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黄河流域乡村文旅融合提升机制与策略研究

  • 来源:旅游纵览
  • 关键字:乡村文旅融合,融合机制,内蒙古黄河流域
  • 发布时间:2025-01-03 21:00

  李红霞 孙 萃

  (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109)

  摘 要: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内蒙古黄河流域乡村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生态资源独特,推动其文旅深度融合对延续中华文脉、促进产业兴旺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剖析了内蒙古黄河流域乡村文旅融合的现状特点,构建了融合度提升机制,并从资源整合、产业培育等方面提出策略建议。通过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健全政策保障,推动数字化转型。提出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优化产业布局,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品牌营销等多维度策略,以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乡村文旅融合;融合机制;内蒙古黄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文化和旅游作为乡村的两大优势资源,二者深度融合发展既能够推动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相互促进,提升农民就业增收,又能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内蒙古黄河流域范围广阔,民族文化多元,生态禀赋独特,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中积累了一定的文旅融合经验。但从整体上看,文化资源转化利用水平不高,特色旅游产品供给不足,文旅深度融合的内生机制尚待健全。在乡村振兴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亟须加快推进内蒙古黄河流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内蒙古黄河流域乡村文旅融合现状分析

  (一)文化旅游资源组合独特,开发利用空间广阔

  内蒙古黄河流域作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地,孕育了河套文化、乌拉特文化等独具特色的文化圈。该地区分布着众多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俗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如河套泥塑、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等。自然景观资源同样独具魅力,贺兰山、乌梁素海、库布齐沙漠等构成了多样化的生态景观。然而,从整体来看,这些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1]。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特色文创产品的开发相对滞后,具有核心吸引力的文化旅游项目数量偏少,开发利用空间仍然广阔。

  (二)文旅融合有序推进,示范效应逐步显现

  内蒙古黄河流域依托优质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景区、景点打造中。岱海文化旅游园区、蒙亮文化旅游景区等示范项目相继涌现。传统村落、民族手工艺基地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推动了农家乐、民宿等新业态蓬勃发展。通过“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模式,促进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加快融合,激发了农牧民就近就业、创业的热情。总体而言,黄河流域文旅融合发展态势良好,但跨部门、跨区域的政策协同仍有待加强,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也需进一步拓展。

  (三)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较好,但带动能力尚显不足

  内蒙古黄河流域文化和旅游产业具有较好的关联性,为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部分地区已将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并大力发展研学旅行、康养旅游等新业态。然而,文化产业总量规模偏小,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文化创意、数字文旅等新兴业态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传统文旅产业的带动、改造作用发挥不充分。推动文旅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下一步亟须攻克的难题,以释放文旅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

  二、内蒙古黄河流域乡村文旅融合提升机制构建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文旅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黄河流域文化和旅游资源禀赋各异的现实,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至关重要。首先,遴选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基础设施、文旅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核心指标,构建涵盖质和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自然资源方面,可考虑景观多样性、生态环境质量等;在人文资源方面,可包括文物古迹数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在基础设施方面,可涉及交通便捷度、接待设施完善程度等;在文旅产业发展方面,可包括产业规模、经济贡献率等指标。其次,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如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等,对指标进行赋权,确保评价结果科学可靠。层次分析法可通过专家打分确定各指标权重,而熵值法则基于数据的离散程度客观赋权,两种方法结合可以平衡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影响。再次,设立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开展评估,跟踪分析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文旅融合度。最后,建立文旅融合发展评价数据库,为决策提供参考[2]。

  (二)构建耦合协调发展模型,探求融合发展规律

  文旅产业作为复杂的耦合系统,发展水平受区位条件、资源禀赋、政策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产业关联度、互馈强度、协同发展度等指标,探索不同区域文旅融合的驱动因子、演化规律。产业关联度反映文化和旅游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互馈强度衡量两个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协同发展度则体现两个产业的整体协调程度。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可以量化评估文旅融合的程度和效果。引入空间维度,对文旅资源富集区、文旅产业发达区和欠发达区进行分类施策,因地制宜推进差异化融合发展。对于资源富集区,可重点关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对于产业发达区,可着力提升融合质量和效益;对于欠发达区,则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扶持。定期开展模型应用实证研究,优化完善模型结构,既为当前融合提供决策支持,也为长远发展提供理论指引。

  (三)健全文旅产业融合政策体系,强化体制机制保障

  在现有文旅产业政策基础上,制定专门的文旅融合发展规划,明确融合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规划应当立足内蒙古黄河流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和发展需求,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明确各阶段的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完善财政支持、金融服务、用地保障、人才培养等配套政策,为文旅企业跨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在财政方面,可设立文旅融合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和关键领域;在金融方面,可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文旅融合项目的信贷产品,提供灵活的融资渠道;在用地方面,可优先保障文旅融合项目的用地需求,简化审批程序;在人才方面,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和培养复合型人才。建立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搭建文旅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在市场准入、项目审批、宣传推广等方面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3]。建立文旅产业联盟,引导龙头骨干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中小微企业“抱团”发展,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

  (四)推动文旅数字化融合,注入发展新动能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数字化转型。可以建立文旅大数据平台,整合文化资源、旅游资源、游客信息等多维度数据,为产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利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共享,降低运营成本。人工智能(AI)技术则可应用于智能导游、个性化推荐等领域,提升服务质量。开发沉浸式体验、虚拟展览等数字文化旅游产品,构建智慧博物馆、智慧景区,全面提升游客体验。例如,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重现历史场景,让游客身临其境地体验黄河文化;通过增强现实技术(AR),为实体展览增添互动性和趣味性。加强文旅大数据中心建设,挖掘游客行为特征、消费偏好等数据价值,指导精准营销。鼓励发展在线旅游、“互联网+非遗”等新业态,创新文旅消费模式。搭建文旅产业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产业跨界融合,激发文旅市场新活力。通过数字化转型,不仅可以提升内蒙古黄河流域乡村文旅产业的竞争力,还能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三、内蒙古黄河流域乡村文旅融合策略探索

  (一)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内涵,打造文旅融合精品

  内蒙古黄河流域深厚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首先要做好文化资源的梳理和挖掘工作,通过田野调查、口述历史等方式,系统整理、记录当地特色民俗风情、传统饮食、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分析其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分类建档,传承发展。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开发一批沉浸式、体验式文旅演艺、研学旅游、文化主题社交等高品质旅游产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游客在参与互动中充分感受和理解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注重发挥文化馆、博物馆等场馆的文化服务功能,着力打造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于一体的文化体验基地,让历史文化“活”起来。同时,积极引导和扶持文创企业研发制作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努力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水平,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厚植文旅融合发展的文化底蕴[4]。

  (二)优化文旅产业空间布局,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内蒙古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资源丰富,文化旅游资源组合独特,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仍然突出,亟须以全区视角优化文旅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是区域文旅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底线。必须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强重点文物古迹、传统村落、自然遗产地等保护、利用,依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筑牢文旅融合发展的资源生态基础。围绕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打造“一廊多点”式文化遗产廊道,串联周边乡村旅游资源,精心设计文化主题鲜明、线路安排合理、配套设施完善的精品旅游线路,引领文旅产业错位发展、集聚发展。发挥盟市中心城区的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加快完善文旅公共服务设施,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旅产业,力争打造形成若干个在区域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强市和精品文旅名镇,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有序推进旗县全域旅游发展,创建一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度假区、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形成全区文旅协调发展新格局。

  (三)加快新型文旅人才培养,夯实融合发展基础

  文旅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当前,内蒙古黄河流域在文旅融合发展中仍面临人才匮乏、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必须加快人才培养、引进,为文旅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基础。支持和鼓励高等院校根据文旅产业发展需要,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加强文化产业管理、旅游管理、数字文旅等相关专业建设,大力培养文旅策划、文旅投资、节庆活动组织等领域急需的紧缺人才。完善引才引智政策,创新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机制,不断集聚国内外高层次文旅管理人才、文旅创意人才,提高人才国际化水平。搭建校地、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政府、企业、高校、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强化文旅行业协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常态化开展文旅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造就一支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职业经理人队伍。统筹城乡人才发展,广泛开展文旅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和帮助更多农牧民参与到文创产品开发、乡村民宿经营等领域,鼓励文旅企业吸纳农牧民就业,拓宽农牧民就业增收渠道,推动文旅人才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

  (四)强化文旅品牌整合营销,提升区域影响力

  文旅品牌是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内蒙古黄河流域尽管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在品牌建设方面还存在定位不清晰、宣传推广不到位等短板,亟须加快构建文旅品牌体系。要高位谋划、统筹推进,制定全区文旅品牌发展总体规划,科学设计各层级文旅品牌标识,推动区域整体品牌、盟市子品牌、景区景点产品品牌的差异化、协同化发展。积极探索“内蒙古黄河·人文圣地”“神奇内蒙古”等叫得响、立得住、推得开的区域公用品牌。以创新为引领,推动文化和旅游跨界融合,激发品牌发展新动能。充分利用乌兰牧骑、那达慕大会、冰雪那达慕等特色文化活动,策划推出一批“非遗+旅游”等跨界体验产品,扩大区域文旅品牌影响力。加强文旅大数据中心建设,运用大数据实现游客行为分析、偏好画像,为精准营销、智慧服务赋能,增强文旅品牌互动体验。借助新媒体平台,广泛开展视频直播、网络红人打卡、在线种草等立体式营销,加强内容创意能力建设,用活泼生动的方式展现黄河流域独特的地域人文魅力。

  四、结语

  内蒙古黄河流域乡村文旅融合发展面临重要机遇与挑战。未来应持续完善融合评价体系,构建协调发展模型,健全政策保障,推动数字化转型,以释放文旅融合的巨大潜力。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优化产业布局,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品牌营销,促进文化传承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多维度策略的实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问荣荣,孟欣慧,李秀伟,等.黄河流域乡村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研究——以泰安东平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4(11):125-129.

  [2] 陆海涛.文旅融合下黄河流域齐鲁村落文化的传承创新研究[J].纺织报告,2024(5):136-138.

  [3] 王爱智.黄河流域(山东段)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创新路径探析[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24(1):29-33.

  [4] 方永恒,周雨婷.黄河流域上游农牧交错带文旅融合发展的价值意蕴和路径探索[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1):87-94.

  [5] 李妍.基于文旅融合发展的河南黄河文化保护传承路径研究[J].西部旅游,2023(23):32-34.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