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域下幼儿食育课程的建构
-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传统,文化,视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0-16 10:51
文/ 河源市源城区机关第三幼儿园 刘小玲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认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故此,在设计幼儿课程的时候,教师要重视挖掘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在引导幼儿了解传统文化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饮食”这种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切入点,结合乡土文化和传统节日等内容,设计具有生活气息的游戏化食育课程。这样能将传统文化教育和游戏、生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幼儿充分感受具有家乡特色的饮食文化。
一、阅读绘本,了解饮食礼仪
客家人是汉民族中的一个重要民系,有着独特的生活习惯,因此也形成了不少特别的饮食礼仪文化。然而,幼儿因为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所以对客家饮食礼仪的了解不多,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能迁移运用。针对此问题,教师可以将阅读绘本和饮食礼仪教育结合在一起,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读懂绘本内容,并亲身体验客家饮食礼仪文化。
考虑到不少幼儿在吃饭时喜欢喧哗,常常用筷子敲打碗碟,为了让他们认识到这是不礼貌的行为,教师可以先安排他们阅读绘本《嘘!小点声儿!》,让他们说说主人公在吃饭时发出了哪些声音,这样的做法是否有礼貌。在此基础上,再将客家饮食礼仪融入进去,让幼儿了解家乡人在饮食上的讲究。如:吃饭时不发出声音、吃饭时不敲打空碗、不要用牙齿咬着筷子发出声音。
为了强化幼儿的认知,教师可以将饮食礼仪和游戏结合在一起,安排幼儿参加改良版的“我们都是木头人”。首先,教师背过身站立,此时幼儿可以随意行动、说话。然后,教师猛地回过身,随机翻开绘本《嘘!小点声儿!》,展现其中的某一页,幼儿看到文中主人公的动作后,要模仿做出相同的动作,但是在此过程中不能发出任何声音。做错动作或发出声音的幼儿将被淘汰。游戏过后,教师再引导幼儿回顾在餐桌上要注意的礼仪,他们的印象会更深刻。
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幼儿发现了一些有趣的饮食礼仪。在角色扮演游戏中,教师可以让他们亲身演绎,体验这些礼仪。此外,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幼儿思考。久而久之,他们便能将礼仪和日常餐饮结合在一起,迁移运用。
二、科学用餐,关注营养搭配
客家人有着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讲求依时而食,多用原始食材粗加工,传统饮食偏味重。为了让幼儿理解这一点,教师可以安排搭配类游戏,让幼儿识别各种食物,说说哪些食物是客家饮食中常见的食物,具有什么特点。还可以让幼儿思考如何搭配饮食才能体现营养均衡,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例如,教师可以将典型的客家饮食画在卡片上,并添加一些非客家饮食,然后引导幼儿参加卡片游戏。在“客家美食知多少”游戏中,教师展示一张卡片,让幼儿说出上面画的是什么,是否属于客家美食。这能让幼儿了解酿豆腐、盐焗鸡、擂茶等经典美食。接着,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分析,让他们说说客家饮食的搭配特点,并分析是否和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关。
通过游戏,幼儿会发现,客家人生活在山中,很难吃到精细的食物,且较少有肉食,因此养成了素食的习惯;客家人喜欢吃野菜、吃粗粮杂粮,这也有利于身体健康;传统客家菜味重,是因为客家人从事粗重劳力时需补充能量,但现时客家菜已走清淡健康路线。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幼儿参加一系列卡片游戏。如:“食物匹配”游戏,给他们分发一系列卡片,让他们选择三道具有客家风味的美食,要做到荤素搭配、注重营养,看看谁的选择最科学。“卡片对对撞”游戏,一名幼儿出示一张卡片,另一名幼儿出示另一张卡片,说说可以共同使用卡片呈现的食材制作什么食物,看看是否属于营养搭配均衡的传统美食。
在卡片游戏中,幼儿认识到,在餐饮中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才能让身体更健康。同时,他们也认识到要结合客家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特点搭配饮食,才能更好地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三、参与烹饪,体验劳动快乐
不少幼儿都活泼好动,参与实践的兴趣十分浓厚。在设计食育课程时,教师可以安排烹饪类课程,让幼儿了解独具特色的客家美食,并在烹饪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小游戏,让幼儿比拼一番,让他们在劳动的同时体验快乐。
盆菜是客家饮食文化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菜品,而且比较适合大家一起品尝。教师可以设计“盆菜碰碰乐”游戏,分四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为“说一说,画一画”,教师组织幼儿互动讨论,让他们回忆是否吃过盆菜,说说盆菜中包含哪些食物、盆菜的特点是什么,可以让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设计出自己心中的盆菜。
环节二为“洗一洗,切一切”,教师给幼儿准备好制作盆菜需要的食物,如腐竹、萝卜、香菇、猪肉等,指导他们认识这些食物,并学习简单的清洗和切割方法。
环节三为“分一分,数一数”,此时可以融入数学游戏,让幼儿按照每个小组的人数分配食物,并放置在盆子中,看看哪一组放得更整齐,数量也更正确。
环节四为“吃一吃,品一品”,教师在烹饪完毕后,招呼幼儿一起品尝食物,此时可以加入“击鼓传花”的游戏,得到“花”的幼儿将获得下一轮食物的分配权。
这类课程要注意难易适当,可以先让幼儿从辅助烹饪开始,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在不经意间将民俗文化知识融入教学中,这样能让幼儿在劳动的同时倾听民俗文化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家园结合,理解节日意蕴
食育课程的设计要注意多元融合,教师要搭建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桥梁,让家长也参与民俗饮食文化的教育。教师可以在传统节日期间,利用微信联系家长,指导他们参与一些和饮食有关的亲子小游戏。同时,指导家长通过语言引导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传统节日的独特意蕴。
首先,教师可以用微信联系家长,列出具有客家特色的节日美食。如元宵节要吃汤丸,二月二要吃米糕、料花,清明节要吃艾糍、山竹笋,端午节要吃粽子、客家酿豆腐,重阳节要吃九重皮等。接着,教师可以给家长推送多媒体课件,展示这些美食的制作方法,介绍节日的独特意蕴,鼓励家长在特定的日子和孩子一起烹饪品尝,并给孩子介绍节日的特殊含义。
如,重阳节的九重皮很适合与游戏结合在一起,家长可以和孩子展开“加浆”比赛,将米浆均匀地倒在蒸布上,看看幼儿是否能做到。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展开一系列游戏,如花样加浆、蒙眼加浆、双人合作加浆等,让幼儿感受其中的乐趣。游戏完毕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品尝九重皮,并给他们讲述重阳节对客家人的独特寓意。
通过上述亲子小游戏,幼儿认识到客家饮食文化已经渗透到自己的家庭生活。同时,他们也感受到传统节日的独特意蕴,激发了爱国爱家的情感。
在设计幼儿食育课程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成长情况,结合他们的生长规律和需求设计课程。同时,还要将当地独有的乡土文化融入课程设计。这样才能构筑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食育课程,让幼儿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责任编辑 王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