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探析

  •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 关键字: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教学路径
  • 发布时间:2024-08-23 14:50

  吴俊(贵州省金沙县第十二小学)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主要科目之一,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在深度学习视域下,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手段,通过引入学科观念增强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学习空间,使他们在循序渐进的思考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增强情感体验的同时提高判断能力。文章针对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进行探析。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教学路径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备受关注。尤其对于处在成长关键期的小学生来说,该门课程是培育其道德修养和法治精神的主要载体。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秉持深度学习理念设计课堂活动,将教材内容与基本学情整合起来,由简至繁地提出不同类型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新课知识进行深入探究,这样不仅能保证问题的顺利解决,还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彰显深度学习理念对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深度学习的特征

  1. 联系与建构

  在以往的教学中,多数学生不具备完整的思维体系,无法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新课知识结合起来,收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深度学习则强调引导学生结合真实经历或知识积累建立与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将相关经验迁移到全新情境中,促进对新知的理解和内化,实现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同步提高。也就是说,深度学习的特征之一是联系与建构,具体指引导学生挖掘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以此为依据搭建全新的学习体系,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作铺垫。

  2. 活动与体验

  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是活动与体验。落实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意味着教师要利用丰富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其中,结合现有的知识储备探究教学内容的深层次内涵,丰富课堂的学习体验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得到提升,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深入思考意识到教学内容的重要价值,进而更加认真地对待后续教学活动,深入挖掘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的内涵,充分体验社会性情感,达到深度学习的教育目的。

  3. 本质与变式

  本质与变式是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理性认知,引导他们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度加工,以此掌握事物的本质,而后通过搜集材料、归纳问题、反思总结等流程提出新观点,这就是所谓的“变式”。在深度学习背景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学生挖掘课程内容的本质,进而鼓励他们从不同维度、不同层次进行深入研究,经过假设、推断、想象等思维过程提高分析与概括能力,这也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

  4. 迁移与运用

  迁移与运用是指学生能够利用本节课上收获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在此背景下,学生能够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自主探究中发展核心素养。因此,深度学习的特征之一便是迁移与运用,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运用能力,在掌握知识内涵的基础上探寻知识的应用方式,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深度学习。

  二、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1. 引入学科观念,注重师生交流

  学科观念不同于一般观念,是以学科知识、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为中心,经过严密思索而形成的思维产物。为了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深度学习,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在讲解新课知识的同时引入学科观念,并为学生提供思考与表达的空间,在师生互动中将道德认识转变为学习需求,在学科观念的驱动下明确深度学习的具体方向。具体而言,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还要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利用熟悉的环境帮助学生形成学科观念,助力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精神的培养。为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利用真实案例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良好的课堂体验,在提高情感认知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学生深度学习的引导。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以下统称“统编版教材”) 四年级下册“买东西的学问”这节课时,教师在导入环节提问:“最近有没有和家人出去购物?买了什么东西?买东西时你会看什么?会注意什么?”在生活化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踊跃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作答,形成活跃、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随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张食品包装的图片,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说一说食品包装上除了名称之外还有哪些信息。很快便有学生回答道:“还有商品标签、生产日期、保质期、厂名厂址、食物配料表等信息。”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这些信息中最重要的是哪几项及判断依据。完成讨论后,教师继续展示课件中有关“三无产品”的内容,让学生意识到购物时坚决不能买“三无产品”,食用“三无产品”会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教师通过引入学科观念的方式增加了与学生的交流机会,使他们由基础知识的学习延伸到理性购物,为日后的长远发展作铺垫。

  2. 精选教学内容,构建思辨课堂

  思辨课堂是指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提出若干个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问题答案,使他们学会从多个视角进行分析,有效培养其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践行深度学习理念,教师应该精选课程内容,将教材中较为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活化素材,结合学生的真实反馈调整提问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展开深入研究,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由此可见,思辨课堂的构建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精心筛选教学内容的同时提出个性化的互动问题,通过辩证分析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学会沟通交流”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使学生正确对待不同看法,学会真诚、坦率地沟通。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读教材,结合课外拓展资源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课堂上,教师先播放视频“画杨桃”,要求学生在观看的同时思考:为什么他画的杨桃像五角星,和别人的不一样呢?如果你在当下那种环境中,你会觉得好笑吗?在自由讨论中引出本课主题。随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赏析教材“活动园”中的情境图,让他们在小组内探究以下问题:假如你是梁毅或吴云飞,你对这种分歧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你的态度对自己的心情会产生什么影响?你的态度是否会对朋友关系产生影响?学生可以发表内心的真实想法,最后由教师总结:人们很多时候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是不同的,每个人的立场、看问题的角度都会造成观点上的不一致,我们要学会理性对待分歧。在思辨性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实现了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

  3. 打造学习空间,深化问题认知

  深度学习需要学生从精神层面上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说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要以学生为切入点,为其打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能将教材知识转化为丰富的学习体验,使他们真正喜欢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为深度学习理念的落实奠定良好基础。为此,教师要合理使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源,提出针对性的互动问题,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站在主人公的角度探究事件本质,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化对问题的认知,还能使其建立更高层次的认识,将课堂所学内容延伸至课外,从而掌握多种学习技巧,在课堂内外活动的一体化探索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探究意识。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这节课时,学生自主阅读图片资源,以直观的方式感受生活中那些令人感觉不舒服且破坏文明和谐生活的真实案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每幅图片中的不文明行为,并提出问题:“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会采取什么态度?不同的态度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怎样才能让公共生活中少一些不和谐事件?”其中一张图片表达的内容为:有人在火车上大声讲电话,打扰了他人休息。针对此种行为,有的学生说:“如果是我遇到这种情况,第一次会礼貌、委婉地提醒他降低音量,如果没有得到缓解,我会直接找列车长,请他出面解决这个问题。”在自由发言、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意识得到升华,意识到维护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同时也会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举止,做一个遵守公共秩序的合法公民。

  4. 明晰教学目标,培养规则意识

  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体现出国家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高度重视,也是对提高公民思想意识的期望。为此,教师必须制订清晰的教学目标,从道德与法治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明确要求,为他们指明深度学习的具体方向。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读可以发现,该门课程的本质是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规则意识,将在课堂中掌握的理论知识外化到生活、学习及未来的工作中,严格遵守各项规则,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我们的班规我们订”这节课时,第一个教学环节是通过“遵守班规评选活动”让学生意识到班级中的每个成员都要自觉遵守并执行班规;第二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讨论如何才能保证班规的顺利执行,使他们意识到针对班规的执行情况应该设有严格的奖惩制度;第三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知道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凸显出班规中不合适的地方,可以按照集体的意见进行修改。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两点:(1) 树立班级规则意识,了解班规的重要性及班规的具体内容;(2) 明确班规的制定应该经过全体学生的共同商议,以民主集中的方法确定最终条例。在目标的指引下,学生知道不仅需要掌握本节课相应的理论知识,还要将它们践行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在遵守班级规章制度的同时树立一定的规则意识,在社会生活中也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举止,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深度研究有效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5. 组织实践活动,发展核心素养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认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与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有着密切联系。对此,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有效推动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发展。基于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等,以此确定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授课模式。具体而言,教师要在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以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为目标组织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知识认知结构,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领悟知识内涵,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情况下实现深度学习。

  例如,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节课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知道法律的保护和规范作用。完成基础知识的讲解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根据统编版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图自行创编剧本,将图片与文字信息以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中增提升法治精神。有的学生选择“我要遵守交通法规”的图示作为表演依据,自行挑选一位搭档,设计两个人在马路上的对话情境,一人说:“快点走,现在没有车。”另一人说:“但现在还是红灯呢,我们等到绿灯再走吧。”对方回答道:“你真是个胆小鬼,你不走我可自己走了。”随后,便因为突然出现的汽车而发生了意外。两名学生通过形象的表演让大家知道了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在实践活动的辅助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深度学习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体现了开展实践活动对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在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其真实学情提出个性化思考问题,让他们以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深度探究,经过师生间、生生间的多元互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入学科观念、精选教学内容、打造学习空间、明晰教学目标、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为学生营造深度学习的环境,使他们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境下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为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金丽莉. 基于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路径探析[J]. 华夏教师,2023(27):79-81.

  [2] 樊淑伟.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J]. 辽宁教育, 2023(17):27-29.

  [3] 严丹凌. 高阶思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深度学习的转场[J]. 求知导刊,2023(16):86-88.

  [4] 杜宇. 深度学习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路径探索[J]. 当代家庭教育,2022(27):209-212.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