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治愈力”:智能时代的教育赋魅与价值重估

  单雅文

  回顾历史,每当新质生产力出现时,无论是古代的造纸术、印刷术,还是近现代的蒸汽机、内燃机,相比“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教育的反应总会速度更慢、程度更轻。究其原因,教育的本质是一场思想与文化的再生产。这种再生产离不开漫长历史的累积、传导和定型。简而言之,教育是无法像工业的“摩尔定律”那样,以效率至上作为直接追求的。

  但在信息时代,随着人工智能(AI)的强势崛起,各行各业改写了“游戏规则”,新生事物、新型格局正在剧烈震荡中构塑一个充满机会与挑战的新世界。而这一次,教育不再具有滞后性或封闭性,如同万物重启一般,也在时代浪潮的重重裹挟下,身不由己地来到了历史前台。

  昨天:从技术到思维的翻转

  Chat-GPT 刚出来时,教育界并无多大波澜。虽有少数具备信息技术背景的学校管理者、专业教师、相关培训机构隐约看到了某种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大声疾呼“狼来了”,但回应者寥寥。随着国内多家信息技术公司、社交网络平台、网络安全公司陆续推出自己的“Chat-GPT”;随着无人公交车、无人餐厅、无人飞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改变了交通、餐饮、旅游、国防的传统面貌;随着北京、上海等地推广AI 学伴和AI 导学应用,所有人终于意识到:“狼”终于来了。

  AI 这匹“狼”,并不简单。毋庸讳言,她对教育界的冲击首先体现在技术赋能上。比如,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AI能够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解答学生疑问,提供针对性的学习建议;甚至可以自动批改作业,并提供详细的解析和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更好地查漏补缺。进一步地看,传统“一刀切”“大锅饭”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私人订制”的个性需求,而AI 通过学习数据和兴趣偏好的分析,可轻松为学生规划专属的进阶之路。“智学网”“小猿搜题”等在线教育平台基于AI 算法,根据学生的历史学习记录,能预测其未来的学习表现,并提供相应的辅助措施。

  全球复杂网络权威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在其著作《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中指出:通过对课堂、作业、网络社交、生活等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几乎可以预判出学生“93%的行为”。各类数据的叠加和补充,足以对不同的行为模式、心理特点、思想状态进行精确模拟,进而直接跳过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艰涩理论,给教育管理和教育行政提供可视化、可量化、可监控的科学决策。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技术一旦影响到事物的底层逻辑,就会带来质变,由技术变革转为制度变革、思想变革乃至文化变革。AI运用的大数据模型,作为一种计算机的进化产物,已经慢慢渗透到人的思维层面。“大数据思维”成为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的思维升级。从“重构决定路径”的角度看,这种思维方式,将极大地影响乃至变革传统学校管理方式。它基于海量数据的实时分析,不但可以为管理决策提供真实的参照依据,降低主观偏差,还能在深度的数据挖掘中,对管理漏洞、管理盲点实现精确覆盖,为决策方向和执行力度提供有力支持。

  以阅读教学为例,语文老师如何确定学生既有的阅读基础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查看学校图书馆的借阅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不仅有学生借阅书籍的数量、时间、次数,连分类、性质都一一归纳,教师只需按图索骥,就能对每个人予以精准指导:阅读量不足的,可以设立“阅读打卡”“阅读竞赛”等机制,促其养成阅读习惯,强化阅读意识,提高阅读速度;阅读面太窄或太偏的,可以定制书单,弥补缺失之处。即使对于班级管理或学校管理,大数据思维也有很多突破口。拿食堂就餐数据来说,从学生的就餐次数、就餐时长、消费品类、消费金额等,都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学校管理的诸多细节,对后续改进工作提供了可能。

  今天:从台前到幕后的转身

  在AI 时代,教学须具有新的思维延伸,才能让新知识、新技术真正地发生在每一个孩子身上,这既是教学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造就的必由之路。从台前走到幕后,从屏前面走到屏后,课堂转型在即。所谓“从台前走到幕后”,即尽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而“从屏前面走到屏后”,则强调让教师真正成为“教”的主体。在强大智能资源、算力保障的加持下,两大主体各自从“守土有责”走向“化生妙用”,那么教学相济、师生互进的“教育理想国”也就实现了。

  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也是学习和成长的主体,他们对教育的感受是最直接的,也应该最有评价权。对课堂教学而言,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AI 都独具优势。课前,AI 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为他们推荐适合的预习材料和资源,如视频教程、在线文章等,帮助他们提前了解学习内容;也可以在分析学习风格和兴趣的基础上,量身定制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路径。课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下适应学习、享受学习。甚至像做别出心裁的“游戏任务”,或营建以假乱真的“虚拟空间”“社区联动”——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创建沉浸式的学习环境,AI都不在话下。除了学习状态追踪,提供即时反馈(或即时提醒)和多维视角,在调动兴趣之余,AI 还创生了无数的动态生成。课后,在作业评估与反馈、知识复习巩固、心理健康支持和学习资源推荐等方面,AI 也大大增进了学生的自主性、自适性、自创性。

  同时,AI也为教师提供了强有力的教学支持,使他们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以课程资源为例,教师可以针对教学的重难点,以“小专题”的方式,建设微型课程。通过Edapp和课程工厂等AI课程创建工具,教师很快就能掌握拖放式课程生成器以及自动化工具,继而创建引人入胜的课程内容。若干个微型课程再按照一定的序列组合为课程矩阵,实际效果将成倍放大。更神奇的是,每个教师还可在“1.0版”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风格、喜好、优势,开发“2.0版”“3.0版”。此外,跨学科的融合课程、特色化的地方课程、开放式的文化课程等,都将在AI赋能下,催生课程生态走向多样、繁荣。

  简言之,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教师的个人之勇、匹夫之武,已无法再满足“10 后”“20 后”的发展之需。另一方面,学生在AI 助力下的独立学习力、创造力、发展力,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会迎来一波高潮。网络时代的“众志成城”,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场覆盖了包括教育行业在内的社会认知大革命、社会实践大转型。积极从台前走向幕后,厚植教学的文化深度,尊重其基本秩序与内在规律,已不再是“或然”“偶然”的应景之举,而是一条必由之路。传统教学环境中的教师“一言堂”和“满堂灌”,将渐渐湮没于历史。

  明天:从耗散到蓄聚的治愈

  扑面而来的AI,让教育界从漠然无视,到仓促应对,再到积极拥抱、借力打力,可以说,走过了一段并不平坦的认知之路。以“技术”之名诠释,AI 打开了教育软、硬件的联通之门,文化、历史的双向通道,以至于未来“万物互通”的可能,或未可知。以“思维”之名诠释,AI 建构了数据时代的思维空间,在数据挖掘、数据筛选、数据归纳中,发现了新的教育天地。再以“教学”之名诠释,AI 对课堂中的双主体分别予以赋能,教学的准备、呈现、过程、评价和改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升格之机。

  但AI 对教育的价值重估,还不仅仅是上面这些。它真正的威力,在于打破了旧有的耗散结构——后者以内卷的方式,在庸常的智性水平上,反复以权威、垄断、全知的姿态,将“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实践力层层单维化。如此的耗散方式,消解了生命的潜能。AI 的宝贵贡献,我们不妨称为“治愈力”:她以生命释放的神奇魔法,让师生、学校、家庭、社会停止内耗,转而以建设内在的精神家园、感悟外在的体验世界为双翼,一飞冲天,直指未来,直抵人心。这,才是真正的“明日之教育”。

  (作者单位:江苏如东县岔河镇岔南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