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策略研究

  •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 关键字:新课标,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
  • 发布时间:2024-08-23 14:55

  张晶丹(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南京街第九小学)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介绍语文课程标准的前后变化时,在课程内容结构变化上提及“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基于此,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对语文学科的跨学科教学研究。文章以语文学科教学为基础,以教学内容、课程知识、教学手段为研究对象,探究语文跨数学学科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

  跨学科教学是指以各学科共有的知识为立足点,整合相关学科资源,实现在各学科间找到交叉主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跨学科教学具有打破单科教学定式、开拓新的教学方向的优势;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其具备综合呈现各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形成兴趣驱动意识的优势。以此为基础,文章以跨学科教学为根本,从形象化展现语文教学内容、具体化解答语文课程知识、多样化选择语文教学手段入手,具体阐述语文跨学科教学策略。

  一、应用数学知识形象化展现语文教学内容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 的指导下,教师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数学知识进行跨学科融合,并借助数学知识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形象化地呈现与展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语文知识。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先讲解语文课程知识,再借助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形象地呈现语文知识内容。这样,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便经历了“初步认知—跨学科认知—深入认知”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扎实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统编版教材”) 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这首诗时,跨学科选用的数学内容为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北师大版教材”) 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首先,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关于《题西林壁》的课程知识。在分析古诗前,教师先带领学生整体阅读古诗内容,对古诗形成初步感知。阅读时,部分学生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心存疑惑:为什么在欣赏庐山时,会出现横着看像岭、侧着看像峰的情况?为什么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的景象都各不相同?此时,教师需要先从语文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句诗的含义,让学生理解对事物的观察角度不同,获得的观察结果也不同。其次,教师需要以“观察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也不同”为跨学科结合点,引入数学中“观察物体”的知识内容,带领学生以实际观察的方式体会“远近高低各不同”。在演示时,教师出示一个由大小相同的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图形,让学生分别从正面、上面和左面进行观察,看一看可以获得怎样的观察结果。学生给出反馈:从正面观察到的图形是左右排列的两个正方形,从上面观察到的是两列三行紧密排列的六个正方形,从左面观察到的是从左到右连续排列的三个正方形。接着,教师扩大了学生观察物体的范围,如从各个倾斜的角度再次观察展示的正方体组合图形,学生又会获得不一样的观察体验。在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回归到对古诗的分析中。经过跨学科知识的引用,学生可以有效理解为什么“观察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也不同”。再次思考古诗内容,学生便会发现诗人在欣赏庐山时,并没有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而是通过移步换景的方式,对自己看到的不同的庐山景色进行了整体刻画,进而呈现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象。至此,教师借助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带领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古诗《题西林壁》,并让学生掌握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也不同”这一观察事物的要点。

  二、应用数学思想具体化解答语文课程知识

  在讲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语文基础内容的讲解与分析,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同时,结合《标准》对跨学科教学的阐述,教师应该联系数学学科中涉及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语文课程知识。这样,学生便会逐渐形成对不同学科间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的跨学科学习能力,真正做到熟练应用跨学科知识。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时,跨学科选用的数学内容为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年、月、日”。首先,教师组织学生梳理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并重点关注古诗中涉及的节日及其相关日期。以古诗《元日》为例,学生要完成以下目标内容: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围绕节日思考人们还会进行哪些活动,体会诗人传达的情感内核。通过对目标的分析可知,学生需要思考的内容均是围绕“元日”展开的,故教师需要带领学生破题,有效了解有关“元日”的内容。关于“元日”,最直接的含义便是日期,即农历正月初一,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其深层含义便是诗人所描述的春节这一天的活动内容及具体的情感依托等。其次,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对“年”这一时间概念有清晰认知,教师可以联系思想、迁移思想,引入数学学科中关于“年、月、日”的内容。在引入数学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一年中有多少个月份?春节这一天是在几月份?在思考中,学生知晓一年有12个月,春节所在的月份不是固定的,2024年的春节是在2月份。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古代是如何称呼各个月份的吗?把农历一月称为正月,那么农历二月、农历三月怎么称呼呢?”由此,教师可以向学生分享中国古代称呼月份的知识,如农历二月被称为杏月、农历三月被称为桃月。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有关大月、小月的知识,丰富学生对年和月的认知。在上文的阐述中,教师以联系思想和迁移思想为桥梁,将语文课程内容与数学课程内容进行跨学科融合,以此丰富学生对语文具体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切实提高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

  三、应用数学方法多样化选择语文教学手段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以朗读、分析、背诵、抄写等为主,这些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根据当下语文课堂的需要进行选择性应用。对此,为了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成效,教师应该依据《标准》中的跨学科教学思想,融合数学教学中的常用方法,丰富语文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学习方法理解、思考、实践语文学科内容,以此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跨学科选用的数学内容为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方向与位置”。教师先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按照结构具体了解关于西沙群岛的位置、风景、物产等知识。文章开篇便具体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即“西沙群岛位于南海的西北部,是我国海南省三沙市的一部分”。由这一信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尝试在中国地图上指出三沙市及西沙群岛的位置。在这一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找到相应位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学习的关于“方向与位置”的数学知识,并根据“海南省”“南海”“西北部”等关键词,将西沙群岛的位置逐渐具体化。在跨学科应用数学知识时,学生可以按照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指示,找到海南省的位置,而教师则需要通过多媒体放大地图,呈现出海南省的地图。接着,学生继续细化位置信息,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将画面逐渐定位在西沙群岛上,进而实现对西沙群岛地理位置的准确掌握。上文中,教师借助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中国地图为基础,引导学生依据课文中给出的西沙群岛的位置信息,让学生结合数学学科中的“方向与位置”知识,具体了解西沙群岛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西沙群岛是我国三沙市一部分”的认知。

  总之,在落实《标准》中指出的跨学科思想时,教师应该提高跨学科教学在日常教学中的地位,做到立足语文学科知识,深入挖掘跨学科教学融合点,真正做到形象呈现语文教学知识,丰富语文课堂内容,组织学生借助跨学科知识全面理解语文内容,实现对语文课程知识的深入掌握。同时,借助跨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切实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助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窦亚静.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语文学科知识融合探索[J]. 甘肃教育,2023(19):91-93.

  [2] 王丹. 浅谈数学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1):140-141.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