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宏山水画风格探究
- 来源:创作评谭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风格,探究,山水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2-01 21:57
宋寅帅
吴宏,又称吴弘,字远度,号西江外史、西江竹史、西江上幕,为“金陵八家”之一。明代为抚州府金谿人,因1955年改县字“谿”为“溪”,故籍贯成为今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1]在吴宏作品中,经常出现“金谿吴宏写”“西江上幕吴宏”的落款。可见吴宏对于自己的家乡是十分怀念的,同时也是对自己身为江西籍画家身份的认同。关于吴宏的生卒年也没有确切的记载,在不同的历史文献中都有不同的说法,约为1615—1690年。
吴宏是在明朝灭亡之后,从江西金溪举家搬迁至金陵的,在这里卖画为生。明末著名的文学家、篆刻家、收藏家周亮工曾诗云:
幕外青霞自卷舒,依君只似住村墟。枯桐已碎犹为客,妙画通神独示予。过雨闲拖花外杖,临风对展柳阴书。深卮莫恋青溪好,白马云林旧有居。[2]
周亮工对吴宏的艺术水平作出很高的评价,其中的“白马云林旧有居”也对应了吴宏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写于云林白马三十六峰之下”的跋文,证明了吴宏曾经常活动于云林、白马之间。直到他去世,金陵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吴宏在山水、人物、墨竹、诗文等领域都有所涉及,可谓是一全才。
一、粗放的笔墨意境
华亭文人钱柏龄曾在画中题诗称赞吴宏山水画粗放豪迈的气势,曰:
吴君泼墨雄江东,气格不落丹青中。得名海内三十载,素髯欲改朱颜红。[3]
可见吴宏的山水画风格在“金陵八家”中是极为狂放、豪迈的。放逸雄壮、纵横森秀的笔墨意境,是吴宏山水画给观者最直观的感受。
吴宏的粗放体现在“乱柴皴”(乱柴皴是解索皴与荷叶皴的变种,体现的是南方山体经雨水冲刷过后而裸露在外的山脊部分,皴擦出来的效果就像堆放在角落的枝条柴火相互交叉重叠,故得名“乱柴皴”)的运用[4],如《渡江访友图》(图1)。此作为绢本设色,呈对角线构图,高远和深远相结合的视角,左上跋文为“摹元人墨法金溪吴宏写”,下钤“吴宏”白文方印。
作品中近景、中景、远景山石的皴法均为凌乱且看似十分坚硬的墨线进行交叉,但乱中有序,毫无拖泥带水的柔感,极具个性。这种技法能使山体有苍郁骨干之感,厚重劲健。画家在表现这种山石皴时,需要注意在杂乱的墨迹中找到秩序,将山石走向表现出来,使之不会显得杂乱无章。这种画法一方面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另一面需要画家的性格要干脆利落,所以吴宏惯用这种皴法也正是符合他豪放的性格特点。
二、浓厚的生活气息
吴宏山水画受北宋、南宋等院体画家的影响,宋人常以写实的笔法描绘边角之景,或是一些小景。[5]吴宏也有一些描绘文人生活的小品作品。吴宏虽是遗民身份,生活拮据,内心充满对故国的哀思,但他依然充满着斗志,能发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乐趣。吴宏的《山水图册》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绢本设色,属于吴宏中年时期的作品,描绘了金陵地区人们的生活场景以及郊外景色。图册共分八个场景,分别为水榭晤谈、城关泊舟、郊原晚归、桥亭深涧、江村渔罟、山城暮霭、危蹬行旅、溪山白云。这些作品中没有落款,只有“吴”“宏”的朱文钤印,很符合宋人小品的风格面貌。
在《水榭晤谈》(图2)这一片段中,所描绘的是两个文人书生在水榭中交谈会晤的场景,人物神情显得怡然自得。水榭的后方是一片茂林,茂林后面有居民的房屋排列着。画面近景是一块巨石,巨石斜插入水中,将画面的近景与远景区分开来。吴宏仿照马远、夏圭的边角之景,采用“C”字形构图,画面主要内容集中在右上方,水面则是用淡墨稍加渲染。巨石旁边是一块露出水面的小石头,延伸至画面前方,作为映衬之用,从而不会显得画面的近景空洞。不同于吴宏其他巨幅作品中崇山峻岭的大场面,这幅作品让观者切实地感受到静谧的氛围,置身于画中,仿佛只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与文人的交谈声。
《山水画册》中的另一幅小品《江村渔罟》(图3),也体现了吴宏山水画中浓厚的生活气息。画面用几棵粗壮的古树进行分割,左面是由栅栏围起来的茅草渔村,右面是一汪江水。生活在这里的是一家三口,坐在茅草屋中的母子俩,以及在江面上乘渔船撒网捕鱼的孩子父亲,整个画面显得格外温馨,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生活状态。古树的枝条向外向上伸展,遮天蔽日,十分茂盛。吴宏在描绘古树时用笔极钝,用墨极重,与周围其他景物的描绘形成极大的反差,像一个巨人守护着屋中的母子,给人以安全感。吴宏在作品中之所以安排渔夫打鱼的场景,同样是要表达一种隐逸情怀。
三、凄凉的残破景象
明末清初的金陵画坛,开始流行于“金陵盛景图”的创作题材活动。画家们力图以朱之蕃诗中所描绘的“金陵四十景”为主题,记录下这一历史时期的金陵实景。这些作品中,绝大多数都透露着遗民情结,将金陵的惨败景象作为寄托民族情感的载体,成为时代的烙印。[6]
《金陵寻胜图》便是这一社会背景下的产物,此长卷是吴宏与其他五位金陵画家应赞助人叶蕡之邀合作完成的。其大致完成时间在1686—1687年。整幅作品共分十段,分别由吴宏、龚贤、樊圻、陈卓、戴本孝、柳堉完成,描绘了金陵的燕子矶、莫愁湖、摄山、青溪、清凉山、栖霞山、杏花村等名胜古迹。吴宏作其中的《燕矶晓望图》与《莫愁旷览图》两幅。[7]吴宏与龚贤等文人画家的写意风格不同,他是一位职业画家,所画内容均从实景中来,笔端之中飘荡着江湖灵气,真实自然,可游可居。而1687年,正值吴宏晚年,画面更为突出其晚年山水画的风格面貌,技法更为娴熟。
《燕矶晓望图》与《莫愁旷览图》合称为《燕子矶莫愁湖二景图》,全卷画幅纵三十厘米,长四百八十六厘米,纸本水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两幅款识及钤印分别为:“莫愁湖,金溪竹史吴宏写于云林白马三十六峰下。”钤印:“吴宏”(朱文)、“远度”(白文方印)。“燕矶。西江上幕吴宏写。”钤印:“吴宏”(朱文)、“远度”(白文方印)。[8]
《莫愁旷览图》(图4)的画面由右至左徐徐展开,开端是金陵的冶山,山脚下的几户人家鳞次栉比,古树杂树围绕其中,郁郁葱葱,相映成趣。与人家一山之隔的是胜棋楼和华严庵,莫愁湖临近南岸建有一座水榭,水榭与岸边由一座小桥相连,成为偌大湖面上唯一能见到的景物。人家旁边的小路上,是三五人群的赶路人向西行进。一路上,有的骑着毛驴,有的在毛驴的背上驮着货物,有的在路边的凉亭下歇息。画面的正中央是微波荡漾的莫愁湖,湖面以及岸边无一舟一船。湖面上笼罩着轻纱般的云雾,云雾一直延伸到湖对岸的一片茂林之中。远处绵延起伏的山脉若隐若现,显得如此平静。
第二段长卷《燕矶晓忘图》(图5),描绘了金陵的著名景色—燕子矶。燕子矶是古代的重要渡口,有着“万里长江第一矶”的美称。燕子矶与莫愁湖的景色在氛围上有几分相似,石矶危耸地斜立在江面上,其形状好似展翅欲飞的娇燕,雄奇险幽,尽显峭拔峥嵘之势。在石矶顶上有一座凉亭,站在此处向北望去,便能将滔滔长江尽收眼底。凉亭旁边几棵古树错落其中,别有一番趣味。石矶下的江面长满了芦苇以及片片滩涂。画面左侧的边缘是一望无际的长江,有停靠在岸的帆船,亦有远航归来的帆船向岸边驶来。江的南岸是一片崇山峻岭,山脚下是一些人家,屋舍俨然。房屋在山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渺小,杂树错落于山中。山的后方,明初所建的观音门若隐若现地矗立着。中间有一座石桥,连接着两岸,显得十分祥和自然。此幅作品在透视上与《莫愁旷览图》不同,采用的是“高远法”,使燕子矶显得巍峨峻险。吴宏在描绘燕子矶的景色时汲取多家之长,以“北派”的雄伟之势来体现山体,墨法上借鉴元代文人的简逸放纵之风,再融合本人代表性的“乱柴皴”笔法,苍润俊秀。皴法上乱柴皴、雨点皴、斧劈皴交替使用,山体略施淡墨,层次清晰,墨线干湿浓淡过渡自然。远处的天空以淡墨处理,如雾一般。笔者发现吴宏画房屋、石桥时,其用线为长短不一的线段,但每个线段并没有草草处理,而是起笔与收笔分明。这样画出来的房屋,便有一种莫名的沧桑感。
结语
吴宏所取得的成就并非偶然。他处在时代的浪潮中,国家灭亡、远客他乡、生活拘谨,但他没有因此而迷失自我,而是依然坚守本心,不随波逐流。潜心于吸取诸家之长,又融合自己宽宏大度、不拘一格的性格,造就了他纵横放逸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笔下的金陵山水,是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抒发着他对时代的宣泄。当悉心品读吴宏的作品时,除了能看出吴宏超高的绘画技巧,还能体会到其艰苦卓绝的人生历程。
注释:
[1]李晖:《泼墨雄江东—“金陵八家”之一吴宏的珍品之作》,《收藏界》2009年第12期。
[2]周亮工:《读画录》,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第172—173页。
[3]周安庆:《清“金陵八家”之吴宏山水画艺术鉴赏—以〈燕矶晓望图〉、〈莫愁旷览图〉画卷为例》,《收藏界》2015年第3期。
[4]董艺:《烟台市博物馆藏吴宏山水画作精品赏评》,《文物世界》2018年第3期。
[5]茅林艳:《丹青于精谨,形质崇自然—“金陵画派”对宋人艺术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6页。
[6]吕晓:《明末清初“金陵胜景图”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0年第4期。
[7]郑楚珺:《十七世纪下半叶金陵胜景图的形式与意涵》,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第25页。
[8]海蔚蓝:《17世纪的金陵画家和金陵山水画》,《中华书画家》2016年第5期。
[9]闫洁齐:《吴宏山水画中的村虚表现探析》,《艺术品鉴》2017年第6期。
(作者单位:河北雄安容和海棠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