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特立的名、字、号
- 来源:书屋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名,字,号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2-01 20:00
邓江祁
徐特立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革命家和教育家,培育了毛泽东、蔡和森、田汉等一批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才。对于徐特立的名、字、号,学界迄今未完全弄清楚。有鉴于此,笔者结合相关史料,特就此问题作一考论。
一、关于徐特立的名
名,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说文解字》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从古至今,孩子出生后,长辈就要为之取名。
对于徐特立的名,学界常用的表述为:“徐特立,又名徐立华,原名徐懋恂。”但这与史实不尽相符。徐特立出生之后,其父母给他取的是什么名呢?
经查,徐特立的祖先原居江西南昌府丰城大顺乡,后迁浙江衢州府龙游县徐家里。根据荷叶塅徐氏后人徐志忠提供的抄自藏于湖南图书馆的1912年续修《徐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志洪、志德、志高、志海、志道、汉高、仲贤、志锦、美玉等九兄弟迁湖南长沙,族谱称九兄弟为“湖迁祖”(徐氏第一世),嗣是各创基业,散居湖南全省各地,递分递衍,分别形成九大房(分支)。从第三世起,徐氏有“子文芳则大,承伯工尹振,万时道宏仁”十五字派语。至清道光七年(1827)十一月冬至日三修《徐氏族谱》,审定从第十八世起的新派语十六字:“树立本经,敬宗克孝,才达名儒,庆延华诰。”其中,徐特立所属这一大房,善化五美乡荷叶塅徐氏的始迁祖为徐志海。
以徐志海为第一世,徐特立之父徐树兆为第十八世,属“树”字派,故名“树兆”。续修《徐氏族谱》的相关记载是:“树兆,字景星……妻胡氏……子二:立泰、特立(祧伯祖仁里为孙)。女二适熊、陈。”因为续修《徐氏族谱》修于1912年,而此时徐特立早已由立华改名为特立(详后),该族谱便记载徐特立名特立。但从父母给子女命名的习惯看,老大名“立泰”,老二也就对应名“立华”,不会一个将“立”的派字置于名头,另一个又将“立”的派字置于名末。因此,学术界常说的徐特立“又名徐立华”,应当是“原名徐立华”。
关于徐特立后来改名“特立”之事,徐特立曾在《我的生活》一文中有详细的叙述。他说:“我在十六岁时,却反对人事之麻烦,曾和本乡十余人,租一小船往衡山朝南岳。乘船不过四日,这十余人每日都斥责船户,当时我很愤慨,而心中默念:‘我如果是一船户,我决不运人,只运猪;我读书如果取得科甲,就只做教官。’所以名‘特立’,所以好自然科学。”自此之后,徐特立便自名“特立”,从未使用过“立华”之名。在《留法老学生之自述》一文中,徐特立自我介绍曰:“我是湖南长沙人,姓徐,名特立,今年四十三岁。”
由上可知,徐立华应是徐特立的原名,“特立”是其十六岁时为自己改的名字,以后就成为其常用之名了。
二、关于徐特立的字
近代以前,古代男女除名之外皆有字。《礼记·檀弓上》曰:“幼名,冠字。”孔颖达疏:“始生三月而加名……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徐特立出生于清末,也遵循“冠字”的传统。对此,学界几乎是众口一词:徐特立,“字师陶”。然而,史实却并非如此。经查,续修《徐氏族谱》中对徐特立的字早有明确的记载:“特立,字懋恂。”这就说明,徐特立的字应是“懋恂”,而不是“师陶”。而且“懋恂”也并不是徐特立的“原名”或“又名”。徐特立自称常用“特立”,而他人称徐特立则常用“懋恂”而不直呼“特立”。如徐特立的好友杨树达在1949年9月13日日记中记“作书与徐懋恂”,在1953年6月13日日记中记“闻徐懋恂归湘”,在1953年6月27日日记中记“列席徐懋恂召集语言问题座谈会”,等等。徐特立的学生田汉在1947年1月为徐特立七十大寿所作贺诗的标题就是《懋师七十大寿》。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对于字或号中笔画较多的字,有时会用同音的字或同音而笔画较少的字来代替。例如,谭延闿,字组盦,也常被写作祖庵、组安、祖安等。徐特立字中的“懋”字,也有写作“茂”的。例如,1925年10月13日《申报》的《第十一届全国教联会消息》一文中称“徐茂恂”为大会的招待员。又如,杨树达在1953年6月19日的日记中写道:“晤王疏安,云昨日见徐茂恂(特立),亟称余著《中国修辞学》之美。”此外,“恂”字有时也被写作“循”或“洵”字。例如,1921年8月7日湖南《大公报》上《我的留法勤工俭学观》一文中称:“徐懋洵先生于去年秋来法勤工俭学。”又如,1921年9月15日,湖南《大公报》上刊发了《徐懋循致朱剑凡书》。
还需要指出的是,陈志明先生在《徐特立传》中说,“徐特立出生后,祖父借助《康熙字典》,为孙子起了一个吉利的名字——懋恂”,1905年,徐特立赴岳州参加会试之后,“为了表现他的卓然独立,不同流俗,出污泥而不染的清高思想,他将自己的名字‘懋恂’改为‘特立’”。并说:“他后来虽改名为‘特立’,但对于‘懋恂’这个名字,仍很珍惜,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写文章,还经常以‘懋恂’或‘恂’为笔名。”后来,师秋朗也在《现代圣人徐特立》一书中说:“祖父为他取名懋恂,是勤奋、茂盛、笃实、自信之意。他很喜欢这个名字,后来虽为铭志而改为‘特立’,但仍常用‘懋恂’或‘恂’署名。”以上说法值得商榷。第一,如前所述,“懋恂”是徐特立的字而非名,因此“特立”之名并非由其字“懋恂”更改,应为由其原名“立华”更改而来。况且,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杨树达仍以其字“懋恂”称呼徐特立,这更说明徐特立的字“懋恂”一直未作更改。第二,经笔者查证,徐特立在湖南《大公报》、《中国农村》、《解放日报》、《青年文化》等报刊发表的《湖南乡自治草案评议》《关于武装农民问题》《对犯错误的学生怎样管理》《边区参议会应有的任务》《参观中直军直生产展览会的意见》《抗战五个年头的教育》等众多文章,署名均为“徐特立”,并未见其“经常以‘懋恂’或‘恂’为笔名”。
三、关于徐特立的号
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志趣和爱好所起的,所以又叫“自号”,而它是在名和字之外另起的一种称谓,因而也叫“别号”。号,一般也常用于自称,对人称其号也是一种尊敬。所以,号亦常被作为称呼之用。名和字由于是长辈所取,一般不可随意更改;而号则不同,可因个人喜好和人事变迁随意更改或增加。“号”的实用性很强,不仅可供人呼唤,也常用作文章、书籍或字画的署名,因而“号”又可称为“自署”或“别署”。
对于徐特立的号(自号、别号),学界鲜有提及。然而,史实表明,徐特立曾经的确为自己起过号。
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于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学校,该校虽然比徐特立创办的长沙师范学校和长沙女子师范学校稍晚,但其在全国的影响却很大。对于陶行知,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徐特立非常崇敬,曾在《延安新教育学会致函陶行知先生》一文中称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是“乡村教育运动的大旗”“为中国乡村教育运动开阔了一条大路”,并对陶行知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先生的教育主张及十五年来所辛苦经营的事业,在中国教育史上,实占了光辉的一页。这不仅是对摧毁中国传统教育起了很大的革命作用,同时也是为中国新教育树立了一块基石。”徐特立因崇敬陶行知而自号“师陶”。对此,徐特立在《再论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明确表示:“我不是他的学生,我常尊敬他为师,我与故旧通讯,署假名常署‘师陶’。”徐特立的学生萧三对此也很清楚,并在其1947年所著之《徐老不老》一文中说:“他后来取过一个别名叫作‘师陶’。”1987年,徐明清也在《对陶行知先生的再认识》一文中说:“徐老非常尊敬陶先生,要学习陶先生,自己别号‘师陶’。”由此可知,“师陶”并不是学界所谓的徐特立的字,而是徐特立为自己所起的别号或自号,寓师法陶行知之意,且常以“师陶”为笔名“与故旧通讯”。
根据以上考证,对于徐特立的名、字、号,我们可以作如下结论:徐特立,谱(派)名或原名立华,后改名特立;字懋恂,亦作茂恂、懋循、懋洵;别号或自号师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