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探析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语文,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7-13 10:36
杨 倩
随着教育的与时俱进,我国小学教育又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和高度,一改原来传统式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逐渐变得现代化和先进化,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小学语文教学属于现代化教育的初级阶段,教师要对此有全方面的认识和考量,对小学语文教学展开全方位的探索,以提升小学生的思维水平。
美育是指以一种“优美”的教学手段对学生展开全方位的素质教育,这个过程极其漫长,也就是说短时间内想要实现美育教学是不可能的。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小学阶段的教育要从语文入手,以帮助学生打好坚实的学习基础。基于此,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的有效策略,希望可以加强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作用。
1 美育教育的必要性
1.1 把美带到生活当中
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美育教育是十分关键的步骤,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体现语文的“美感”,那么整个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失去原有的意义。正所谓: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美”无处不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小学语文教学更是充满了“美”。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中渗透美育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甚至教师可以将美育教育带入到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教师都要一如既往地宣扬中华文化的美,这才能够将语文的美利用到极致,使得语文美深深印在小学生的内心深处,帮助他们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语文教学手段和方法,从而充分体现美的价值和作用,让语文教育和美育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的价值最大化。此外,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切忌急功近利,需要搞清楚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给学生接受知识的时间,扎实走好脚下每一步路,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1.2 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境界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这不仅包括学生,还包含教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方面,教师既然要给学生传授美育教育的相关理念,那么就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的美育素养要达到一个极高的程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利用美育教育,才能做好学生学习生涯的引路人,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需要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来加强对美育的探究和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从教师和学生两种不同的身份来看,美育教育都发挥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因此,实现美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完美衔接是必然的举措,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和学生真正从思想上意识到教育的价值,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1.3 美育教育是培养德行的重要手段
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是教育的目标,具体包括学生的言、行、举、止以及仪容仪态。综合学生的校内和校外表现,才能以小见大观察到学生的德行,因此培养学生的美育理念势在必行。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充分渗透美育教学,是培养具有德行兼备的学生的有力举措,能够让美德深入学生的骨髓,让他们成为具有同理心的人,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同时,德育和美育对于学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两大部分,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使他们在学习方面可能存在独到的见解和看法。因此,小学生要认识到两者的重要性,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来对语文知识有清晰的认知,使自己在学习上有所获得。
1.4 把美育看成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教育的最大作用是教书育人。从美育教育的角度上来看,学生接受美育教育的洗礼,可以知晓美育教育的价值和内涵,有利于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培养,深层次感受到美育教育的奥秘,不断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美育素养,是小学生全方位发展的一大助力。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掌握美育的内涵和本质,才能够充分明白“我国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等问题的核心突破点,最终培养出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高素质人才。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技巧为主,这其中少不了美育教育的身影,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是推动现代化教育的有力举措。首先,教师要学会变通,自己先深入了解美育教育理念,积极地实现自我学习和深化;其次要从美育的本质出发,去探究美育的价值,以实现小学语文课堂与美育教育的完美结合;最后,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自我的提升和发展,实现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 对小学生开展美育教学的重要途径
2.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
语文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意味着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人文关怀和人文导向,而这正是美育教育的优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体现人文关怀和人文导向,是美育教育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关键所在。但基于现实来看,小学生模仿能力突出,但他们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所有的关于美育素养的想法都来源于教师和家长。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从而真正突破种种困难,帮助小学生建立优秀的品格。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小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现象,教师要学会课堂留白,促使小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探索教材文本内容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不断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道德素养,实现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同时,教师要分清主次和侧重点,在进行美育教育时,一定要与教材紧密衔接,不仅能帮助学生习得学习技巧,还能锤炼学生的道德素养,塑造他们的品格。
2.2 以学生为本,实现小学生的健全发展
小学生处于心理状况的敏感期,十分关注教师的表扬和批评,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天大的事情。所以,教师需要在这个敏感阶段关注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好科学的心理引导和课堂引导,实现语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充分体现美育教育的成果。
教师要时刻关注小学生的情感状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对学生展开全方位的塑造,帮助他们成就个性化的人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来开展小学语文美育教学,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与学生共情,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受,真正做到“乐在其中,学在其中”。教师应该意识到语文教学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况都需要专业的指导,教师秉持着对学生负责的教学态度,就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素质来开展个性化的指导,改变学生自我封闭的学习状态,使他们在心理状态上发育健全,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和生活。
同时,美育教学不是一个短暂的教育阶段,而是一个长期的思想渗透过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也要学会对自己展开长期的思想教育,这才能加快小学语文与美育教育相融合的步伐,进而引导学生发觉身边一切美的事物,使他们在面对未来不可预知的挫折和困难时,都能保持稳重的良好心态,向阳生长,这正是我国创办基础教育的初心和价值所在。
2.3 统一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美育教育就是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相互连接起来,使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不以贫穷为耻,也不骄奢淫逸,充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了更美好的未来不断努力奋斗。因此,美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就是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缩小,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联系,让学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内涵,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为了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缩短二者的距离感,教师要学会走下讲台,积极融入到学生中,用一些生活常见的故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学生与自己的共鸣,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学生传播正确的价值导向,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另外,关于“物质生活”,教师可以借用名言名句,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如“摆脱物质的诱惑,自寻心灵的一片乐土”“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他们的全方位发展。
2.4 利用其他载体加强美育教育
美育教育很难独立发挥作用,其须附着于其他的载体之上。
音乐属于一种美学符号,本身就属于美学教育的领域范围内,利用音乐实现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升华是十分有意义的举措。小学语文美育教育可以附着于音乐之上,借由音乐作品来实现美育教育。众所周知,《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是可以以歌唱的形式呈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可以利用音乐建立学生的音乐美感,并引导学生探析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等,可以加强小学生对美育的正确理解。由此可见,利用音乐的方式展开小学语文美育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还可以提升他们在音乐方面的造诣,甚至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有利于实现小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3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元素
3.1 品读语文课文,塑造高尚人文品格
在任何教育阶段,学生都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是加强小学生语言基础和能力的推动力量,是他们日后好好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基石。小学语文教学体现的美育元素着重体现在品读语文教材文本内容上,语文课文蕴含的教学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学生只有掌握了课文的本质和内涵,才能不断完善自身的不足和缺陷,成为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
从教师方面来说,小学语文教学一般从课文解读开始。为了提升小学语文教育的有效性,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想象空间,同时要学会利用各种手段来创建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兴趣”这位老师的带领下,快乐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接受知识的洗礼和锤炼,不断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和素质。
从学生方面来谈,首先小学生要提升自我的认知,不仅是对语文的认知,还应该正确认知美育教育,从而实现自我意义上的升华。例如在学习某一课程时,学生可以提前对课文进行预习,了解本节课的教学方向,这样在教师讲解课文时,就能紧跟教师的课堂节奏,在语文课堂教学结束后,小学生还可以及时复习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不断习得课文的重点内容,在反复温习的过程中,深层次体会其中蕴含的美育理念,一步步实现学生自我蜕变过程,实现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3.2 面向现代化,积极与美育教育接轨
小学语文教育必须要积极与时代接轨,教师应考虑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会用拟人化的语言来生动地诠释平等、和谐的价值观,积极与美育教学生动化的语言相接轨,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
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中体现在有充分的课堂引导和德育教育意义,不断加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塑造他们品格和品德,是实现基础教育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在小学语文当中做好课堂引导的关键在于化被动为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而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心理,就需要充分做好美育教育,教师要学会采用生动化的语言来鼓舞学生,例如“你真棒”“这位同学答得十分不错,大家要向他看齐”“你的作业完成得十分优秀”等,满足小学生的“求表扬”心理,使得小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语文课堂学习中,最终形成对语文课文的正确认知,树立正确的三观。需要关注的是,教师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和美育理念,使得教育有迹可循,体现语文美育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为我国教育其他学科的改革提供思路。
3.3 通过美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美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远大抱负和崇高理想,使学生学有所得。
美育教育对于学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指利用美学来完成自我教育和自我意义上的升华,运用到小学语文中就是实现学生对语文知识进一步学习和理解,积极引导学生在美育教育方面做出改变,帮助学生提升美感,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所谓的美感教育是指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高度和深度,有利于提升小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在自我教育中逐步树立起自身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实现小学生的自我价值。为了提高小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体现美学教育的教育意义和作用,教师需要切实去了解语文美育教育的核心内涵,才能探索出一条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并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推动小学语文美育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使得语文教育蕴藏在美育教育中,美育教育彰显语文教育,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
3.4 品读自然语言,帮助小学生回归自然、亲近自然
语文对于学生来讲是一门基础性的语言,只有学好了这一门语言,才能让语文发挥出主导性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要考虑小学生有亲近自然的天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自然语言,帮助小学生尽快地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帮助学生在自然语言的品读当中感受到语文教学的指导作用,了解语文课文文本内容的真谛,提升小学语文教育的高效性,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然语言的魅力和美感,实现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顺应了现代化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十分明智的做法。为了小学语文教育与美育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师必须要深入了解美育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并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在考虑小学生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进行变革,使其更能顺应现实教学现状,让小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在兴趣的指引下接受知识的洗礼,不断锤炼小学生的各项素质,使其成为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真正体现小学语文美育教学的价值。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邵寨中心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