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可能不知道的美食博物馆(十)
- 来源:餐饮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美食,博物馆,文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2-28 21:45
文/竹迪飞 图片来源/网络
西安市羊文化博物馆
羊是人类最早狩猎和驯养的动物之一,羊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从诞生时起就与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最新考古发现,距今大约8000 年前的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以及距今约7000 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都已出现了陶羊。可以说,“羊文化”几乎渗透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西安市羊文化博物馆筹建于2016年,创办人是陕西金石羊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向阳。博物馆于2019 年8 月建成,同年9 月29 日正式对社会开放。
西安市羊文化博物馆位于雁翔路93 号,园区占地面积28000 平方米,东瞰雁鸣湖,西望大雁塔,南靠汉杜陵,北邻青龙寺,是以抢救保护、收藏研究、展示羊文化历史遗存和开发传承为主体,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孝忠文化教育为宗旨,以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己任,集参观体验、教育传播、休闲娱乐、膳食服务为一体,是目前国内有关羊的馆藏类别和数量最多、免费对外开放的专题博物馆。
博物馆总展览面积达16000 平方米,有“室内精品陈列”、户外专题展览一区“阳光广场”、二区“三羊开泰”和“主题陈列包间”四大展区数百件珍稀展品,有自己的文创膳食品牌——石羊农庄。同时将户外展览与室内展陈相结合;传统展示与智慧导览相结合;羊文化与膳食文化相结合,让餐饮成为羊文化的延展和博物馆的文创产品。集参观体验、教育传播、膳食服务为一体,是文化、美景、美食的完美融合。
马铃薯博物馆
马铃薯原产热带美洲的山地,16世纪传到印度,继而传到中国。“马铃薯”因酷似马铃铛而得名,此称呼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志食货》,表明在清朝时期,马铃薯已经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认知和种植。在中国的不同地区,马铃薯还有多种俗称,如土豆、地蛋、山药蛋、洋芋、洋山芋等等,这些名称反映了人们对马铃薯的不同认知和喜爱程度。
马铃薯同时具有粮食、蔬菜和水果等多重特点,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重要的食品品种之一,被列入七种主要粮食作物之中,地位仅次于水稻、玉米和小麦。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种植马铃薯历史悠久,素有内蒙三件宝“莜面、山药(马铃薯)、羊皮袄”之称,指的就是乌兰察布。
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及鲜薯年产量均居全国地市级首位,被誉为“中国薯都”。2008 年农业部认证了“乌兰察布马铃薯”地理标志,2009年3 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正式命名乌兰察布市为“中国马铃薯之都”,2011 年12 月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乌兰察布马铃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在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京蒙产业园,有一座中国薯都马铃薯博物馆,由北京凯达恒业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投建,2016 年5 月开工建设,于2019 年初完成建设投入运营并免费对外开放,是一座汇集了马铃薯起源、历史、发展、文化以及马铃薯在中国乃至乌兰察布市发展现状的专业化博物馆。
博物馆建筑面积约3500 平方米,馆内分上下两层,由五个展区、一个观光走廊组成,不仅展示了人类从最早发现马铃薯,到用马铃薯制作出各种美味的历史,还借助“3D 打印技术”,让游客看到了立体的马铃薯生长全过程。此外,马铃薯博物馆“代理馆长”、智能语音讲解机器人“优友”、体感互动、VR 实验室等,将单纯的博物馆转变为一个集趣味性、参与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旅游活动”,将博物馆打造为一个集博物展览、科普教育、科学研究、工业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场所。
踏入博物馆一楼大厅,一场关于马铃薯的奇妙旅程悄然开启。从人类最初邂逅马铃薯的那一刻起,直至它被巧手烹制成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一幅幅精心设计的展板宛如历史的画卷,缓缓铺陈在参观者的眼前。这些展板不仅承载着马铃薯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更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讲述了马铃薯与人类文明交织的动人故事。
配合着先进的声光电展示手段,整个大厅仿佛被赋予了魔法,将参观者带入了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马铃薯世界。光影交错间,马铃薯的传奇历程跃然眼前,让人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些关于发现、培育与传承的动人瞬间。
继续向前行进,一组利用3D 打印技术精心制作的马铃薯生长模型映入眼帘。这些模型从马铃薯发芽的娇嫩翠绿,到枝繁叶茂的蓬勃生机,再到硕果累累的金黄收获,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生动展现了马铃薯从萌芽到成熟的完整生命周期。这种创新的技术手段,不仅让参观者能够近距离观察马铃薯的生长奥秘,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展现了大自然的魅力。这组3D 打印模型以其独特的创意与精湛的工艺,成为整个展览中的一大亮点。它们不仅是对马铃薯生命力的艺术再现,更是对科技进步与文化传承完美融合的生动诠释。
二层展厅的创新设计成功地将传统文史类博物馆转型为一个充满活力、互动性强且知识丰富的综合型博物馆,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服务,参观者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成为积极参与者。他们能够直接与展览内容互动,比如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快速而深入地获取有关马铃薯的历史文化信息。这种即时反馈和深度参与感,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吸收的效率与乐趣。
马铃薯主题餐厅的设立,更是将文化与味蕾享受完美结合。在这里,参观者不仅能品尝到以马铃薯为特色的美食,还能亲手参与制作过程,享受探索与创造的乐趣。这样的体验不仅满足了味觉的享受,更是一次对马铃薯文化深度体验的机会。
而虚拟驾驶器上的“收获马铃薯”游戏,则是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劳动巧妙结合的创新尝试。参观者通过模拟驾驶,在虚拟环境中体验收获马铃薯的乐趣,既学习了农业知识,又享受了游戏的趣味性,极大地增强了参观者的参与感和记忆点。
二楼还有马铃薯与文艺展示区,有小说《吃马铃薯的日子》、报告文学《土豆天下》、散文《洋芋情不了》;还有由马铃薯饮食文化演变的各种菜系;博物馆还专门制作了蜡染作品《洋芋·生命》,展现马铃薯民俗文化。
中国稻米博物馆
中国稻米博物馆坐落于安徽省庐江台湾农民创业园内,毗邻三河古镇、临近巢湖西岸, 占地20 亩, 建筑面积7000 平方米,馆名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亲笔题写。博物馆设有“带你认识水稻”“稻米从远古走来”“民以食为天”“现代化水稻生产”等四个展厅,是一个展示稻米历史、传承稻米文化、普及稻米知识、宣传稻米科技,以及融收藏与研究、合作与交流、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由稻米之门、主馆南楼和尾厅北楼三栋主体建筑组成。馆内展品丰富,总数超过12000 件,通过声、光、电技术,图片和实物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现了稻米的相关知识和科技发展历程。
第一展厅“走近稻米——带你认识水稻”,介绍稻米的基本知识,呈现关于水稻的科普知识及历史常识。第二展厅“稻米之路——从远古走来”,在这个展厅中,参观者将穿越时空,走进古代人民的农耕生活。通过一系列的古代稻作用具和模拟场景,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农业文明的智慧与艰辛,同时了解稻米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和传承。第三展厅“稻作文化——民族的记忆”,展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饮食特色和稻作文化。通过丰富的展品和生动的场景,参观者可以领略到稻米在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如何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记忆。同时,人们也能深刻体会到“民以食为天,食以米为先”的深刻内涵。第四展厅“现代水稻生产”,展示现代水稻生产所取得的成就及新兴科技在农业上的应用。
尾厅主要由两个展厅组成:“美好新农村”展厅和“领导关怀”展厅。“美好新农村”展厅通过一系列的丰收场景,展示了建设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愿景;“领导关怀”展厅则通过历代中国领导人与农民在田间地头一起同耕同乐的照片,反映了历代领导人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