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美术体验式教学

  文/ 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第六小学 李先奇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坚持以美育人的方针,结合学生审美特征与年龄特点,创设利于学生欣赏体验的情境,开展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实践活动,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主动改变教学观念,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开展体验与实践教学,拓展学生的审美深度,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发展。

  一、体验式教学的特征

  1. 主体性

  以学生为主体是体验式教学的核心特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机会,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经验欣赏美术作品,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获得个性化感悟。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体验式教学强调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紧密围绕学生需求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亲历性

  实践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经验的重要方式,单单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难以产生深刻感受,无法透彻理解事物。体验式教学倡导教师向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在思考、实践过程中亲历知识形成过程,主动建构知识。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开展类型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表现美、创造美,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

  3. 情感性

  情感参与是体验活动的关键要素,如果没有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就无法保证学生的体验深度。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与兴趣的审美情境,利用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经验,让学生更深刻感知美的因素。

  4. 生活性

  传统美术教学常常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教条化、模式化问题,无法让学生获取美的感受。而体验式教学要求紧密结合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感知、体会美术作品,在深刻理解美术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美术与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美术体验式教学策略

  1. 创设直观情境

  现阶段,一些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思维特征,完全依据教材内容与教辅资料开展教学活动,导致学生的审美兴趣及积极情感得不到激发,影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美术教师要结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依据教材内容提前准备学生较为熟悉的实物,创设直观的实物情境,在激发体验热情的基础上,降低学生的知识学习难度。例如,“切开的果实”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观察切开果实的形状,感受水果切面之美,采用绘画方法表现均衡、放射等水果切面的图案。二年级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美术材料与工具的使用方法,可利用简单线条、色块等表现所见事物,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为薄弱,较为依赖直观经验,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美术教师可提前准备当地常见的果实,如苹果、橘子等,利用小刀切开果实,让学生认真观察。之后,鼓励学生从其他角度切开果实,观察切面图案是否发生变化。待学生积累丰富的观察经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绘画语言表现自己观察到的切面图案。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直接观察实物,获取丰富的感官经验,高效理解课堂知识,有利于培养观察意识与创作能力。

  2. 应用信息技术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美术教师难以在课堂中呈现、再现部分实物与场景。如果只是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或采用口头语言进行介绍,则难以保证学生的体验深度。针对这种情况,美术教师可引入信息技术,利用生动图片、趣味视频等创设虚拟逼真的情境,为学生的体验感知提供良好条件。例如,在解析美术作品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展示作品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作品细节,充分了解作品特色与创作思路;在动手操作活动中,教师可采用视频动画形式展示操作过程与注意要点,帮助学生高效掌握技能技法。

  美术核心素养由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等诸多要素组成,学生的感官经验直接影响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为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创新美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优化学生的感官体验,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春天的消息”一课时,很多学生并未留意身边的春景,脑海中无法完整浮现春天的物象。对此,教师要提前利用信息技术搜集春景类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仔细观看视频内容,唤醒学生脑海中沉睡的经验。之后,引导学生利用组合装饰技法创作以春天为主题的明信片。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既可以优化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又能够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有利于促进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3. 设计实践活动

  《新课标》强调美术课程的实践导向,倡导美术教师围绕学生的艺术体验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创造能力得到提升。因此,美术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情与学情,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科学设计与开展学科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小学生热衷于探索新颖有趣的事物,教师不能长期采用单一的活动类型,而要灵活应用实地走访、社会调查、动手操作等一系列活动形式,增强实践活动的新颖性与趣味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愿。例如,“泥板动物浮雕”一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利用泥塑技能与艺术手法展现动物泥板浮雕的凹凸面,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泥塑技法表达个人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向学生展现古代浮雕作品,引导学生对作品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带领学生学习动物造型处理技巧等知识。之后,教师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创作浮雕作品,创造性地运用课堂知识,让学生完整经历构图与浮雕刻画过程,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这一过程既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美术技能,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动手能力以及创造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4. 对接生活应用

  《新课标》倡导美术教师紧密联系课程教学与自然、生活、社会,引导学生挖掘、体验生活中的审美教育元素,灵活设计实践应用型任务,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因此,美术教师应对接课堂教学与生活应用,科学设计生活写生、参观美展等生活性活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美术知识,积累更加丰富的审美经验与创作体验。例如,在教学“走进现代建筑”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观察周围的现代建筑,详细描述建筑的外形、材料以及功能造型特点,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身边常见材料,自主设计与制作符合自身审美倾向的小房子,灵活确定房子的形状、颜色以及内部结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课标》提出的重要任务,而体验感知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关键条件。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充分重视艺术体验,利用实物情境、信息技术等优化学生的感官体验,灵活设计课堂实践与生活应用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提升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