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学生成了同事

  周春梅

  我的学生居田,学业一直非常出色,属于家长眼里的“别人家的孩子”。几年前她回到母校,成为我的同事。当时我有些意外,但这其实正是她的探索之一——回到母校,体验一种她曾深深沉醉和向往的教育境界。这几年跟她一起工作,我从她身上学到不少新鲜的知识和视角,感受到年轻人生命的热力,还有多年相处积累下的近于亲情的温暖,她反过来提醒我好好吃饭和睡觉,还时不时地替我做些生活上的琐事:比如在办公室替我购办组装置物架,经常给我买些营养又可口的食物或精致可爱的小玩意。

  教师节时,一家电视台以“我和老师成了同事”作为主题,替我们拍了个片子。片子里,我们俩同在美丽的校园、庄严又活泼的课堂,少年以清澈的眼睛凝视我们,真诚的灵魂在一间辽阔的教室里相互唤醒。镜头移到校园里浓荫匝地的老树、历经百年沧桑的老楼,还有俯视这一切的宁静而永恒的蓝色天空,仿佛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化的、我们还在为之努力的教育的圣境。

  原以为这样的配合节日播出的片子,关注度不会太高,没有想到视频的传播度颇高,我的学生,她的学生,还有不少同行和朋友都关注到了,有些还留言评论,除了温暖的问候与祝福之外,更多表达的,是对理想主义、人文主义教育的认同和支持。

  其中有一位留言的朋友有些特别。学校旁曾有一家饭店,开了不少年头,经理是一位中年女士,把不算大的饭店经营得很好,物美价廉。去得多了,我们跟经理处成了朋友,称她王姐。前几年饭店要关门歇业,我们都觉得可惜和不舍。最后去用餐时,我跟王姐说了几句留恋和祝福的话,就此匆匆别过。这次在留言区见到她的鼓励和祝福,我很感动,回想起来,我跟她告别时,只是表达了自己对她去向的担忧,希望她能平稳过渡到另一份工作和生活中,并没有一点实际的建议和帮助。她却把我的“空话”看作实在的情谊,一直记在心上。

  由此我想到自己所给予他人的关心和温暖,常常是止于口头的。我跟居田这两年常常一起外出用餐,她有一种奇特的魅力,可能是一种不设防的真诚和强大的共情力——能让陌生人瞬间打开心扉,倾吐心事。有一次,在一家小饭馆,老板跟我们说起经营的困难,我一如既往地表达同情,她却开始询问具体的情况,并试着提供解决方案,跟老板讨论了很久。我想起曾有另一个学生善意地提醒我,说包括我在内的一类人,对于现实中的苦难并没有隔岸观火式的冷漠,当然更不至于浑水摸鱼,落井下石,却无意中采取了一种凭栏观花的态度,把苦难当作观照、思考甚至审美的对象,本质上有一种书生不通世事的天真和隔离,这种隔离中,也许还暗含了一种明哲保身的怯懦和妥协。应当有勇气跳到那燃烧的火中,真切地体验疼痛、呐喊并付诸行动。

  这些年轻人敏感于社会不公,知行合一,勇于实践,令我羞愧,促我反思,也让我对未来颇具信心。我们常担忧“一代不如一代”,其实年轻人自有他们对世事的观察与判断,也会按自己的方式去成长,去担当。 与其杞人忧天,或停留在可笑的“傲慢与偏见”中,不如多与他们交流,多向他们学习,让自己少一点成见和暮气,跟他们一起改变,发展,走向更好的自己——不分年龄,无论早晚。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 李 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