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陕西韩城非遗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 来源:旅游纵览
  • 关键字:文旅融合,开发策略,韩城市
  • 发布时间:2025-01-03 20:57

  任志艳* 周书花 黄小蕾

  (西安文理学院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西安陕西 710065 )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文旅融合的深入发展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活化利用。陕西韩城非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和研究价值。本研究通过分析陕西韩城非遗文化旅游开发和利用现状,揭示其开发现状中存在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开发层次不高、基础设施与服务配套不完善、传承人培养与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并提出创新非遗文化开发模式、优化非遗文化旅游产品、提升非遗文化旅游服务质量、加强非遗传承人培养等开发策略,以期对促进韩城非遗文化传承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非遗文化;旅游利用;文旅融合;开发策略;韩城市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背景下,非遗文化作为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旅游开发与活化利用日益受到关注。陕西韩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独特的非遗文化资源,为韩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一、研究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的地位逐渐凸显,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文化具有丰富历史积淀和独特民俗风情,对促进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振兴地方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韩城非遗文化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市场潜力,深入研究和探讨韩城非遗文化开发与旅游利用,对促进韩城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文献研究综述

  文章通过对国内文旅融合与非遗文化、非遗文化开发与旅游利用、陕西韩城非遗文化与旅游开发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一)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文化研究

  以“文旅融合”和“非遗文化”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共检索出8篇文献,分别对赣州[1]、巢湖[2]、非遗文化保护与开发[3]、枣庄市[4]、非遗文化的文旅融合模式[5]、贵州蜡染[6]、齐鲁民间手工艺[7]、大连市非遗旅游开发[8]进行研究。文献主要围绕“文旅融合”与“非遗文化”,借助文献分析法、访谈法、实地调研法,探索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及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路径、模式和策略。

  (二)非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以“非遗文化”和“旅游开发”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刁宗广强调在保留文化本真性和商品化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实现旅游开发中“非遗”文化创意性和真实性[9]。张晓琳、张文磊、赵钱以彝族“撮泰吉”为例,研究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传承策略[10]。贾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提出针对性发展建议[11]。刘佳欣探讨策略联动机制,合理利用非遗旅游资源,为非遗科学保护和开发提供可行性建议[12]。周思聪、俞逸晖主要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方法、研究侧重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解,试图发现国内外不同的研究热点,并发掘其中问题[13]。郑伟刚、马月伟对中国非遗旅游研究进行梳理,认为非遗的旅游开发有利于非遗保护和促进旅游业发展[14]。

  (三)韩城非遗文化研究

  以“非遗文化”和“韩城”为主题检索近五年文献仅4篇,赵丽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效应评价研究》中对韩城政府、游客、居民、传承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提出政府要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宣传力度,企业要创新非遗旅游产品内涵、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社区要强化社区参与、创新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等建议[15]。国内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文化研究关注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和旅游利用等相关问题,针对陕西韩城非遗文化和旅游开发的研究较少。因此,为促进陕西韩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需进一步深入探讨非遗文化的旅游开发路径与对策。

  三、陕西韩城非遗文化开发与旅游利用现状

  (一)陕西韩城非遗文化开发现状

  陕西韩城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在非遗文化保护与开发方面成果显著。2019年,“景区+非遗”发展模式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之一。2022年韩城市政府根据国家《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推出“非遗进校园”实施方案,积极推进非遗文化走入校园、社区和乡村,通过开展非遗文化相关讲座、演出、展览等活动,将非遗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增强学生文化认同和传承意识。2023年韩城成为“陕西省非遗特色示范城市”中15个县(市、区)之一。韩城依托丰富非遗文化资源,推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主题演出、非遗文化展览,不仅丰富游客非遗文化体验,也为当地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陕西韩城非遗文化旅游利用情况

  2017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韩城文物局组织多个文物单位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纪念活动。韩城定期举办社火、抬神楼等非遗文化节日庆典民俗活动,通过现场演示让游客参与其中,增强游客体验。韩城剪纸和大禹治水传说是代表性非遗项目,被列为优秀非遗项目进行展示和保护。1973年韩城司马迁墓祠博物馆正式投用,馆内展示司马迁祠及《史记》相关非遗项目,举办“祭祀司马迁大典”,吸引游客深入了解相关历史及非遗文化,将非遗表演融入景区和旅游活动,打造国家级非遗文化宣传推广平台。

  四、文旅融合背景下陕西韩城非遗文化开发存在问题

  (一)同质化现象严重

  通过调研和访谈发现,韩城非遗文化旅游产品对游客缺乏吸引力,且产品缺乏创新性和差异化设计,难以吸引游客眼球。市内不同区域出现相似非遗展示和文化体验项目,导致游客在多地游览时感觉内容重复且缺乏独特性和新鲜感,部分非遗文化旅游项目在设计和开发时缺乏创新思维,只简单将传统非遗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中,没有结合现代审美和游客需求进行差异化开发,且过度的商业包装和营销使游客难以感受到非遗文化真实的魅力。

  (二)产品开发层次不高

  通过韩城非遗文化旅游产品市场调研,发现其非遗文旅产品类型少、做工粗糙、品质不高,产品缺乏创新和深度开发,多以复制传统手工艺品或简单演艺展示为主,未深入挖掘韩城非遗文化内涵,未形成具有吸引力的高端文化旅游产品。可见,韩城非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仅停留在表面展示和简单体验,未深入挖掘非遗蕴含的深层文化和历史背景,游客难以获得深度文化体验和文化认知。

  (三)基础设施与服务配套不完善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韩城非遗文化硬件设施不足,非遗文化展示、传承基地、手工作坊场地规模小、设施较为陈旧,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体验需求,难以承载较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其次,通往非遗文化景区或活动地点的道路、公交设施不完善,乘坐公交或打车往返有一定困难,给游客造成极大不便。韩城住宿、餐饮、购物及卫生等服务设施与非遗文化开发规模与发展速度不匹配,导致游客体验满意度不高,未能充分带动当地旅游消费市场。

  (四)传承人培养与队伍建设滞后

  通过访谈了解到,由于自然更替和社会变迁,许多非遗传承人年龄偏大,且年轻人对传统技艺学习兴趣和继承意愿相对较低,导致韩城非遗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风险。此外,由于现代生活方式改变,部分非遗技艺实用性减弱,加上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和培训体系,致使非遗技艺和知识得不到系统的传授和记录,存在流失和失传的可能。

  五、文旅融合背景下陕西韩城非遗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一)创新非遗文化旅游产品

  韩城应注重创新,可将体验开发模式和主题式开发模式相结合,综合市场需求和游客体验,打造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主题旅游产品。首先,针对不同类型游客需求和消费偏好,设计多样化非遗文化旅游产品组合,提升游客满意度和体验感。其次,韩城可以通过社火、行鼓、秧歌等表演活动,展示当地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激发游客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关注。同时,利用舞台技巧、灯光和音响的完美结合,提升韩城非遗演艺视听效果,加大韩城非遗文化传播力度。通过非遗文化旅游产品优化开发,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二)提升非遗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质量

  首先,韩城应加强通往重要非遗景区的道路建设,确保道路平整、标识清晰。其次,应优化景区内外交通连接,发展公共交通,增设旅游公交路线,特别是连接各非遗点的穿梭巴士服务。再次,要确保住宿设施新颖、舒适和安全,提供高品质床铺、卫浴设施、空调、网络及增设无障碍设施,满足各类游客需求。从次,应加强服务人员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确保游客享受到贴心周到的服务,提供旅游咨询、预订景区门票、叫车等服务。最后,应建设和改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主题民宿和文化客栈,提升游客住宿体验。

  (三)加强非遗传承人培养与队伍建设

  首先,韩城应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制定相关政策为非遗传承人培养提供政策保障;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提供就业及创业支持;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培训,对部分非遗传承人进行生活补贴,减轻非遗传承人经济负担;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非遗文化传承人学习交流和创新。其次,建立健全传承人认证与管理体系,对符合非遗传承要求的个体,韩城非遗相关机构应实施严谨认证程序,提升传承人社会地位及公众认可度,确保韩城非遗文化传承高质量延续。此外,韩城市政府应整合教育资源为非遗文化传承人提供全面系统的教育与培训,深化与高校、研究机构的战略协作,加强国际非遗文化交流与合作,为韩城非遗传承人搭建展示与交流平台。

  六、结语

  韩城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非遗文化开发及旅游利用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研究价值。通过深入挖掘和整理非遗文化,开发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旅游产品;通过加强非遗文化传承人培训和支持力度,建立健全非遗文化传承机制,确保非遗文化的原真性和传承性;完善和提升基础设施与服务,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推动非遗文化开发与旅游利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新理念,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多元化非遗文化旅游产业链,促进韩城非遗文化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友志.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究——以江西赣州为例[J].科技传播,2023(10):72-75.

  [2] 谭晓琳.巢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路径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3(3):99-104.

  [3] 赵雪婷.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研究[J].西部皮革,2022(8):57-59.

  [4] 李佩.文旅融合背景下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1:1.

  [5] 陈蓓,高腾发.基于非遗文化的文旅融合模式探究[J].旅游纵览,2023(14):124-126.

  [6] 李私宇,杨轩宇,刘瑞雪,等.文旅融合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非遗文化高质量发展途径探究——以贵州蜡染为例[J].西部皮革,2023(10):9-11.

  [7] 杨丽娜.文旅融合背景下齐鲁民间手工艺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J].文化产业,2022(36):138-140.

  [8] 徐金荣.文旅融合背景下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3:1.

  [9] 刁宗广.旅游开发中“非遗”文化的创意性和真实性[J].社会科学家,2015(2):85-88.

  [10] 张晓琳,张文磊,赵钱.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传承——以彝族“撮泰吉”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15):82-85.

  [11] 贾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研究[D].武汉:江汉大学,2023:46.

  [12] 刘佳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演化博弈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2022:1.

  [13] 周思聪,俞逸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研究综述[J].旅游纵览,2020(2):69-70.

  [14] 郑伟刚,马月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进展[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6):77-81.

  [15] 赵丽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效应评价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22:7.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