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路径探寻

  •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 关键字:小学语文,高年级,古诗教学
  • 发布时间:2024-08-23 14:39

  脱秀玲(甘肃省镇原县屯字镇中心小学)

  摘要:古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篇目逐渐增加,对学生古诗学习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彰显育人功能,发展核心素养,加强学段衔接,注重课程整合,已经成为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的全新要求。文章先概述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现状及教学要求,再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的路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古诗教学

  古诗,融入了诗人的情怀寓意,富有独特的语言韵味,蕴含深刻的文化底蕴,是强化阅读感知、启迪心智发展、丰富审美体验、发展审美想象的宝贵资源。古诗教学从低年级到中、高年级,在咏物写景的基础上融入了情感内涵和思想价值,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统编版教材”) 古诗篇目明显增加,对学生的阅读要求随之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古诗教学的重要价值。因此,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 要求,探讨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现状

  1. 重知识、轻素养

  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重知识、轻素养,教师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诗句翻译和知识讲解等,对学生的古诗涵泳、音韵技巧、画面感知、节奏把握、情感理解等能力的培养关注较少。很多学生对古诗鉴赏的术语毫不了解,也不会欣赏古诗,对古诗中常见的意象较为生疏,这将限制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2. 重理解、轻体验

  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往往以“教师解读+ 学生练习”的形式为主。虽然学生能够熟练说出作者介绍、古诗大意、情感表达等,但由于朗读指导流于形式,朗读活动的开展不够深入,古诗想象力培养不足,学生无法从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更难以从中读出古诗应有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3. 重主导、轻探究

  古诗教学要做到收放自如,就要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教师的“导”要清晰,有详有略,不蔓不枝,这样学生的“学”才能得法,才会卓有成效。然而,当前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教师主导得多,重点、难点要讲解,知识细节也要梳理,自然就压缩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导致留给学生诵读、品味与探究的时间不足。

  二、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要求

  1. 强调语言表达

  《标准》对第三学段(5 ~ 6年级)“阅读与鉴赏”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由此可见,小学阶段的古诗阅读是以语言为基础的,由感受语言之美到情境想象,再到情感体会,学生的古诗阅读能力不断提高。为此,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应该紧扣文体特点并以语言为抓手,在反复诵读中由表及里,让学生描述古诗画面,感悟古诗情感,探究古诗理趣,学习古诗技法。

  2. 强调学段衔接

  统编版教材中的古诗从低年级到中、高年级,其内容由简到繁,篇目由少到多,体现了教学的连贯性。为此,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应该加强学段衔接,以低、中年级的古诗篇目为根基,充分调动学生的古诗储备,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3. 强调课程整合

  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不是孤立的,它应该与生活相连,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使学生联系旧知学习新知,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动态课堂。教师可以将美术知识融于古诗教学中,让学生从色彩、线条、构型等方面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之美,体会古诗所描绘景物的审美特征;还可以将音乐知识融于古诗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古诗的节奏感,感受音韵之美。

  三、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路径

  1. 以读为本,培养语感

  《标准》对第三学段(5 ~ 6年级) 的语文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基于《标准》对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的要求,教师应该重视朗读的作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让学生从朗读中感知古诗的音韵、节奏、意境,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又能使学生在古诗朗读中培养语感。可以教师范读,让学生在模仿中感悟古诗的抑扬顿挫;可以配乐朗读,让学生融情入境,进入古诗赏析;可以小组赛读,充分激发学生的古诗学习兴趣;还可以情景演读,让学生多感官参与朗读。这样,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吟诵古诗,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审美体验,并内化为语文核心素养。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浪淘沙》这首诗时,教师先提出朗读要求:读对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根据要求,自主查阅工具书,认读“簸”“淘”“涯”等字,为朗读作准备。学生可以同桌合作,一人朗读,一人正音,感受合作朗读的乐趣。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学生尝试辨别古诗节奏,把握好轻重音、停顿、延长等。在“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一句的朗读中,如果起调太仓促,“河”没有拖长音节,“万里沙”的语速过快,便读不出绵长悠远的意味。这时教师不妨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模仿,标出重读、延长读的字眼,这样朗读效果会更好。

  2. 巧用教材,感知诗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注释、阅读提示等,是学生文本阅读的重要信息补充,对于学生联系古诗背景、理解古诗大意、把握古诗特点具有重要作用。插图与文字相比,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和趣味性等优势,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学生鉴赏古诗的切入点,有助于学生感知诗意。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江南春》这首诗时,教师以教材插图导入古诗内容,让学生观察江南春景图,说说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征。学生观察图片,找出绿树、红花、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等景物,郁郁葱葱的绿树与鲜艳明媚的红花相互映衬,依山傍水的山村,烟雨蒙蒙的春日,这是江南地区所特有的景象。教师顺势设疑启发: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明媚动人的江南春日美景图。诗人用“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诗句将这些美景连缀成图。一个“映”字,将红花绿树交相辉映,江南春景绵延千里的画面勾勒了出来,而“啼”字则极富动感,以黄莺啼鸣写江南春日的生机勃勃。试调动你的感官,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出发赏析江南春日的美景,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烂漫的红花、青翠的草木、山水相依的山村、迎风招展的酒旗,读诗句,仿佛听到了鸟儿的鸣叫,仿佛嗅到了酒的香气,仿佛感受到了烟雨扑面,那就是江南春天的气息。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景色里,诗人不是陶醉,而是深沉感慨。他又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诗人看到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联想到了南朝统治者崇佛迷信的故事。由此,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这一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人由江南春日美景聚焦于南朝的兴亡历史,南朝遗留下来的很多古寺和楼台,在蒙蒙的雾雨中忽隐忽现。诗人在描绘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感叹南朝的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讽喻之意。

  3. 展开想象,理解意境

  古诗欣赏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它不仅有知识的参与,思维品质的发展,生命体验的融入,文化的理解与想象力的培养,还是阅读者与文本深度对话的过程。小学生虽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情感,但是古诗语言凝练、节奏跳跃,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教师从学情特点出发,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大胆想象,积极表达。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时,教师在学生朗读感知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古往今来,西湖美景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他们游赏西湖、流连西湖,为西湖的美景所陶醉,为西湖的文化所吸引,于是写下许许多多有关西湖的古诗名篇,尝试说出一二。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自由说出有关西湖的诗词名句,从“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从“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到“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学生边说诗句,教师边以课件呈现相应的图片与文字,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理解意境。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围绕西湖雨景展开合理想象,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这样学生以问题为驱动,用黑云翻墨图、白雨跳珠图、狂风卷地图、雨过天晴图来概括古诗画面。然后,学生结合具体画面,自由展开想象,欣赏古诗意境。为了让学生在放飞想象的同时又不脱离诗句意蕴,真正深入古诗来理解意境,教师可以提供赏析示例:我最喜爱黑云翻墨图,从“黑云翻墨未遮山”,我仿佛看到了西湖雨前美景,将“黑云”比喻为“墨”,写出了乌云压顶的雨前情景,一个“翻”字形象地写出了黑云翻涌、大雨将至的西湖景色。随后,学生可以依据教师的示范,展开想象,描绘自己喜欢的古诗画面。

  4. 融入活动,体会审美

  小学高年级的古诗往往采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以事寓理。如果仅靠教师讲授,缺乏必要的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的活动,那么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就会千篇一律。为此,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可以开展“画古诗”“演古诗”“唱古诗”“编古诗”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多感官参与古诗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活动,从中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和韵味美,实现从“言传”到“意会”的飞跃。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这首诗时,教师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秋思”,思考应该着重以哪些景物点染秋思,并用简笔勾画出来。在“画古诗”的活动中,学生欣赏月照中庭、寒鸦栖树、露湿桂花、望月怀人等画面。其中,月色是寂静的,寒鸦是无声的,露珠是微凉的,桂花是幽芳的,而望月的人则是孤独惆怅的,这些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组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清冷、寂静的秋夜望月氛围,更能突出秋思怀人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带入诗人的角色,想象望月怀远的画面,并思考:身在异乡,秋夜微凉,月色澄澈,独对一轮明月,你不禁想起了远方的亲人,那么你看到的月色是什么样的?你会对明月说些什么呢?学生发挥想象,融入诗境,体会诗人身在异乡独自赏月的情景,感受诗人孤独而惆怅的情感。随后,教师圈画“十五夜”这一特殊节日,让学生放飞思绪:月圆人不圆,面对中秋明月,诗人会作何感想?借明月寄托思念之情。因为无法与家人共同赏月,所以诗人的内心是孤独的、清冷的、失落的。他看到满地的月色是清寂的,桂花上的露珠是湿冷的,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这样,学生在交流与表达中理解古诗旨趣,培养想象力,丰富自身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古诗鉴赏水平。

  5. 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标准》对小学生的阅读量给出了明确要求。而统编版教材中的古诗既有课内篇目,又有课外篇目,两者共同构成古诗阅读体系。高年级作为小初衔接的关键阶段,既要让学生学会古诗鉴赏的方法与技巧,又要让学生具有足够的文化底蕴。而单纯依靠教材中的古诗篇目难以满足学生的古诗阅读需求,也不利于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因此,在教材篇目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1 + X”古诗教学探索,为学生适当补充古诗资源,课内古诗教学与课外古诗阅读双管齐下,让学生在古诗量的积累与质的提高上均衡发力。为了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诵读比赛、古诗接龙等趣味活动,分享交流古诗积累成果,让学生感受到课外拓展的乐趣。仍以《十五夜望月》这首诗为例,教师让学生以“月”为主题,搜集有关“月”的古诗词。学生搜集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句,感受古人在古诗中借月抒怀、托物言情的艺术表达。此外,教师还可以从“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入手,让学生品味诗人的思念之情的委婉表达,然后由课内到课外,交流有关“秋思”的诗句,结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等诗句,从游子、征人等角度品味秋思,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这样,学生既增加了古诗积累,又丰富了文化积淀。

  总之,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应该立足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需求,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突出古诗本身的语言特质、审美价值、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古诗阅读中全面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不断提高审美趣味,进而接受文化熏陶。为此,教师应该深入研读《标准》,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古诗活动中自主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建构、思维发展、审美鉴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汪淑琴. 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小学古诗教学策略[J]. 甘肃教育研究,2021(1):84-87.

  [2] 张海宏. 小学古诗教学之“读”“品”“联”“用”[J]. 语文建设,2021(10):34-36.

  [3] 林顺达. 打破古今屏障,探析诗词精髓:小学语文高年级古诗教学方法研究[J]. 学周刊,2017(31):57-58.

  [4] 苏伟毅. 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古诗教学[J].语文建设,2017(30):7-8.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