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汇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心理韧性培养策略研究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教育,学生,心理
  • 发布时间:2024-11-08 13:42

  殷嘉蔓 王雨生 钱 逸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教融汇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这一趋势不仅强调了科学知识与技术实践的紧密结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韧性这一关键能力。心理韧性,作为个体面对逆境、压力和挑战时能够保持积极态度、有效应对并从中恢复和成长的重要品质,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尤为重要。

  高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在这个充满变革和竞争的时代,仅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已不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心理韧性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环境、应对挑战,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然而,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心理韧性培养方面仍存在不足。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如何在科教融汇的背景下,探索有效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心理韧性培养策略,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研究空白,通过深入探讨科教融汇与心理韧性培养的内在联系,提出具体可行的培养策略。这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体系,还为高职学生心理韧性的提升提供了实践指导。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开辟新的路径,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 理论基础

  1.1 心理韧性的定义与内涵

  心理韧性作为个体面对逆境、压力和挑战时能够保持积极态度、有效应对并从中恢复和成长的重要品质,在心理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关于心理韧性的定义,学界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

  (1)结果性定义

  这种定义将心理韧性视为个体经历逆境后所表现出的积极适应的结果。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在遭遇困难或挑战后仍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功能,那么这个人就被认为是具有心理韧性的,这种定义关注的是逆境后的恢复和适应情况。

  (2)品质性定义

  品质性定义将心理韧性视为个体的一种内在特质或能力,这种特质或能力使得个体在面对逆境时能够表现出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定义强调的是个体在面对挑战时所展现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3)过程性定义

  过程性定义认为心理韧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涉及个体在遭遇逆境时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以及这些反应如何帮助个体应对挑战并从中恢复和成长。这种定义不仅关注逆境后的结果,更关注个体在逆境中的应对过程和策略。在高职学生中,过程性定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高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将心理韧性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挑战。通过学习和实践,他们可以发展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提高自己在逆境中的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

  在高职学生中应用过程性定义的心理韧性,意味着要关注他们在面对挑战时的认知调整、情绪管理以及行为策略。例如,当面对学业压力时,一个具有心理韧性的学生可能会通过积极的时间管理、寻求帮助或调整学习方法来应对压力,而不是选择逃避或放弃。同样,在人际关系或就业挑战中,他们也会展现出积极的应对态度和行为。

  因此,心理韧性的过程性定义在高职学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它鼓励学生在面对挑战时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通过有效的应对策略来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和成长潜力。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学业和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还有助于他们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1.2 科教融汇的内涵与特征

  (1)科教融汇的基本理念

  科教融汇强调了科技和教育的紧密联系,以及创新的教育思维和方法,旨在推动现代化教育改革和发展。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将科学技术与教育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科技手段和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水平。具体来说,科教融汇不仅关注科学技术作为教育内容对教育的丰富和拓展,还强调科技作为教育手段对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和优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整体来论述,明确提出了“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战略要求。这一提法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与创新的重视与决心,也为科教融汇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使命。

  (2)科教融汇的实施路径

  科教融汇的实施路径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过程,它涉及政策制定、资源分配、项目实施、机制创新等多个方面。实施科教融汇可以通过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①加大统筹协调力度。通过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主体的协同合作,形成推进科教融汇的强大合力。首先,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联合企业、高校等多方主体,共同制定科教融汇的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建立工作协调小组等方式,加强各方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推进科教融汇的强大合力。同时,政府应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各方在资源投入、项目实施、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有效配合。其次,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各方积极参与科教融汇,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最后,建立科教融汇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定期对各方主体的合作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通过评估结果,及时调整优化合作方案,确保科教融汇工作的顺利推进。

  ②探索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结合职业教育自身特点,创新办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实现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和管理,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场所。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开展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根据产业需求,设置与职业岗位紧密相关的技能课程。通过引入行业标准、开展技能竞赛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③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根据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同时,结合科研项目和实际需求,不断更新课程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引入行业前沿知识、技术案例等,丰富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最后,加强课程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开设实验课程、实习实训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丰富课程内涵。

  ④鼓励教师科研交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科技前沿知识和科研方法的培训,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积累科研经验,提高科研水平。同时,建立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机制,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课程内容等。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丰富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最后,搭建教师交流平台,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教学研讨等活动。通过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师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经验分享,提升整体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⑤建设科教融汇平台。搭建集科研、生产、教学于一体的平台,为师生提供实践创新的机会和条件。该平台应具备科研实验、生产实践、教学培训等多种功能,为师生提供全方位的实践创新机会和条件。同时,积极引入企业、科研机构等优质资源,共同参与平台的建设与运营。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实验室等,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引入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确保平台的正常运行和有效利用。加强对平台设施的维护和更新,确保其始终保持在行业前沿水平,为师生提供优质的实践创新环境。

  (3)科教融汇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具体表现

  人才培养精准化。高等职业教育通过科教融汇,能够更加精准地对接产业需求,培养具有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丰富化。科教融汇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通过引入前沿科技知识和真实案例,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产业。

  实训教学真实化。利用虚拟现实、物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高等职业教育能够构建更加真实的实训教学场景,提高实训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成长具象化。通过科教融汇,高等职业教育能够更加全面地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通过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云平台等手段,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科学评价,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教师发展高校化。科教融汇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通过参与科研项目、交流研讨等活动,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因此,科教融汇作为现代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和实践路径,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实施科教融汇战略,高等职业教育能够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2 心理韧性培养与科教融汇的关联

  心理韧性培养与科教融汇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关联,主要体现在科教融汇为心理韧性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资源和方法,促进了学生心理韧性的提升和全面发展。以下是对这一关联的详细阐述。

  2.1 理念融合:科教融汇与心理韧性培养的共同目标

  科教融汇强调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旨在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教育模式的变革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心理韧性培养则关注学生在面对逆境和挑战时的适应能力和成长潜力。两者在理念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都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科教融汇为心理韧性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整合科技资源和教育手段,为学生创造更加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从而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

  2.2 资源互补:科教融汇丰富心理韧性培养资源

  (1)科技资源的应用。科教融汇推动了现代科技手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这些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真实的心理韧性训练场景,增强他们的体验感和参与度。通过模拟真实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学生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心理韧性,学会积极应对和有效解决问题。

  (2)教育资源的整合。科教融汇还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学校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形成跨学科的心理韧性培养体系。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心理韧性教育。

  2.3 方法创新:科教融汇推动心理韧性培养方法创新

  (1)个性化教学。科教融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个体差异和需求。在心理韧性培养中,学校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成长需求进行精准分析,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2)实践教学。科教融汇还推动了实践教学在心理韧性培养中的应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和拓展训练,如团队合作项目、社会实践等。这些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挑战和困境,从而锻炼他们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对实践活动进行记录和评估,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变化。

  2.4 环境营造:科教融汇优化心理韧性培养环境

  (1)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科教融汇促进了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加强校园文化的传播和弘扬,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这种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和社会支持,有助于他们增强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

  (2)家校合作的加强。科教融汇还推动了家校合作的加强。学校可以利用科技手段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韧性培养。通过家校合作,学校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心理状态,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加精准的心理支持和教育指导。

  因此,心理韧性培养与科教融汇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具有密切的关联。科教融汇为心理韧性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资源和方法,促进了学生心理韧性的提升和全面发展。同时,心理韧性培养也进一步推动了科教融汇的深入发展和实践应用。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 策略研究

  高职学生心理韧性现状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一方面,他们面临着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韧性来应对;另一方面,由于个体差异和成长环境的不同,他们的心理韧性水平也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可能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而部分学生则可能相对较弱,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来提升其心理韧性。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现状,以下将详细阐述创新课程设计、加强实践教学、营造积极校园文化、完善心理辅导服务等有效策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心理韧性及职业素养。

  3.1 创新课程设计,融入心理韧性教育

  (1)跨学科融合课程设计。结合心理学、教育学及各专业领域知识,设计跨学科融合的课程,将心理韧性培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体验挑战与应对,提升心理韧性。多学科融合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创新,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革新。它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将心理学、教育学与各专业领域知识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丰富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不仅能够学到专业知识,还能够学会如何面对挑战、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从而培养出更强的心理韧性。这种融合教育模式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利用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搭建模拟职场、挑战情境等智能应用场景,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体验压力和挑战,培养应对能力和心理韧性。

  3.2 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应对能力

  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心理韧性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接受全面的锻炼。这种锻炼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的提升。在实践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未知的挑战和压力,需要学会与团队成员沟通协作,需要学会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和乐观。这些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

  (1)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参与企业项目、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和职业素养。

  (2)模拟职场挑战赛。组织模拟职场挑战赛、项目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职场环境中遭遇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挑战与反思,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心理韧性。

  3.3 营造积极校园文化,提供心理支持

  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学校的关爱和支持,能够积极参与到各种心理健康活动中去。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让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还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他们更加自信、乐观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1)举办心理健康活动。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日、心理剧表演等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增强心理韧性。

  (2)建立心理支持系统。设置专门的心理中心,由专业人员进行心理普查和个案咨询。同时,建立学生互助小组、心理健康社团等组织,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情感交流的平台。

  3.4 完善心理辅导服务,提供专业指导

  个性化心理辅导是提升学生心理韧性的关键。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只有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才能够真正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测评、一对一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学校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干预。这种精准施策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当前的心理问题,还能够教会他们如何自我调适、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和压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建立专业心理辅导团队。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服务。确保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2)开展个性化心理辅导。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开展个性化心理辅导方案。通过一对一咨询、团体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心理韧性。

  4.5 科教融汇助力心理韧性培养

  科教融汇理念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深化应用,为心理韧性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通过科技手段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学校能够创新心理韧性培养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培养效果。

  (1)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将心理韧性相关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和工具,如开发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心理韧量表、心理韧性测评系统、心理韧性训练软件等,为其提供科学的心理韧性培养和评估手段。

  (2)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鼓励教师开展心理韧性相关的科研活动,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提升教学质量。同时,通过教学实践反馈科研效果,形成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

  4 结论和展望

  综上所述,科教融汇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心理韧性培养策略研究的结论表明:通过多学科融合教育、实践教学、营造积极校园文化氛围以及提供个性化心理辅导等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帮助他们在面对未来社会和工作环境的挑战时更加自信、坚韧和乐观,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未来本研究将进一步深化科教融汇理念,探索更多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利用科技手段创新心理韧性培养方式,加强与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构建更加完善、科学的心理韧性培养体系,以培养更多具备坚韧不拔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本文系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2024年度研究课题“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理论内涵与推进策略”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DGZ202410。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