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影润心”:国产动画电影的德育内化探究

  柯 莎

  2023 年暑期档电影《长安三万里》火热出圈,豆瓣评分高达8.3 分。影片一经上映,便引发了全民一边看电影,一边背唐诗的“学习式观影”热潮。动画电影作为青少年爱看的类型电影之一,充分展现了影像“寓教于乐”的教育功能。尤其是近年来,从《大圣归来》到《大鱼海棠》,再到《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长安三万里》,国漫电影不断出圈,关于影像中的德育内容也不断引发大家的关注。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电影作为一种强感染力的媒介,能够最大化地引起青少年的共情,并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于学生的道德情感,培育学生的品性,无形之中将德育内容从认知理解转化为情感认同,最后转化为青少年的思想行为习惯,成功实现“知”(认知)、“情”(情感)、“意”(意志)的转化,并为“行”(行为)做铺垫。近年来的国产动画电影有效凸显了这一优势,并凭借其创新化的中国故事、奇观化的中国意境、立体化的中国价值,在青少年德育结构的“知”“情”“意”三方面展现丰富而又生动的实践内容,成为当下青少年德育内化的生动案例。

  以趣达“知”:中国故事的道德内化

  电影凭借强大的影像视听手段,将叙事融入其中,具有讲好故事的先天优势。“知”是德育的第一步,如何让青少年在趣味的故事中提升道德认知,是关键性的一步。近年来的国产动漫电影有不少是基于中国传统故事的再创造,并巧妙地利用陌生化原则,对故事进行创新改编。如《大圣归来》区别于传统的《西游记》,讲的是孙悟空和少年江流儿之间的故事;《哪吒之魔童降世》将原本剔骨还父、削肉还母的自刎故事,转变为一个少年逆天改命、宁死不屈的哪吒传奇;《大鱼海棠》将庄子《逍遥游》里出现的场景融入故事之中;《长安三万里》则是根据史料进行改编,将高适和李白的故事向大家娓娓道来。不管是改编自神话故事或史实史料,抑或汲取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新创作,都不难发现,它们都共同指向一个相同的特征,那就是刻在中国人血液里的传统道德、温暖人性、不屈精神和自我奋斗。而这些品质恰恰是当前中国少年需要的道德力量和道德情操。

  面对这些耳熟能详的中国故事,如何将书本中的文字转化为生动可感的鲜活形象,并拉近与青少年之间的距离,让他们真正接受?同时,时代在变化,讲述的方式也在变化,如何将这些故事进行适应性改编,将故事中的精神、价值观等传承下去,并引发当下青少年的共情,以此进一步促发道德力量的形成?《长安三万里》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唐朝有那么多光芒万丈的诗人,每个诗人都足以成为故事的主角,但《长安三万里》另辟蹊径,将故事锁定在高适和李白身上,并据此将盛唐时期一个个流光溢彩的名字悉数呈现。首先,从故事整体架构上,影片呈现了一条完整且清晰的故事线,展现的是他们还未成为大人物之前,作为小人物的奋斗史。这首先给孩子提供了一个道德模仿的对象,增加了身份的亲近性。一个是家喻户晓的诗仙,一个是《旧唐书》中记载的“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的高适,他们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就是在长安建功立业。尽管征途茫茫“三万里”,但为了实现这个“长安梦”,他们用尽一生去奋斗,并最终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其次,在人物设定上,影片通过极度反差的性格塑造,营造出强烈的戏剧感。一个是天生浪漫、洒脱恣意的天才诗人,一个是木讷严谨、刚正坚毅的后天型选手。面对人生境遇与抉择,一个感性,一个理性,二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李白带着高适夜闯苏府抢舞女,只为欣赏妙舞,并在看完后把身上金银全都赏出。面对这样的情况,高适却极不认同,并反问:“以兄这等才华,要消耗在这夜夜笙歌之中吗?”当然,影片对这些历史著名人物的塑造,也不是一味“高大全”的脸谱化,同时还呈现了一些“不完美”,比如李白的健忘、高适的结巴、缺颗牙的少年杜甫、一出场就被象鼻卷起的名伶李龟年等,也为影片增加了不少的趣味。正是这些趣味性的叙事策略让广大青少年喜欢上这个故事,这是德育涵养开始的重要一步,因为只有让孩子沉浸在故事的叙述之中,才能通过故事化的情节启动青少年内在的道德同化机制,使他们接受道德共情的洗礼。

  由境入“情”:中国故事的道德意蕴

  如果说讲好故事引发共鸣是德育内化的第一步,那么,要由“知”进一步到“情”,更离不开身临其境的情感认同。电影,尤其是动画电影,在强大的特效技术加持下,能够带来超越现实的梦境化体验,形成强烈的奇观世界;再配合故事情节的表达,就能进一步为想象力插上翅膀。深受互联网影响的青少年,更容易在这样的情境之下,产生情感上的强烈认同,以此实现道德意蕴的情境化展现。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当哪吒手指触碰江山社稷图时,立即就被卷进画中,此时高山云雾缭绕,流水潺潺,庙宇高耸,一个仙气腾腾的世界就展现在我们眼前。当太乙真人用指点江山笔带领哪吒遨游仙境时,我们的视线也跟着哪吒一起如云霄飞车般上天入地大开眼界。最后他们掉进水中,却被一朵朵美丽的莲花托起。中国式的唯美与浪漫、奇幻与刺激,在这里得到集中的体现。江山社稷,原型就是祖国的大好河山;江山社稷图,原型就是中国古代的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莲花,不仅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象征符号,也是佛道融合的文化图腾。独具中国特色的景观,意蕴丰富的哲理,气韵生动的美学,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在这个奇观世界里得到生动的展演。《长安三万里》更是将这种中国美学发挥到极致。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烟花三月”的扬州,“千里黄云白日曛”的塞北,黄鹤楼上看“孤帆远影碧空尽”,望酒杯中的明月“低头思故乡”……极具中国审美的画面、脍炙人口的佳句,不断激活身体每一个细胞中关于唐诗的记忆。可以说,中国故事的道德内蕴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影像化的表达之中,这些绝美的中国故事和中国符号,让道德情感的淬炼和道德精神的升华成为一种意蕴美。

  强大的视听震撼、充满想象力的奇观世界,给予青少年全方位的感官刺激,仿佛自己就是畅游仙境的哪吒、逐梦长安的高适。青少年学生通过这种极强的“代入感”,感受着影片中强大的精神意蕴和道德力量,进一步产生“共情共生”的高峰体验,这是实现德育内化的第二步。

  以德立“意”:中国精神的道德呈现

  德育最重要的,就是潜移默化地认同与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情感召唤之下,将其作为内心的自觉与自信,为最终的“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4 年,教育部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并指出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概括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的中国动画电影,在精彩故事的包裹之下,真正的内核是中国精神。在《长安三万里》中,它是壮志男儿的家国情怀:影片以一只大鹏翱翔蓝天的场景开始,并以此结束,来展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雄心,保家卫国、施展抱负是贯穿其中的主题;在《大圣归来》中,它是悲悯众生的大爱:江流儿虽然年幼,但心怀苍生,多次历险解救被山妖捉去的孩童,不放弃希望,最终激起大圣的热血;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它是甘于担当的奉献精神:作为魔丸转世的哪吒,尽管身上背负恶名,但依然心怀善意,为拯救百姓逆天而行战斗到底;在《雄狮少年》中,它是千磨万击的坚毅之性:出生平凡的阿娟,在不幸的现实生活中,依然奋发向上,学习舞狮参加比赛,并最终完成从病猫到雄狮的蜕变。这些影片,无疑都是青少年德育的生动材料。

  综上所述,近年来为青少年喜爱的动画题材电影,以其创新化的中国故事,进行时代适应性创作,让青少年乐于接受,并通过特效技术加持,结合情节,营造奇观场景,让青少年身临其境产生共情。从认知理解到情感共鸣,再到信仰确立,德育内化的过程,就是从“知”“情”到“意”的转化过程。最重要的是,故事中的精神、态度与价值观,潜移默化根植于青少年心中,最终完成德育内化,为“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 黄佳锐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