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育美·空间赋能”美育实践新样态
- 来源:《师道》(人文)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赋能,体验,关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1-13 16:16
施伟红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提出了美育在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以及培养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还将其视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目标的重要途径。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美育工作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
美育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审美判断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情感沟通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东莞市莞城步步高小学作为一所致力于探索和创新美术教育的学校,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积极探索美育新样态。通过“体验育美·空间赋能”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具身体验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提升核心素养。
一、“体验育美·空间赋能”的内涵价值
“体验育美·空间赋能”的美育实践旨在通过艺术体验和空间环境的优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力和文化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通过多元的体验活动和多维的立体空间赋能来培育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它突破传统美术教育的局限,打破校内外壁垒,整合家校社资源,将美术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术的魅力。这种教育理念有助于美术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为培养具有全面素养的人才提供理论支撑。
二、“体验育美·空间赋能”的实践策略
(一)体验育美:美术教育的实践路径
体验育美是美术教育的重要实践路径。通过创设多样化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这种体验式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升其核心素养。
1. 开发体验式美育课程
体验式美育课程是一种以学生的直接体验为基础,通过感知、探索、创作和反思等过程,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力和艺术修养的美育课程。
自然探索美术课。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通过绘画、摄影等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相关的美学理论,引导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大自然的美;同时,也可以通过分析一些经典作品,如风景画、自然摄影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修养,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大自然的美。
多元文化艺术体验课。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通过亲身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如舞蹈、音乐、戏剧、绘画等,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艺术鉴赏与实践课。通过欣赏经典艺术作品,让学生了解艺术的发展历程和不同艺术流派的特点,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社会实践美术课。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美化、环保创作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术与社会的联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这些课程都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参与,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和活动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创造美,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2. 引导学生深入体验美术作品
深入体验美术作品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并欣赏艺术作品。首先是感官体验,鼓励学生近距离观察作品,注意细节,如色彩、线条、纹样、构图等;其次是背景知识介绍,提供艺术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等,介绍艺术流派、风格和技巧,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所处的艺术语境;再次是批判性思维,指导学生批判性地看待艺术作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鼓励学生与同伴或老师进行辩论,分享不同的见解;最后是跨学科融合,将美术与文学、历史、科学等联系起来,探索跨学科的主题和概念。通过运用这些策略和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体验美术作品,提高审美素养,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跨学科的理解能力。
3. 创设多样化的美术体验活动
美术体验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审美体验。通过参与绘画、雕塑、设计、手工等不同类型的美术体验活动,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和创作过程,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美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欣赏和创作美术作品时更加敏锐和富有想象力。
(二)空间赋能:美术教育的环境支撑
美育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课堂,校内外空间场域为美育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通过优化校园空间布局,为美术教育营造雅致氛围,打破校内外壁垒,把美术课搬进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博物馆等场域,实现空间立体赋能。
1. 打造校内空间环境,优化美术教学实践
教师可以合理利用教室、美术室、艺术长廊、学校博物馆等空间环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美术学习氛围。例如,可以在教室墙壁、走廊悬挂优秀的美术作品,在艺术长廊定期展示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和学习成果,营造时时、处处让学生欣赏和体验的校园文化,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浸润下感受美的熏陶。
2. 利用校外空间场域,加强艺术作品的熏陶
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等空间场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独特的学习体验。这些空间不仅具有丰富的艺术藏品和独特的艺术氛围,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亲身参与艺术创作的机会,从而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美术。学校还可以与之建立合作关系,整合这些资源为美术教育提供支持。例如,组织定期的校外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家工作室;邀请艺术家来校开展讲座或工作坊活动,与学生分享他们的创作经验和心得;还可以与这些场馆合作开设特色课程或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
3. 借助科技手段,提升空间赋能效果
科技手段为美术教学实践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其一,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呈现更加生动、立体的美术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其二,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创造沉浸式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逼真的艺术世界,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艺术风格和创作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设备参观美术馆、艺术展览等,与艺术作品进行互动,深入了解艺术创作的背后故事和技巧。这种沉浸式学习环境可以增强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创作灵感。其三,利用在线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借助互联网平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访问丰富的在线艺术资源,如数字博物馆、在线艺术课程等。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和创作风格。同时,学生还可以在线与其他艺术家、学习者进行交流和分享,激发创作灵感和学习动力。
三、体验育美与空间赋能结合的实践
将美学教育和实践空间相结合,可以为学习者创造一个沉浸式的、具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创新思维,提升实践能力,有助于提升个体的审美素养。同时,将美学教育与其他学科(如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相结合,可提升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实践方法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将体验育美与空间赋能相结合,美术教学实践得以更加丰富和立体。这种实践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创造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综合素质。然而,如何进一步深入挖掘体验育美与空间赋能的潜力,使其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仍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能够关注美育这一领域,共同推动美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莞城步步高小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