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词句教学,彰显词句魅力——小学语文词句教学多样化策略研究

  雷燕青

  小学语文一直重视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但当前依然存在很多教师对词语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具有一定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离开了词句教学,语文的其他教学方面将可能搁浅。同时,过分轻视词语教学也会阻碍学生进一步提升语文能力。在面对上述教学过程中的情况和问题时,教师需要革新对词句教学的认知,重视词句教学,优化教学过程,设计更多教学活动,运用丰富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领略到词语的魅力,提升词句教学质量。

  一、借助文本:多维度深入理解词句内涵

  词句内涵的理解是词句教育的基础。教师在教授词句时,不仅要站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上去解释词义,更要设身处地,洞察学生在理解课文时遭遇的词汇障碍,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与心理需求。尤其是面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或难解的虚词时,学生常常因为缺乏足够的语境感知能力而难以把握其深层含义与本质特性,进而阻碍了上下文连贯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李萌在《提升小学低年级词语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中提到,教师可以回忆自己最初接触这类词汇时的感受,借此联想学生可能遇到的疑惑并据此设计教学方案;充分利用文本语境,根据词句在课文中出现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内容,创造合适的语境场景,还原词句的真实内涵。从文本结构出发,将语句拆分为词语,再将词语分解为单个汉字,从基本的汉字单元出发,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难度更高的词句,这样由宏观至微观再到宏观的方法预设,类似于搭建积木,每一层都为下一层奠定坚实的基础,长此以往,可为学生建立起稳固的语言基础。

  词句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敏锐的洞察能力和创新的教学理念,从而引领学生们穿越语言的迷雾,领略词语背后的世界。

  以小学教材中《灰雀》一课为例,课文中存在“果然”这一词,针对这个词语的剖析和理解,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果然”或许仅仅被视为一个简单的副词,用于表示结果符合预期。然而,《灰雀》一课赋予了它更为丰富的内涵与情感色彩。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文本语境,让词语回归到上下文内容之中,带领学生回到故事发生的那一刻,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列宁为什么说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这样的一个问题,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学生通过理解课文上下文,串联起事件发展的前因后果后得知,灰雀仍然活着,并且飞回来了。随着学生对故事情节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探讨:“作者是如何将这种意思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的?‘果然’这一词语的意思是什么?”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用词目的。此时,词语不再仅仅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发掘作者情感的密钥。发现“果然”这个词不仅传递了一种预料之中的确认感,更蕴含了列宁对灰雀命运的深切关怀及对美好结局的期盼。学生知道了“果然”这一词语的内涵,更理解了作者表达的情感。这一分析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词语不再是单独的汉字组合,而是使用者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从而从多个维度出发理解词句内涵。这种对词语进行层层剥茧、抽丝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深度阅读能力的良机。

  二、语境创设:多场景生动呈现词句运用

  词句运用的掌握是词句教育的核心,也是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开始接触一些用于概括生活事务、现象和情景的词句,这些词句源于生活体验,随后又经由语言文字的提炼得以成型。鉴于学生生活经验尚浅,许多词句对他们而言,就像是遥远星空中模糊的星辰。因此,教师在开展此类词句教学活动时,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理解词句内涵的多模态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搭建语言文字和生活体验之间的桥梁,让他们能够在丰富的语境中直观感受词句的运用,掌握词句的用法,从而在生活中熟练使用这些词句进行自我表达和交流沟通。

  例如,教师在讲解《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文中出现了很多含有“条纹”这一词语的语句,部分学生可能对这一词语并不陌生,但难以在短时间内快速理解词句的含义。教师不应仅限于口头解释,而应调动学生的感官,让“条纹”变得“栩栩如生”。教师可以借助视图,展示海底中色彩斑斓的鱼儿自在畅游的情景。大屏幕上投射出一片蔚蓝海洋,一群带有绚烂条纹的热带鱼穿梭其间,让学生对鱼类身上的条纹图案感到真实可观,随后,镜头切换至陆地,接着再展示其他“身着条纹”动物的图片,斑马身上的黑白条纹,静静诉说着自然进化的历史;老人脸上岁月留下的皱纹,是时光的条纹,镌刻着人生的经验与智慧;蝴蝶翅膀上的斑斓图案,是自然界对美的极致诠释。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积极联想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纹”,细思其中所蕴含的奥秘,并运用生活情境描绘条纹,从而加深对“条纹”这一词语以及对应语句的理解。

  三、活动设计:多途径巧妙提升学习趣味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难以持续将注意力聚焦在教师讲解的内容中,当面对相对抽象、理解难度较高的词句时,部分学生可能会走神分心、兴趣减退乃至出现抵触情绪。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既符合词句教学目标又富含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集中注意力,主动学习,掌握词句内涵。

  例如教师在讲解《操场上》这篇课文时,文中存在很多和“跳”相关的词句,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各类包括“跳”的词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次汉字探险旅行,教师可以通过拆解字词的方式,让学生先找到这个字的偏旁部首,发现“跳”是以“足”为偏旁,联想到与这个字相关的词语和脚有联系,接着再播放一首欢快的歌曲,让学生主动跳起来,真实地感受“跳”,鼓励学生通过组词的方式表达自己刚才的行为,比如“跳跃”“跳高”“跳远”等,用特定的动作演示符合含义的词句。还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既然‘跳’和‘足’有关,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带‘足’字旁的字都和脚有某种联系呢?”最后通过多媒体工具展示“跳”字的演化历程,从甲骨文、金文到楷书,让学生系统了解这个汉字如何一步步演化。通过上述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词句教育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任务,而是顺应了学生学习规律和认知特点的教学过程。学生了解汉字的构造原理,还收获学习的乐趣,并在真实情境中还原了词句的用法,学会了通过偏旁部首推断词语的意义,对词句形成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四、写话教学:多角度科学建立词句联系

  写作提升是锻炼语用能力的方法。吴长杨的《简笔画在小学低年级英语词句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中便提出:写话教学不仅是词句教学的灵魂所在,更是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的关键路径。通过文章的阅读,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到语言运用的魅力。语言的美归根结底在于恰当使用词句,将字词巧妙地镶嵌在语句和段落之中,能够赋予词语无限的意义,为读者营造美好的意境。而写话教学,作为一种旨在深化词句理解与运用的手段,是小学语文课堂上的重点。写话教学项目是一种高效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尝试在词语之间、词句之间建立联系,让孤立的词句编织形成连贯的语段,从而正确运用词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更助力于他们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讲解《荷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虚拟一个夏日清晨的荷塘边场景鼓励学生使用新学到的如“饱胀”“破裂”“舞蹈”“翩翩起舞”“挨挨挤挤”等词语造句,或者引导学生开展词语联想,描述自己生活中看到的花朵形态,捕捉其动态的灵韵。这种沉浸式体验有助于学生在脑海中构建清晰的画面,为学生营造自由发言的空间,激发学生主动表达的兴趣,在写话训练中提升对词句的理解,从而掌握词句的正确用法。

  (作者单位:广东茂名信宜市玉都街道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 李 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