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项目式,学习,应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9-16 11:11
文/ 云浮市田家炳学校 邓意环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设置议题,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基于这些要求,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指的是在特定任务驱动之下,师生、生生共同参与探索,协同式对话,促成问题解决,展示成果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安排人物采访、模拟法庭、文化讲座、志愿服务等各种不同种类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提升思想境界。
一、人物采访,厚植远大理想
“人物采访”是指以班级同学作为采访对象,了解同伴有什么人生理想,并用访谈提问的方式,探讨如何树立远大的理想。这样能通过“案例”加“理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点,并在探究过程中得到启发,形成对知识的自我认知,让学生反思自我,端正言行,厚植远大理想。
在学习“我们的公共生活”时,教师先设置项目情境:“要构筑美好的公共生活空间,需要每个人共同努力。我们的社会包括各种不同的职业,每一个人都为了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那么,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呢?你有什么人生理想呢?请大家参与人物访谈活动,采访一下自己的同学,看看他们有什么理想。”该项目分“采访、辩论、反思”三个子项目。在“采访”项目中,让学生访问同学:“说说未来打算做什么,想要获得什么成就,为了实现理想,要付出哪些努力。”在“辩论”项目中,则要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可以提问:“有人认为,所谓的‘理想’太过虚无,没有什么追求的必要。你是怎么看的呢?我们是否要追求理想呢?为了让理想不那么虚无,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又如:“有人认为只有大人物才要有远大的理想,对于此问题,你是怎么看的呢?”在“反思”项目中,则让学生结合辩论结果,调整自己的理想,并积极践行。
在人物采访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要热爱生活,根据自身情况和国家的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不断努力,尝试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样能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也能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模拟法庭,增进法治观念
模拟法庭是指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案例,让学生扮演当事人、法官、律师等各种角色,明确不同角色要做些什么,自主上网搜索法律知识,尝试理性、客观地解决法律问题。通过这样的项目探究活动,学生能增强法治观念,成长为守法遵法的公民。
学习“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时,教师可以围绕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件,设计模拟法庭项目探究活动。该活动分“解读资料、搜索法律、庭审实践、总结反思”四个子项目。在“解读资料”时,要让学生讲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明确在案件中有哪些当事人,他们的关系是什么。如案例:“某学生的母亲中风卧床在家,父亲想让该生退学进城打工,补贴家用。该生很想继续学习,但是父亲却坚持不同意。”该案例的矛盾点在于有什么法律能保护该学生的受教育权。在“搜索法律”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分小组行动,查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法律条文,阐述哪条法律中具体分析了该法律问题。在“庭审实践”中学生分别扮演父亲、学生、法官等角色,尝试对该案件做出正确的判决。在“总结反思”的环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在生活中,你遇到了类似的事情,你会选择怎么做?通过哪些方法能维护未成年人的利益?”
通过项目式探究,学生增强规则意识,认识到法律和个人生活密切相关,逐步形成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问题,他们可以自觉守法,根据法律解决问题,提升依法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文化讲座,涵养家国情怀
文化讲座是指采用学科融合的方式,从人文、历史、传统艺术等角度入手,选择一个切入点,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搜索与之有关的各种资料,并创作演讲稿,参加演讲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能积累文化知识,并在激情澎湃的演讲活动中提升自己对家乡的情感,进而涵养家国情怀。
“多元文化 多样魅力”教学很适合开展文化讲座的活动。该活动分“跨媒介阅读,收集资料”“小组合作,设计演讲稿”“组织演讲活动,体会爱国之情”三个子项目。“跨媒介阅读”指的是组织学生围绕中国各地的风俗习惯、历史传承、传统艺术等项目,展开搜索。学生可以搜索文字、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的资料,拓展视野,体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设计演讲稿”的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团结合作,分析演讲稿的主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有哪些例证证明自己的观点等。在“演讲活动”中,让学生分小组活动,激情演讲,分享自己的探究收获。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促进他们思考。如:“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你认为应该要用什么态度对待这些彼此迥异的风俗呢?”“通过演讲活动,我们看到中国文化有多元性,这是否让你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呢?”
通过文化讲座活动,学生会变得更加热爱家乡,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这样能让他们逐步增进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同时在经历中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尊重差异,发现和欣赏其他文化之美,树立包容、开放的世界观。
四、志愿服务,弘扬担当精神
志愿服务是一种有助于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项目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周边有哪些志愿者服务机构,了解它们近期正在举行什么活动,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动,试着参与进去。通过活动,学生提升了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提升了担当精神。
在“我奉献 我参与”教学中,可以和实践项目结合在一起,安排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更好引导学生处理与社区成员的相互关系,懂得“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例如,在“敬老服务”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子项目。项目一为“充分了解服务对象”。可以安排学生调查采访,了解自己的服务对象,看看他们在年轻的时候为社会做出了哪些贡献,思考如今他们的生活遇到了哪些困难,自己应该如何帮助他们。该项目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他们主动投入活动。项目二为“服务老人”。安排学生参与种类丰富的实践活动,通过该项目,学生认识到要了解老人的真实需要,有针对性地服务。例如,有老人在精神文化方面比较匮乏,对这样的老人,可以选择给他们读报纸、读杂志,陪伴他们聊天,表演节目等。项目三为“反思总结”。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想一下,通过志愿者服务,自己获得了什么启迪。如可以引发他们辩论:“有人认为学生只要管好自己就可以了,不用管社会上的事情,你如何看?学生是否也应该有担当精神?”
责任编辑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