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实践创新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

  • 来源:中小学教育
  • 关键字:小学信息技术,实践创新,素养培育
  • 发布时间:2024-07-29 17:07

  解苗苗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龙江小学校)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当代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实践教学已经从理念上、形式上得到了较大的改变,教师更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从教学方案的设计中融入了学生的自主探究部分,以寻求提升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的方法与策略,并从信息技术实践学习的前置化设计、模块化设计到后期评价加以完善,组成了完整的实践创新素养培养计划。本文从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出发,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等内容,提出了几点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策略与方法,旨在为教师提供可行之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实践创新;素养培育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4)6-023-01

  引言

  当代中国小学阶段学生个人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创新实践”,此方面的素养是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基础素养,作用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并成为学生的必备品格。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当重视,对学生数字化合作与探究能力的培育,信息技术在编程任务等模式的教学中,最能考验学生的思维品质,将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学习任务发布给学生,让学生自行组成探究小组来完成实践,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对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致力于拓展新的教学资源,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让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一、优化学习前置化方案,布置小组探究式任务

  小学阶段的学生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比较基础,这源于此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主要是为了巩固学生的基本信息技术素养,而并非让学生掌握过多的设计内容,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可以布置一些前置化的教学方案,让兴趣更足且能力更强的学生有空间施展自己的想法,而其他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在其带领下,逐渐对信息技术实践任务做出深入的探究。关于学习前置化策略的布置,教师必须要参照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些特点,可以设置一些小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实践的问题,譬如在“趣味编程”中,先让学生模拟画图,将自己的想法以图示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师在之后的学习中,再对本节课学生要完成的创新设计任务进行逐层分解,让学生按照不同的任务要求逐步完成,而不是直接将任务交代给学生,此过程中的任务节奏是在教师的掌控之下有序进行的,学生只需要按照教师发布的内容做出相对应的设计即可。为此,教师还设计了“前置学习单”,将各个小问题在“学习单”中标明出来,学生可以从中清楚的看到哪些内容需要再课前预先解决、哪些内容可以在课堂上和小组成员共同解决,学生会对本节课的教学具备初步了解。这一方法解决了学生个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也极大的缓解了课堂教学的压力[1]。

  二、制定教学模块化活动,实现过程可视化展示

  当代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也开始尝试融入一些“少儿编程”的教学内容,为的是从小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应用能力,让学生初步接触一些简单的编程知识,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模块”,就是“少儿编程”中接触频率较高的一个专业词汇,主要指代为完成某一功能设计或者一段程序所需要的基础“构件”,类似于积木模型中的“一小块”。当学生面对一个比较复杂的编程问题时,通常可以将程序中完整的功能项目划分为若干个小模块,再由小组内的成员分别承担不同小模块的设计工作,分工协作就可以完成整体的设计过程。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将各部分的模块内容以“任务清单”的方式展现出来,并做好“微视频”之类的教学材料,课堂中如果某一方面模块的学生力不从心时,其他组员可以共同承担起任务分担的责任,由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并完成总体的学习任务。从实践中可以看出,往往小组合作的探究过程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为此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融入自己的思维,如果组员出现超出计划预料的情况,其他组员可以自动“补齐”,良好的合作意识可以帮助学生亲身从实践中获得经验与认知,不仅是增强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意识,同时也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了空间[2]。

  三、做好课后客体化评价,给予学生反馈式建议

  对于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完成的探究任务及取得的实践成果,教师要及时的给予评价,从客观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及不足。通常在教学中采取可视化的评价方法,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关注,教师可以借助“评价单”的方式,将教师的主观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相结合,从多个维度对学生的实践创新素养予以反馈。比如在学生的自我评价单中,评价的项目包括本节课的探究技能、合作精神与成果汇报三个方面,具体可以分为个人参与学习交流的积极性、小组成员能否互帮互助、是否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学生所掌握的测试与修改方法、学生是否足够了解其中的步骤等等,多个方面的评价内容组成了整体的自我评价结构,评价等级从优秀到良好,再到需要努力三个等级,给予学生完整的反馈。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发布评价的主体不同,过去一直沿用教师主体评价的方式,并不能有深度的促进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思考,而学生自评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成为提供评价的主体,重新思考自己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并引发学生对实践成果的反思,促进学生对自我真实学习状态的了解,完善原本的教学评价结构,可以贯穿于学生探究的全过程,这是以往的评价应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教师可以立足于此方面的应用,使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思维得到内在驱动[3]。

  结束语:

  在当代小学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素养,就需要加强对学生信息技术基础操作能力的培育,使学生充分掌握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为学生设置阶段性的学习任务,遵循客观的教学规律与学生的学习特点,依照信息技术的课程标准,采取巧妙的教学设计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并形成与之相适配的教学方案,在其中融入更多的实践性元素,从中探寻出有助于学生创新素养分散发展的成长之路,并且要重视教学评价的应用,为学生提供客观且具体的教学指导,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参考文献:

  [1]权超.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教学机制的策略[J].科幻画报,2021,(02):206-207.

  [2]殷永发.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实践[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9):238.

  [3]刘珍.基于核心素养下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时效性[J].试题与研究,2019,(10):59.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