的应用中,挖掘出了数学绘本的应用潜力,它适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丰富有趣的内容与小学数学知识的严谨性、深刻性形成了互补,缓解了目前数学课堂中普遍存在的枯燥乏味的教学氛围,提高了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为小学数学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文章从绘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价值出发,探讨了绘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数学绘本;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策略分析

  小学阶段是学生奠定数学基础的关键期,也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用数学绘本作为辅助性教学工具来构建数学课堂,对于学生们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同时,数学绘本既适合各个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又能满足他们培养自身数学核心素养的需要。如果教师能将数学绘本融入课堂教学,将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核心素养。

  一、创建教学情境,开展创新性活动

  数学绘本中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作为铺垫,将数学知识与情境有效地融合在一起,简化了知识的复杂性,降低其难度标准,有利于学生们在绘本的情境当中理解知识内在含义。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时,可以借助绘本中生动、形象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进绘本的情节发展过程,达到高度的专注力与投入度。如在《让谁先吃好呢》这一数学绘本当中,讲述了丛林中的动物们为分吃桃子而举行比赛的故事,涉及了有关排序、比较数字大小、区分比较依据等较简单的数学知识内容,适用于统编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中《量一量、比一比》的课程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其故事情节,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创建相对应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充当旁白告知学生们:“丛林中的桃树上结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桃子,引来了许多动物们的关注,大家都想得到这个桃子,所以举行了一场比赛来决定桃子的最终归属者。" 此导入环节可以充分激发学生们对本节课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并且留下了教学悬念,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做好铺垫。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选择扮演自己喜欢的动物角色,如大个子长颈鹿、贪吃鬼鳄鱼、胖子犀牛、淘气包小猴子、爱装蒜的小兔子、扭来扭去的毛毛虫等,积极参与丛林中的" 桃子争夺赛”。在确定了学生们扮演的丛林动物角色之后,教师可以让他们动手用彩笔与卡纸制作出自己需要扮演的动物头像,并且用松紧带将头像制作成可以佩戴的头饰,以此标识每一位学生扮演的动物角色类型,方便课堂上" 桃子争夺赛" 的开展。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头套可以有效提升动手实践能力,活跃其大脑思维,提高肢体的灵活度,是培养学生们数学综合素养的良好途径。在做好准备工作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入比赛规则,即通过" 测量和比较"选出最终的胜利者,但是“比较”的标准并不固定,学生们可以阅读绘本内容,启发自身思维,思考可以与他人进行比较的其他自身特点,并且用测量工具——米尺、直尺等进行测量,作为准确的数据参考。在此过程中,教师仔细观察学生们的数据测量以及比较情况,在适当的时机下给予学生们一定的帮助与启发,促进“比赛”顺利地开展。

  二、改编绘本故事情节,有效融合知识与绘本内容

  数学绘本中包含着大量的信息与图画,具有丰富多彩的知识和故事情节,这就决定了其内容的综合性特点。这时就需要教师对绘本内容进行适当改编,使其更符合当堂课程内容的精确教学,发挥出更适宜的辅助教学作用。如《躲开恶猫的办法》这一则绘本故事讲述了仓库中15 只小老鼠为了躲避恶猫而在会议中讨论办法的故事,在小老鼠们讨论的过程中体现了分类、统计、比较等数学知识,与统编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课本中的《统计》知识相适应。因此教师在对本节课进行讲解时可以借助《躲开恶猫的办法》这则绘本故事的具体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则绘本故事的内容并非与课本知识完全重合,而是有相关拓展性的内容存在,因此教师可以对绘本故事情节进行改编,筛选其中有用的部分,将其他内容进行改编或删除,使其更加适应于本节课的内容讲解,促进精准教学和深度学习的展开,更好地服务于数学课堂。如《统计》这节课以讲解" 平均数"" 复式条形统计图" 为主要内容,任务是使学生熟知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统计原理、学会使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类。因此教师可以将绘本故事中统计小老鼠们最终投票结果的内容进行突出,引导学生们在此环节中学习如何利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对小老鼠们的投票结果进行统计,增强其对统计部分知识的理解。而在开展对“平均数" 的认识与计算时,教师可以在绘本故事中增加一部分故事情节。如在小老鼠们成功地躲避恶猫的情节之后增添小老鼠们分粮食的情节,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提问:“如果小老鼠们得到了三十块小蛋糕,那么十五只老鼠要怎么分配蛋糕才算是公平的呢?" 这个问题就涉及了“平均数" 的相关计算知识,能够增强学生们对此知识的理解,并且学会正确计算平均数,实现精准教学,提高对本节课知识内容的深度理解。

  再以绘本故事《奇妙的三角形》为例。书中以方桌、车轮和金字塔等实物为主要内容,能够引导学生们从中认识到抽象形状的概念和特点,与统编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课本《三角形》的知识相契合。教师可以以这本绘本故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们在学完基础知识之后阅读绘本,使其逐步明白图形与实物之间的联系和转换,从而培养出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在《奇妙的三角形》这则绘本故事当中还存在着对于三角形的中垂线、与圆形的结合等较高难度的知识点,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较大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将此部分的内容忽略掉,重点突出绘本中有关于三角形的认识、不同种类的三角形以及三角形的性质等与课本相适应的知识点,帮助学生们从绘本中提取更多有用的知识点,辅助课本教学,达到更加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此外,在这则绘本中有许多由各种各样的三角形组合而成的动植物图像,色彩鲜艳、明丽生动,数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在草稿纸上临墓这些有趣的图画,在此期间进一步教会学生们对三角尺、半圆尺等数学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大脑的思维灵活度,为数学课堂增添更多的趣味。

  结语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巧妙地运用绘本进行辅助教学对师生互动和有效教学而言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绘本教学能够解决学生们对有关数学知识的错误性认知,开阔其数学视野,提高其数学核心素养。另一方面,绘本对创新数学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师生互动频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们要科学看待将绘本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通过积极探索并且正确使用数学绘本进行辅助教学,将其效果发挥到最大,赋予小学数学课堂更多的活力与升级,给学生们带去高质量且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吴芳芳. 活动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 西部素质教育,2022,8(11):183-186.DOI:10.16681/j.

  [2] 张文亮. 运用信息化构建小学数学趣味课堂[J]. 科学咨询( 科技·管理),2022(06):251-253.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