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初中,语文,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7-13 10:29
谭 鑫
传统文化是每个民族的文化底蕴,而中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应主动地了解民族文化底蕴,学习传统文化。近年来,许多教师在开展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了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因此,本文着重阐述了将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学语文课堂的意义,并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探讨。
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已自成体系。在人民群众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传统文化对人们的一言一行都有很大的影响。但近年来,由于涌现了许多新的社会文化,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从而使人们形成了“不均衡”的文化传承趋势,这不但会对社会公德产生一定的冲击,也会对人们的道德品质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要改变这一状况,就需将传统文化教育逐步地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中。中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许多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所以,若想让初中生真正地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就需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从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从中学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由于教材中的文章会涉及到传统文化,所以在中学考试的时候,往往会考查学生一些经典的著作,而这些经典的著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如果教师采取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不当,不仅无法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还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抗拒心理。有的教师一直秉承着“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只会按照考试大纲来进行教学,在课堂上也只采取了“机械式”的授课方式,对教学内容的剖析不够透彻,这种做法不仅不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反而会让学生觉得自己所学的东西很单调乏味,很难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很多时候,中学语文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很少会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来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一些教师虽然具有传承的意识,但这些教师却采用了错误的教学方式,例如单纯地进行形式化教学,很难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地提起兴趣。要想让教师将传统文化知识科学、高效地渗透到中学语文课堂上,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新的教学模式,以此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重要价值
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若将其融入到中学语文的教学体系中,就能让初中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了解,极大地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很高的战略意义。
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能让学生的发展更加全面,还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例如,在进行语文教育时,把“礼仪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整体的文化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对传统文化有清晰的认识。
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助于中学语文教学制度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例如,在进行中学古代诗词的教学时,可以将这些诗词进行系统的归类与分析,在讲解诗词含义的同时,对其内容进行扩展,从而引起中学生对古代诗词的浓厚兴趣,教师通过系统地教授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逐渐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行合一”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传统文化有着涉及范围广、传播能力强、教育意义丰厚等特点,所以,只要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就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能有效地推进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学语文教育是以“立德树人”和“素质教育观”为核心来开展教学活动的。只有把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中,才能拓宽教学的范围,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中学语文教育彻底摆脱传统“说教”的误区,例如,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国学大讲堂”活动,举办传统文化研讨会,这些活动都可以有效地拓宽中学语文教育的教学范围。
3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措施
3.1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学习传统文化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课程教育正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教育部也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的重要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这一理念。无论是中学的语文科目,或是其他的科目,教师都需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多种不同的角色,既是教育的决策人,也是教育的指导者。中学语文教师应及时了解全体学生的真实心理状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以这些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又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成效。要想实现以上这几点目标,就需要中学语文教师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在进行中学语文教育时,教师依靠自己深厚的文化基础和职业素养,对学生无法理解的问题进行解惑,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
3.2 深入挖掘古诗中生动有趣的素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想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就需要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同时要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案来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深入发掘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将这类元素与教材相融合,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素养。例如在对《桃花源记》这篇课文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文中武陵人的冒险经历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探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开始时,教师粗略的翻译文言文,让同学们能够理解其中的故事,从而引导学生对文本中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到教学之中,这样进行教学可以极大地改善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具体情况提问:“桃花源的人在了解武陵人的基础情况后,为何会如此热心地接待他?”通过这些问题,自然而然地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热情好客的精神表现出来,让同学们能够理解这种热情,理解到让宾客感到亲切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3 诵读古诗词,感知传统文化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由此可见,通过诵读的方式来对古代诗歌进行学习,可以取得不错的学习效果。“诵读”,实际上是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可以将朗诵人与古代诗歌的感情连接起来,把晦涩难懂的诗歌变成生动的文字,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古人的情感,品味中国历代先贤的作品。所以,在中学阶段,要使古代诗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应用,教师就必须把诗词的诵读当作主要的教学内容。通过诵读,使学生的眼睛、嘴巴、耳朵和心灵得到锻炼,学生通过双耳去感悟声音的形式,将自身的想法和情感融合在一起,从而体会到诗歌中所包含的情感和哲理。
“诵读”并非要让学生对古诗词死记硬背,而是要引导学生去掌握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得知识。首先,教师让学生进行诵读时,要让学生完全地调动自身的感官,通过多感官体验使学生达到诵读的目的;其次,要让学生多读几遍,通过不断地诵读,反复地对内容进行理解。最后,诵读要有特定的方法,教师可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诵读方式,譬如男女互动诵读、小组诵读等,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独特韵味。
例如,笔者在教学生《富贵不能淫》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将几种诵读方式运用到了课堂上。在诵读之初,笔者要求学生缓慢地进行诵读,留意文中那些难以理解的词语,并要求学生通过逗号与句号把握好句子的层次感。在指导学生诵读的时候,让学生从孟子的年代和语境中感受孟子在这篇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情绪,通过语气和语调的差异,感受这篇作品的气势。另外,笔者还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同学们对这篇文章进行诵读,比如,跟着录音诵读、男女结合诵读等,读得越多,越能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旨。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笔者还要求学生留意诵读时的节奏感,要把握字音、停顿和重点,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气势。通过这些诵读过程,教师和学生都能体会到这篇文章中所蕴含的那种不惧权力、敢于追求公正的精神,这种精神不管过去多少年,都会存在于岁月的最深处,永不磨灭,在中华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永远闪耀着,激励着无数的人坚定着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
3.4 创新传统教学方式,适当融入传统文化知识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国内中学语文教育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教育方法与观念,教师要转变这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和观念。通过新的教学方式,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可以运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置身于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感受传统文化独特的文化韵味。例如在对《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进行讲解时,教师要运用情景式的教学,让学生对故宫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并在开课之前,为学生放映纪录片《国家宝藏》等与故宫相关的影视资料,让同学们在教室里欣赏到纪录片的同时,也可以全面地了解故宫的传统文化,见识到文物的保存与修复,然后,学生将会认真地反思目前国内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还有这些文化遗产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分别是什么。教师通过这样新型的教育方法与观念,使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得到了很大提升,同时,也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3.5 定期组织传统文化活动,实施传统文化渗透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应对所学到的内容进行灵活应用。教师要开展多种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使学生能够从活动中感受到文化的本质。例如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安排同学们诵读《论语》《三字经》《诗经》等经典的文学著作,让学生在接受这类著作熏陶的同时,对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此外,还可以安排同学在中国传统的节庆活动中认真地观看各种形式的民俗活动,例如在中秋节,教师可以安排同学去广场观看民众是怎样过中秋节的,并以此作为主题,让每位同学都能写出自己对中秋节的认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影响。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知识感悟。
3.6 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国内的初中语文教材,已经为学生准备了富有传统文化知识的诗词、散文、小说、戏剧等。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我国传统的文化底蕴和其深厚的内涵,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对传统的文学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应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使学生从思维层面上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培养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适应的价值观念。
(1)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诗、词、赋是中国历史上最璀璨的文化瑰宝,而中学生所掌握的诗、词、赋更是其中的经典之作。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前应进行备课,全面地去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体会在那个时代背景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绪,并将这些知识毫无保留地呈现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死板地照搬教材,把某些观念强塞给学生。要用唯美的言语,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到中国诗歌的魅力。从《陋室铭》中感悟“唯我之道”的崇高意境;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中体验作者远大的抱负。这些艺术作品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让人们能感受到古人们伟大的情怀,感受到生活的真谛,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精神食粮。
(2)初中语文课本里,除古代诗词外,近代的散文、长篇小说也非常出色,同样能凸显传统文化深厚的内涵。现有的语文教科书,更是在新的教学理念下,为中学生挑选出了更加出色的作品,如鲁迅、杨绛、钱钟书等人的著作更是让人惊叹。在新的教育体制下,教师要根据新的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新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3.7 通过日常教学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初中的语文课本里,不仅包含了为初中生挑选的优秀作品,还涵盖了许多综合性质的课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在综合性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会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入手,向学生讲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各个民族的传统风俗。在全面开展综合性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要详细地了解传统的节庆、民俗,然后教师利用节庆主题,让学生自己寻找和记录对应的节庆习俗。使学生对中华传统的文化有更深的感触,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让学生爱上自己的民族文化,自觉地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局限初中的教材,要始终牢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把自己的观点与教材的内容相结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多发表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最终,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经过了五千年的发展之后,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4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把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祖国未来的花朵当作自己的首要职责,让更多的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中学语文教师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认真地学习、研读课本内容,找到一种能完美融合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堂教学方案,培养学生学习优良的民族传统文化,让学生累积传统文化知识,从而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语言阅读能力、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随之提升。此外,教师要与时俱进,充分运用网络资源,适当地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学习,让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人。
(作者单位:吉林省延吉市第六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