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赓续前行——龚声艺术教育之路

  • 来源:创作评谭
  • 关键字:艺术,教育,贡献
  • 发布时间:2024-12-01 21:49

  寇 焱 刘 濮

  龚声先生作为国内知名的版画家和漆画家,其作品在国内外备受推崇,先后在美国、意大利、日本、挪威、奥地利、加拿大等地展出。1999年,龚声荣获鲁迅版画奖,被中国版画家协会评为“中国优秀版画家”,漆画《竹乡》在日本展出时被收藏者以三百八十万日元高价收藏。江西电视台为其拍摄专题片《采撷+奉献=自我》,分别于1989年、1991年两度播出,反响强烈,并于1991年由中央电视台向全国播出。2000年江西电视台专题介绍了龚声教授的创作及教学成就。在个人艺术屡攀高峰之余,龚声教授积极探索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现代美术教育道路,为江西高校美术教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开拓创新丰富传统彩拓技法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美术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为了让宜春地区的版画成为全国知名的美术品牌,宜春地区的许多美术人才都被挖掘出来从事版画创作。龚声在此契机之下投身于版画的浪潮之中,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如《红军医院百草香》《林茂粮丰》《峡谷莽苍苍,群山尽栋梁》等。这些作品以丰富的内涵、独特的风格,在江西版画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1985年,《版画世界》授予宜春地区1985年度版画集体奖。而后宜春地区版画艺术家在集体交流创作经验时发现,传统拓印技术在版画界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如运用在现代版画创作中,能产生独特的表现效果。由此,龚声开始尝试彩拓技法,创作了大量彩拓版画。

  在第八届全国版画展前夕,由龚声发起和组织的为期半个月的彩拓版画创作研习活动在新余罗坊会议纪念馆举办,陈正元、周新如、邹连德和兰人杰等大部分宜春版画骨干积极参与了创作活动,并吸引了全省各地版画创作人才前来学习,先后创作出一大批面貌新颖的版画作品。此次研习活动,对彩拓版画在江西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而深远的作用,龚声的作品《青山满木》和兰人杰的《猪仔行》还入选了第八届全国版画展。

  宜春彩拓版画别具一格的形式、大方简洁而又变化丰富的色彩、朴实浓郁的赣西乡土气息也很快引起了业界关注和重视,以彩拓版画作品为主的宜春版画展先后多次在中国美术馆,以及日本神户、东京等国外美术馆举办,获得高度评价。鉴于宜春版画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在国内外版画界产生的积极影响,2000年宜春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版画之乡”称号。

  鲁迅先生曾说:“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1]“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2]1982年,龚声在江西版画研究会第一届年会上总结了宜春版画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艺术创作经验,在其发表的论文《宜春版画漫谈与随想》中提出了对新时期发展宜春版画的见解。龚声认为“宜春版画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鲁迅版画精神,还需要寻找既有中华民族气派又有江西老表的乡土气味、雅俗共赏的版画艺术”。

  龚声从理论与创作实践方面进行宜春版画本土特色与地方版画现代化转型的探索,以现代艺术创作手法和观念来呈现中国传统意境之美,构筑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语境。这种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中国意境正呼应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要求,既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视觉桥梁,又以今通古,如《山峦叠翠》《翠谷红楼》《青山满木》《乡韵》《杉林》《冬林》等便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

  这些以意境为表达核心的中国式抒情版画风格在艺术实践上的成功,使得他先后入选第六、七、八、十、十一届全国版画展览,版画作品被选送到南斯拉夫、加拿大、奥地利、意大利、日本、挪威、波兰等国家展出,颇受国外观众好评。基于对版画艺术的突出贡献,1999年龚声荣获鲁迅版画奖,被中国版画家协会评为“中国优秀版画家”。

  在版画创作中取得的骄人成绩并没有让龚声放慢艺术探索的步伐。20世纪80年代,福建、北京、四川等省市漆画发展的春风吹到了江西。江西虽有深厚的漆艺历史和丰富的资源,但现代漆画创作还是一块空白。龚声果断地投入漆画这一新兴画种的创作中。他善于从不同的艺术角度出发,借鉴和吸收版画艺术语言的特点,将其融入漆画创作中,拓展漆画的艺术表现力,形成符合中国视觉特点的漆画艺术形式。同时,他又不断在生活和自然中提炼素材,吸取东方美学思想,使漆画创作呈现出更多元化的艺术风格。

  二、跨界融合—开拓现代漆画语言

  江西文化历史深厚,其中漆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现代漆画事业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江西漆画家秉持着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为中国现代漆画艺术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在中国漆画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世纪80年代,龚声成为全国最早一批投入现代漆画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之一,成为引导江西漆画由工艺技术向绘画语言变革的领军人物之一。

  龚声以创新融合的艺术思维方式寻求漆画艺术在现代审美上的突破。首先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漆艺,广泛研读古今漆艺著作,又多方求教、实地调研,深入鄱阳脱胎漆器厂,向厂里的多位师傅请教传统髹漆技艺,掌握了素髹、镶嵌、雕漆等技法;其次是广纳百川,借鉴越南磨漆画的现代创作思路,将“画”和“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绘制的作品色调明朗、深沉,立体感强,表面平滑光亮。此外,他经过创新性的跨界研究,将个人抒情风格融入漆画创作之中,形成了“漆版融合”的表现风格。

  充满地域特色的江南山水,是龚声最具代表性的漆画题材之一。龚声认为情景交融是使审美意境产生的最为重要的方式,情景交融,才能和谐统一。出生在江南水乡的他,对赣鄱大地的玉山苍苍、吉水泱泱及遂川、峡江、鹰潭、浮梁等地怀有一腔亲切自豪的情感,并将其融入绘画作品。如风景题材作品《竹乡》《茂林曲》《沙树林》《幽谷早春》便是这一类作品。

  1987年的漆画作品《沙树林》用长短不同的线条提炼出沙树林形象,既客观地描绘了沙林风光,又用不同线条赋予了画面强烈的动感。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漂浮的光影感,营造出一种开阔意境。同年创作的漆画作品《竹乡》,画面的大部分由深蓝色植物构成,左下角有一座瞭望塔,一川瀑布从山间倾泻而下,运用不断重复与叠加的构成方式。他以全景镜头般的恢宏气势赋予山水作品一种令人振奋的精神。这类作品不仅展现了江南风光的视觉图像,还将自然物象加以典型化处理,使之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和丰富的诗性意境。

  一些静物题材作品如《菊香》《红珊瑚》《花卉》《白玉兰》,则体现了他对漆画语言的深入探索。《花卉》运用版画工具三角刀深入刻画塑造花瓶和花卉造型,刀法简洁有力,带有很强的木刻味。强烈的色彩对比,细腻丰富的画面效果,有效地避免了传统的工艺性。《白玉兰》运用蛋壳解决大漆颜料中“高白”的缺失,白蛋壳与彩漆交错,呈现出华美的效果与变幻的肌理。画面衬以蓝色叶子冲淡纯蛋壳镶嵌的单调与突兀感,达到视觉和谐的效果。

  这种在平淡中见匠心的创作,需要艺术家具有深厚的美术修养和对生活的热爱,通过个性化的技法探索,让物象情感化、艺术化。

  人物题材作品如《白云悠悠》《山女系列》《今天是个好日子》等是龚声对人物塑造的一次新挑战。

  西方艺术家称人体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对象,龚声以中国方式进行人体美的重新表述,寻找属于自己的个性艺术语言。《白云悠悠》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为了保持东方的含蓄美,龚声选择将青年女性的背影作为表现对象,通过女性微妙起伏的节奏感,带观众进入人体美的欣赏层面。作品通过将女性人体与自然融合的方式,继承了西方神话题材绘画中的裸体维纳斯与自然风景结合的创作传统,同时又重新塑造了一位中国人心中的现代维纳斯形象。

  在追求创新与变革的现代审美创作理念下,龚声的漆画创作体现了宝贵的创新精神。龚声认为,艺术家应广泛吸收中外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融合其他艺术门类的创作语言,形成中国漆画现代艺术形式的视觉特征,创造独立于世界的现代中国漆画艺术。

  在绘画语言上的突破和对文化的思考,使龚声的漆画作品成为具有现代美学意义的中国漆画,他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以及挪威、埃及等国家的多家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龚声不仅积极参与漆画与其他画种之间的艺术交流,还致力于引领江西漆画与世界各地的交流。他曾邀请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展览公司总经理前来江西考察,使江西漆画作品被多次选送参加国际展览。20世纪80年代江西漆画在全国和国际展览中的集体亮相表明,以龚声为代表的江西漆画家群体在中国漆画界具有重要地位。

  三、继往开来—发展高校美术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教育与市场的接轨,进一步促进了艺术教育的普遍化、市场化。在高速转变的教育形势下,如何完善学科体系,顺应当今社会对高等艺术教育的需求,面临着挑战。龚声1985年被引进到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要担任漆画与版画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龚声对美术教育模式进行了深入思考,为江西高校早期漆画课程体系的建构和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开漆画方向先河。在龚声的推动下,江西师范大学美术系于1989年起在江西率先开设本科漆画专业方向,在江西高校漆画教育中最早提出“画”的概念,将漆画专业开设在绘画专业下而不是在工艺美术类,初步形成江西独特漆画理论与实践培养体系。

  龚声以现代高等院校教育为平台,系统讲授漆画技法、画稿创作、漆画表现、自然写生等课程,夯实学生的漆画基础与传统绘画功底,提升学生的造型与提炼画面形象的能力,促进多画种表现语言融入漆画艺术的创作中。他指出:“漆画艺术是绘画与工艺两者和谐结合的绘画种类。”[3]他认为,“在漆画创作中,我们要保留和运用传统髹漆技巧和手段,它给漆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表现空间。但为了更广泛地表现当今生活,适应现代人审美心理及更多的审美层次、方位,根据需要采用现代新型材料,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新的思维”[4]。这本著作也成为各高等院校漆艺专业学子的一部必读书籍。

  开放式教学理念。龚声在教学上不拘成见,不断思考和探索版画、漆画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我探索,以创新思维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他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在写生中发现新画面,感受生动的实景。他带领学生先后赴鄱阳湖、井冈山、瑞金、三清山、婺源等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通过搜集文献、现场写生等方式发掘创作素材,对赣鄱地域性特征展开研探。

  2006年,二十多件师生作品受刚果共和国驻华大使邀请参加国际和平大展。2011年“生态鄱湖”版画作品展分别在南昌、北京以及台湾展出。这些成果体现出学院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与令人欣喜的教学成果。

  培养综合性创作人才。2003年,龚声在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成立了龚声漆画艺术工作室,每届招收四十名左右学生。工作室传承传统民间作坊师徒模式并融入现代教学理念,以不同的课题为研究对象,形成若干个课程模块,将教学、创作与研究三者融为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在教学中,一方面他把学生课程时间延长为全天候,加强了课程的弹性和选择性,加大了艺术实践的比例,将课内与课外进行有机的融合,强调艺术创作是一种体验快乐的过程。另一方面,他打破各年级之间的教学程式管理,将高低年级学生按班级或专题小组组织成一个个课程群体,以项目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从项目研发、设计、制作等方面让学生全程参与,充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龚声在课堂教学与绘画创作上提倡“大美术观念”,在保持各自画种独立的条件下,相互借鉴、吸收与渗透,乃至重组,创造表现具有时代特色的绘画作品,使学生的眼界大为拓展。

  工作室除了面向漆画专业学生开放外,还对全校其他各专业学生及社会漆画爱好者开放,以便让不同的漆画爱好者产生碰撞与互动。在龚声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每年都有多幅作品入选全国性漆画展或综合美术展览并斩获奖项。如:2004年,两件作品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2007年有四件作品分别入选第二届全国漆画展与厦门2007年中国漆画展,其中一张作品以三万元价格被艺术机构收藏;2009年两件作品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其中一件被厦门美术馆收藏。在江西省第十二届美展上获一等奖的作品有两件。

  注重师资队伍培养。龚声在1988年7月19日的全国漆画艺术座谈会中发言说道:现在迫切需要对漆画多做宣传,一方面从理论上总结提高,引导漆画向高层次发展;另一方面要多办展览,因为漆画比其他画种更需要看原作。龚声受聘为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美术类专业学科带头人后,多次带领教师团队外出参观,采风考察,拓宽教师队伍的艺术视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了提高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2012年他聘任韩国著名工艺美术家、脱胎漆艺传承人、培材大学漆艺系教授郑解朝为客座教授。

  在龚声的推动下,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的漆画队伍不断完善,已逐步形成整体素质较高、学术创作丰富、艺术思想活跃、富有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教师队伍,形成了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以漆画为主要特色的办学优势,扩大了学院的社会知名度。

  结语

  从艺六十年来,龚声紧跟时代步伐,以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回应艺术前沿问题。他在版画与漆画创作领域“由技进道”,发挥了两种艺术特有的视觉优势,以抒情的方式呈现中国意境,表达对现代社会的反思。他洞察各时期社会审美风尚和人们的精神需求,其作品具有陶冶性情、涤荡心灵的特质,传达出人们对理想美与真挚情的向往。

  他既是艺术家,以跨越媒介的大美术观念为创作理念,开拓艺术之路,同时又是教育家,抱着崇高的美术教育理念,培养了一批批漆画艺术创作人才。

  龚声在接受笔者访谈时曾说:“什么是美?美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是自然人化,美是我化自然。”他本人正是在“我化自然”的道路上,追求着艺术真谛。

  注释:

  [1]鲁迅:《致何白涛》,1934年1月8日,《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5页。

  [2]鲁迅:《致陈烟桥》,1934年4月19日,《鲁迅全集》第13卷,第81页。

  [3]陈圣谋、龚声:《漆画技法—材质·肌理·制作·意境》,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第55页。

  [4]陈圣谋、龚声:《漆画技法—材质·肌理·制作·意境》,第56页。

  [作者单位:寇焱,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刘濮,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本文为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现代漆画百年发展研究”(21BF083)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